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市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

渭南市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4-20 12:00
单位名称 渭南市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全市信息化发展提供保障。全市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的技术论证和评估推广,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和政府办公信息化,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管理和维护。
住所 渭南市三贤路北段市民综合服务中心
法定代表人 邵战强
开办资金 362.56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中共渭南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358.95万元 1042.91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要求规范运作,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能根据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规范使用印章、证书。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渭南市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安排部署,为渭南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提供有力大数据支撑。一、开展主要工作(一)聚焦赋能增效,着力信息化建设,做好大数据支撑1.多方发力加速推进渭南信息化建设。一是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底,我市建成4G基站1.7万余个,5G基站0.4万余个,物联网用户52万,实现5G网络市区连续覆盖,千兆光网城市全部覆盖,农村重点乡镇覆盖。二是加强信息化公共平台管理。优化渭南市信息化公共平台服务、维保和管理,为全市各单位100余项重要应用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应用部署、数据存储、资源共享、设备托管等信息化支撑服务,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三是推进数字政务建设。起草《渭南市数字政府建设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广使用全市政务协同办公平台的公告》。搭建全市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一网通办”便民服务能力。起草《渭南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管理办法》《渭南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管理办法》,促进政务数据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2.多措并举提供大数据支撑服务。一是为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制定《渭南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渭南市2022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月方案》,争取国家数据要素试点,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布局。二是为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举办全市数字乡村建设成果和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开展我市2022年度数字乡村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并着手开展第二批省级数字乡村试点申报工作。着力提升农村网络及偏远地区网络覆盖率,全市2071个行政村、501个贫困村和5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光纤及4G网络100%覆盖。三是为北斗系统应用助力。积极推动北斗系统在我市交通、农业、电力、应急管理等重点行业部门应用,经认真考察研究,推荐渭南市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北斗定位+物联网+数字庄里”应用案例、“北斗定位+物联网+智慧公交平台”应用案例等为北斗系统应用优秀成果和典型案例。(二)聚焦科学精准,着力数据服务,助力全市疫情防控一是抓严核酸检测大数据筛查。加强数据支撑。汇聚市级核酸采样、一码通注册、运营商通信等多维基础数据,通过数据清洗、比对,建立我市动态人口基础库,汇集48类重点人群核酸检测数据,为全市核酸检测和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加强应急值班值守。实施7*24小时值守值班,充实网络安全保障与数据资源存储保障工作力量,确保各有关应用系统依托的平台、政务内外网络平稳顺畅运行,保证数据上传、回流、共享及时准确。加强短信通知提醒。根据近期区域核酸检测安排,组织我市三大通信运营商,向应检区域人员发送全员核酸检测提醒、重点人员应检短信10余次,1000万余条。二是抓牢“一码通”平台管理。积极回复“一码通”小程序群众自助码色申诉,协助各县区防疫部门核查赋码原因,疫情发生以来,共核查2000余次。同时,根据各县市区报送数据,通过陕西“一码通”平台发送各类弹窗提醒1558184人次。三是抓实疫情溯源调查。协助各县区核查场所码扫码人员信息,通过陕西省疫情防控管理平台中“一码通轨迹数据”模块,核查场所码扫码信息后向各县区反馈。向各县市区推送重点返陕预填报数据信息1000余条。强化重点场所常态化防控,搭建重点场所“数字哨兵”系统,已在华润万家、吾悦超市、恒基商场等部分场所部署应用。(三)聚焦规范建设,着力政府网站管理,加强政务信息服务规范市人民政府网站管理运维。持续加大常规信息及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力度,先后公开政府文件、项目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公共监管等信息近万条,其中收到群众依申请公开207件,办结182件。实施政府网站及政府系统政务新媒体普查,检查网站162个/次,合格网站143个/次,合格率88.3%;检查政务新媒体724个/次,合格626个/次,合格率86%,督促各级各部门办理网站纠错信息66条。围绕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乡村振兴、创建文明城市等专题累计发布信息1600余条。(四)聚焦诚实守信,着力信用建设,优化社会环境治理一是持续开展“双公示”工作。印发《关于2022年全市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报送和公示有关情况的通报》,扎实推进“双公示”信息全面归集和规范报送,每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度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工作的通知》,全面提高信用体系“双公示”合格率。二是持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印发《关于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函》,积极做好失信政府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度政务诚信评价工作的通知》,完成2021年度市级政务诚信评价工作。积极组织蒲城县和白水县申报全省第二批信用建设示范县,其中白水县已进入第二阶段参评,待省发改委实地查看评估。三是持续推进信用平台运维和信用意识宣传。不断完善渭南市公共信用平台运维,为全市11个县市区及50余家市级部门提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服务。举办渭南市《陕西省社会信用条例》专题培训、“6·14信用记录关爱日”进校园宣传活动。二、取得社会效益情况截至2022年底,我市建成4G基站1.7万余个,5G基站0.4万余个,物联网用户52万,实现5G网络市区连续覆盖,千兆光网城市全部覆盖,农村重点乡镇覆盖。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发布基础信息资源目录7类,共计7825个资源,省级平台推送我市公积金查询、工建及工改、投资服务等数据接口159个。推荐“渭南市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合阳县推进网格标准化建设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案例、蒲城县喜马拉雅有声图书馆”三个案例为2022年度数字乡村建设优秀成果和最佳实践案例。督导市县两级部门通过“信用渭南”网站报送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红黑名单等各类信用信息累计1万余条,通过“信用中国”网站修复行政处罚信息93条。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区县级大数据机构不健全。渭南市大数据系统存在区县级网信机构不健全问题,需要在区县级设立大数据中心,确保基层有专门负责大数据工作的部门,并健全统筹协调大数据工作的职能,便于市县两级大数据部门工作衔接和职责对接。2.数据资源共享通道有“堵点”。目前,我市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多为中省统建,在技术层面对接时受到体系、机制和安全等因素限制,无法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严重制约了我市信息化建设发展及大数据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提升。需要积极协调各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打通信息孤岛。四、2023年工作计划1.扎实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编制印发《渭南市数字政府建设(2023-2025)规划》,修订完善《渭南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管理办法》,拟定《渭南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三年工作计划》和《渭南市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数据有序共享工作推进方案》。建立健全全市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政务数据按需共享、有序开放,提高数据共享质量和效率,提升政务数据共享工作制度化、标准化水平。2.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积极推动OA移动协同办公系统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功能模块,抓好应用推广,打造标准统一、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政府高效办公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应用。梳理完善各部门监管事项目录,明确监管主体、对象、措施以及设定依据、处理方式等内容,及时完成清单填报,加强重点监管领域数据汇集。3.大力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依托“秦务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全市政务服务移动端查询、办理等事项向“秦务员”集中,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功能建设,建立完善部门协同、整体联动、一网办理、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4.加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大荔、合阳、白水数字乡村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农村千兆光宽、5G、边缘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精品化、智慧化的现代农业转变。督促富平、合阳抓好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工作。5.着力优化信用信息平台。完善归集、报送、监管、联合奖惩等信用信息系统,对标新建信用服务、合同履约、监测预警、政务诚信档案等系统。做好“信用渭南”网站改版和运维,实现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异议处理结果信息与中省平台实时同步更新,确保网站安全平稳运行。开设信用承诺、信用立法、信易货、诚信建设万里行、双公示等重点栏目,及时准确发布信息。6.做好信用信息归集。做好“双公示”“五类行政管理信息”“双随机检查抽查信息”“红黑名单”、联合奖惩案例等信息的归集、共享和发布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信用修复,定期举办专题培训,正确引导市场主体通过信用修复手段重塑信用。7.规范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建设。高质量启动实施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建设项目,推进全市政府网站功能改版升级。开展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检查和监测,进一步提升政府网站建设管理水平、加强政府系统政务新媒体运维监管。持续扩大“渭南发布”微信公众号社会关注度,提升专业能力,提高内容质量,更好更快传播渭南声音。8.夯实基础平台服务能力。实施市信息化公共平台IPV6升级改造,建立安全、可控、可管的IPV6网络环境,为政务应用系统和公共资源服务提供有效支撑。加强日常运维,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办法,开展平台等级保护测评,规范政务云资源和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不断健全平台安全防护体系。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