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汉中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服务。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就业推荐、就业指导;就业见习、创业引领和培训;非普通高校毕业生入库,聘用资格审查和报到证发放;人事代理;举办大小型和专场人才交流会,收集与发布人才供求信息,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等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 | |
住所 | 汉中市汉台区西大街14号 | |
法定代表人 | 闫慈 | |
开办资金 | 16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汉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78.82万元 | 68.3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开办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2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是中心牵头起草了《汉中市2022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大专项行动》(汉市稳就业专班发〔2022〕3号),着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跟踪帮扶稳定就业,精准服务促就业,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撑。二是建立“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位匹配—招聘上岗—跟踪服务”一条龙就业服务流程,在对每名高校毕业生提供至少1次职业指导、3次就业岗位推荐、1次职业培训,优化3项服务措施,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全天候、不间断”。三是做实就业数据,加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中心每周对各县区去向统计服务落实等情况进行核查。截止年底,全市通过应届毕业生报到现场宣传、电话回访等多种方式,累计提供服务12500余人次。四是实施“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开发更多管理技术类优质岗位,帮助高校毕业生增强职业发展和就业能力。全年共征集见习单位1026家,见习岗位5325个,市本级发放见习生活补贴202.68万元,一次性留用补贴4.2万元。五是搭建就业供需平台。组织开展“校企直通车”、就业创业政策“面对面”、直播带岗等就业服务,持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活动,积极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搭建求职平台,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全年累计举办“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春秋季活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活动”、“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106场。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一)促进人才招引培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围绕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联合培养、高校科研平台延伸、高校人才智库等,搭建校地、校企合作的桥梁。组织我市企业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招双引活动,活动期间,征集了22家企业人才招聘需求,提供就业岗位198个,达成就业意向15人。二是对全市高申报来汉入企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补贴材料进行初审,按照申请事项分类核查首次在汉社保缴纳记录、签订劳动合同、学历学位在线验证等内容进行验证,对符合申报条件的44人,发放补贴资金共计58.2万元。三是结合“天汉英才”计划,按照《2022年汉中市“招才引智”工作评价细则》评价要求,制定了高端领军人才申报材料目录、具体标准和流程,审核上报高端领军人才67人。四是逐步实现区域范围内的“人才共享”,充分激发了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提振了农村经合组织发展壮大的信心。“人才池”专家库共登记220人,共派出专家团队157人次,为134家企业解决了种养殖、深加工、经济管理等方面181项技术难题,审核发放“人才池”专家各类补贴31万元。(二)做细兜底帮扶促进就业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一是通过数据比对、电话回访等方式,摸清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状态、求职意向、服务需求等信息,为“五类”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做到就业困难毕业生底数清、困难状况清、就业失业状况清、择业意向清、服务需求清“五清”。二是对在汉就业困难毕业生实行“一对一”帮扶,帮助2493人实现就业。为三所驻汉高校2023届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149.1万元。(三)全面提升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质效水平。一是为进一步提升档案利用率,解决频繁查阅、转移、毁损等问题,中心按照省人才中心人事档案数字化加工标准,对在库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及文书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加工,优化了档案加工环境及硬件条件,在全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管理系统中完成信息录入105508册,完成文书等纸质档案整理及数字化加工7200余份。二是制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系统操作手册》,规范档案审查接收、移交入库、信息管理、档案利用、档案转递等服务环节,统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流程,实现“最多跑一次”和“服务零投诉”,2022年,中心共办理档案传递477份,开具调函180份,办理人事代理396人,开具政审函45人,办理人事档案集体委托企业32家。截止目前,汉中市县(区)两级均已启用陕西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管理系统,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业务已实现线上办理。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不够高,按照历年报到人数做对比,各县区平均创业率不到3%,个别县区还不到1%。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县区也因地制宜的提出了相关配套措施,我们也通过举办创业培训、开展创业指导,助其提高创业技能,但刚出校门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创业中仍然面临缺项目、缺技术、缺资金、缺经验等具体困难。2、改进措施。一是加大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有针对性的提供深层次的项目筛选、推介、培训和跟踪服务等多项创业帮扶工作。二是健全和完善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就业创业信息的统一汇总发布,推行就业指导、档案查询、创业贷款申请等各项公共就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服务模式,实现精细化公共就业服务线上和线下服务的无缝衔接。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短信等新技术、新手段和报刊广电、手册传单等传统方式,广泛宣传各项就业创业的帮扶政策措施,提升政策知晓度,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做到人人知晓,个个明白,不留政策死角。四、下一步工作打算2023年中心将紧紧围绕市委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署,聚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更优更实更精准,落实各项工作闭环管理,坚持做到“四个到位”:即政策落实要到位。当好省、县两级信息“联络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靠前,由原先的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确保各类补贴直达企业和个人、应享尽享、快速兑现。实名服务要到位。前置实名制服务交接工作,对登记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逐人对接联系,加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确保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满意率100%。见习培训要到位。聚焦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的需求,用好用足见习培训手段,开发更多管理技术类岗位,适时开展对见习单位见习青年的走访调查,了解堵点痛点,切实提高见习就业留用率。困难托底要到位。对已就业的困难毕业生定期进行跟踪回访,了解其就业状况;对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落实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毕业生结对子,运用专门指导专场招聘、优先推荐等多种措施,实现对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率100%。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