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群众艺术馆、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渭南市青少年宫、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群众艺术馆、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渭南市青少年宫、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

发布时间: 2023-04-19 11:59
单位名称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群众艺术馆、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渭南市青少年宫、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
宗旨和业务范围 积极开展全市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全市文化创作和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推介以及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筹管理、挖掘、保护及开发利用。青少年宫的运营。
住所 渭南市三贤路北段文化艺术中心
法定代表人 王旺山
开办资金 571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591万元 148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7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规范使用印章、证书,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渭南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2022年是中心的“服务质量提升年”,我们把创品牌、争亮点作为今年整体工作的基本思路。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对照2022年目标任务,我们在免费开放、全民艺术普及、文化惠民活动、非遗保护、社会宣传等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全年工作汇报如下: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1.“虎啸新春庆丰年”渭南市第十届新春义墨进万家活动前后历时1个月,采取线上预约、线下领取相结合模式,定点派送及现场书写赠送方式,共赠送春联、“福”字及剪纸窗花4000余幅,社会反映良好。“我们的节日·瑞虎闹新春欢乐中国年”渭南市2022元宵节文艺惠民演出季系列活动,演出为期5天,包括3场传统戏曲、1场红色经典组歌《洪湖赤卫队》、1个综艺专场、2个群众书画展等,累计观看群众1.8万余人。2.“黄河情·渭南娃”2022渭南市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演出于5月28日在进行线下演出的同时,经“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进行网络现场直播,观看量达15.9万。5月29日承办的陕西省群众文化节渭南分会场暨渭南市2022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实时在央视频移动网、百度新闻、新浪微博等10个平台直播,观看量1007万。3.“情系黄河·舞动黄河”2022渭南市第三届广场舞大赛受疫情影响,总决赛采取线上方式进行,以“云”舞蹈的方式圆满落幕。4.“正大气象——渭南市群众大字书法艺术展”自9月8日征稿以来,累积收到特邀作品、投稿作品264件。5.渭南市第八届青年歌手大赛以“我们正青春筑梦新时代”为主题,根据疫情防控形式,大赛采取网上报名,初赛和复赛以线上视频与线下参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终18名选手参加11月16日的总决赛和颁奖典礼,并进行现场录制,并于12月中旬在渭南电视台四个频道播出。6.5月份创新举办“首届非遗题材青少年绘画大赛暨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活动。6月15-17日成功举办守护·瞻望—2022年中国渭南皮影戏高峰论坛。7月1日晚,举办“音起仲夏﹒乐迎盛世”渭南市群众音乐会,7月27日至29日举办“风从黄河来”2022渭南市文化惠民纳凉文艺晚会三天三场次的演出活动。其中戏曲专场2场次,电声乐队1场次。7.渭南市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全年共开设28个艺术专业门类215个教学班,共招收学员5682人,相较2021年增长了16%。今年的培训新增了钢琴、吉他、秦腔等特色课程,尤其是青年吉他班,吸引了35到45岁的21名青年学员。周末开设了书法和绘画两个名师班,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的艺术培训需求。8、非遗传习馆、文化艺术资料馆、馆藏书画展馆、李兆顺美术体验馆、渭南书苑的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每周免费开放时间66小时,并实行错时、延时服务,全面开展培训、参观、演出、场地使用、展览、阅览等服务,全年免费开放服务人次20.3万余人。二、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2022年度被省文化馆、省非遗保护中心评为全民艺术普及先进单位和非遗保护先进单位。2.5月29日承办的陕西省群众文化节渭南分会场暨渭南市2022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实时在央视频移动网、百度新闻、新浪微博等10个平台直播,观看量1007万。“四进零距”工程立足文化实际,发挥文化惠民潜能,各类活动层出不穷,吸引了众多的群众观看,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3.“首届非遗题材青少年绘画大赛暨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活动。活动自4月份初启动以来,得到了我市各学校和30余家美育培训机构的积极响应,到馆参观写生6000余人次,共收到526幅作品,最终展出作品289幅,短短3天时间的网络投票环节吸引了32.7万次访问浏览和11万余次点击投票,提高了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社会知晓率、参与度和影响力。4.6月15-17日成功举办守护·瞻望—2022年中国渭南皮影戏高峰论坛。来自全国的80余位皮影戏传承与保护专家学者以及非遗传承人参加了活动。通过皮影戏高峰论坛这种形式,展开“官方”与“民间”的对话,通过“展演”与“研讨”的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渭南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提高了非遗传承的整体水平,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省和建设和谐、美丽、幸福新陕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次活动通过《人民日报》数字报、《中国文化报》、《文化艺术报》、《华商报》二三里、《渭南日报》、《阳光报》等20余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征集到的论文以及活动的剪影集结在省级刊物《百花》杂志(2022年第10期)出版。5.6月2日联合华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华州区教育科学技术局在华州区毓秀小学开展“多彩非遗薪火相传”华州区2022非遗进校园成果展演。我市自2017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通过开设课外兴趣班、举办非遗讲座、举办非遗展示展演交流活动、编辑非遗教材等形式,逐步摸索出一套集技艺、文化、趣味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知非遗、学习非遗,体悟非遗,通过校园教育阵地,发展壮大了非遗传承队伍,有力推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6.与陕西都市广播《1018旅行家》进行连线直播“非遗探馆”系列访谈,推介宣传渭南非遗传习馆及渭南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情况。完成渭南市第二届最美非遗传承人评选工作,进一步激励广大非遗传承人开拓创新,积极开展传习活动,不断提高传承人对非遗工作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感。经过专家评审、网络评选,最终19人荣获“渭南市最美非遗传承人”称号,2人荣获最佳网络人气奖。在网络投票环节中,最美非遗传承人总票数达到51.3万,最高票数为3.4万。7.完成出版了图文并茂的《诗歌里的非遗》。此项工作由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主办,渭南市作家协会协办。经专家审核筛选,《诗歌里的非遗》最终收录了92个非遗项目64位作家诗人和107首原创诗歌。诗集顺序则是按照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先后顺序排列。用诗歌的形式集中书写一个地区的非遗项目是我们在传统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的一次尝试与探索,以诗歌的名义,解密百年甚至千年渭南非遗,也是全省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一种首创。8.为了让特殊群体也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今年5月份我们在临渭区桥南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临渭区曙光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花儿朵朵美育课堂”全民艺术普及分校,根据学校和少儿实际需求开设了剪纸、创意绘画、声乐、朗诵、舞蹈等文艺培训课程。全年共开展培训40课时,服务3200余人次。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是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创新不足。中心的一些品牌活动,在经过长达几年的实施,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但也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式,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在引领性和指导性上略显不足。今后将借鉴省内外此类活动的创新做法,以服务好群众为前提,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优化质量、精准服务,增加覆盖面。二是群众文学艺术创作能力有待提高。近年来市、县两级文化馆在文学艺术创作及群文理论研究成果方面,存在创作数量不多、作品质量不高的问题,而且相对固定地集中在某一些人身上。今后中心要加强与省文化馆的沟通对接,有针对性的加大文艺创作方面的培训,组织文学艺术采风活动,挖掘创作素材,加强文艺创作队伍建设,创作出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积极参加中省群众艺术节、群星奖等活动。三是总结经验和亮点工作宣传深度不够。今后将积极与省馆对接,加强对网络直播、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学习和运用。同时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加大与中省市各媒体的联络和信息发布,进一步宣传展示我市文化惠民活动的经验和亮点。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持续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常态化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四进零距”工程100场次、《故事渭南》4期、第十一届新春义墨进万家、第四届广场舞大赛、第三期“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寻根之旅活动、“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市民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创新活动的服务形式和载体。在传统节假日策划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宣扬节日文化、增强爱国情怀。2.多措并举,促进渭南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田野调查、调研工作,进一步了解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存续、传承状态。举办渭南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展演活动和第三届最美非遗工作者、非遗模范传习所评选活动,宣传普及非遗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浓厚氛围。3.继续做好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学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教学及管理服务水平,推动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工作提质增效。持续开展“花儿朵朵美育课堂”活动,向社会特殊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利用好线上平台(微信、抖音等)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全民艺术普及交流展示平台,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4.加强对基层文化业务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举办非遗、数字化建设、文学艺术创作等基层文化馆、站的文化骨干业务培训、指导工作,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采取线上加线下的方式进行培训,提升全市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业务技能。组织艺术中心文艺辅导小分队联合各县馆,针对乡镇、街道办基层文艺骨干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工作。5.组织开展1次文艺作品展赛。组织全市文学艺术爱好者进行文学艺术采风活动,开展文艺作品展演,通过展演、比赛展现我市文学艺术创作水平。创排1-2部文艺作品参加陕西省第十届艺术节,力争获得奖项。6.稳步推进信息数字化宣传平台和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加大中省市公共文化云平台的联络和信息发布;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建立信息资源云存储,推动数字资源库建设。创新信息宣传方式,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对外宣传,进一步将中心各类特色活动推向社会,扩大宣传阵地和宣传影响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