单位名称 | 渭南市地震监测与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研究地震科学,促进科技发展。地震监测、预报;临震预报;震后趋势预测;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震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 | |
住所 | 渭南市三贤路北段市民综合服务中心 | |
法定代表人 | 薛晓军 | |
开办资金 | 586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87万元 | 17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规范使用印章、证书,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我中心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立足震情形势和社会发展大局,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创亮点工作高质量完成,震情分析预报工作排名继续保持在全省优秀序列,渭南防震减灾工作荣获省评优秀等次,陈晓勇市长批示“可喜可贺,继续保持”,充分肯定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现将业务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2022年防震减灾工作业务情况(一)市委“高举旗帜、响应号召、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主题活动开展情况。坚持以市委主题活动为统揽,以‘创亮点’工作为主攻方向,扎实动员部署,抓好贯彻落实,组织成立五大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制定印发中心主题活动的五大实施方案。聚焦中心工作重点,将主题活动五大行动细化为20项活动、41项具体任务,明确责任领导、牵头科室,完成时限。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以攻坚克难诠释忠诚,以晒比拼超履职担当,主题实践活动有声有色,高效推进,为全面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提供坚强的地震安全服务保障。(二)重要职能工作1.强化震情跟踪监视工作。制定并落实震情监视跟踪与应急准备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了对震情监视跟踪工作的组织领导。依法保护地震监测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全年指派专人对双王井水动态数字化观测设备及周边环境定期巡查,保证观测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及观测环境无破坏事件。2.群测群防管理进一步规范。制定《渭南市“三网一员”管理办法》,宏观观测点管理进一步规范。创建合阳夏阳瀵和华州区南街2个省级骨干宏观观测点,新增7个市级骨干宏观观测点,开展全市骨干宏观观测员和县级业务骨干培训会。3.强化震情会商分析研判工作。加强省局专线网络运维管理,实现了辖区台网数据实时获取。将辖区相关观测手段纳入震情会商研判内容,不断提高震情会商报告质量和分析预报水平。认真落实会商制度,按时参加省局组织震情趋势会商会。全年开展震情会商40余次(含紧急会商7次),参加省局会商会20次,编制撰写半年、年度震情趋势会商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各1份,编制撰写震情通报30余期,编制撰写震情简报20期并及时向市五大班子报告相关情况。4.做好震情保障服务和应急处置。妥善应对青海门源、四川芦山和芦定、合阳和潼关等地震,震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开展,部署防范措施,切实抓好舆情监视和引导,没有出现地震谣传和社会恐慌。2022年震情值班核报地震信息反馈迅速,受到了市政府的通报表扬两次。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开展了2次全市普查人员集中培训、3次视频培训、2次现场督促检查指导、1次市级普查质检,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任务,受到省地震局两次通报表扬。(二)充分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5.12”、“7.28”、第34个国际减灾日等重点时段,深入推进地震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的“六进”活动,收效明显。全市开展各类宣传活动50余次,受众人数达三十余万人。成功创建市级示范学校6所,省级示范学校4所。(三)配合修订市级地震应急预案,创建地震现场工作队,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技术支撑。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预案专题培训、全市地震现场队工作培训、应急救护培训、桌面演练等,不断提升地震工作者急需的专业能力。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党的二十大、节假日等重大活动重要时段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工作。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存在问题:(一)地震部门工作如何融入“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方面办法不多。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移交至市应急管理局,全市10个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县市区防震减灾基础比较薄弱,存在防震减灾专职人员紧缺、专业技术力量匮乏的问题。(二)震情分析研判容易出现误差。地震部门作为负责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等业务的专业机构,受地震分析预报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以及缺乏地震预报方面专业性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三)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一般。地震科普宣传还是以传统宣传方式为主,主要利用大型活动,在广场设立宣传台,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和宣传物品,受众面窄,与新媒体、网络的结合还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大。改进措施:一是加强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履职水平。在新时代“大应急”体制下科学谋划推动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工作,需要班子既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又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通过提高综合能力,履职尽责,不断开创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二是加大地震预报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专家授课,外出学习等途径提高预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三是进一步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方式方法。尽快建设公众号、喜马拉雅、抖音等新媒体渭南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网络新媒体对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更新、同步,提升社会浏览量和关注度,持续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加大地震预报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专家授课,外出学习等途径提高预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二是进一步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方式方法。尽快建设公众号、喜马拉雅、抖音等新媒体渭南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网络新媒体对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更新、同步,提升社会浏览量和关注度,持续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加强能力建设。要立足大局,提高站位,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准确把握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方向。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多方听取意见,综合研判、科学取舍,使提出的思路举措、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带领干部职工“撸起袖子加油干”,使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贯彻党中央精神、契合实际情况,融入市委、市政府事业大局。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