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固体废物处置管理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管理固体废物,维护生态环境。医疗垃圾、危险废弃物及一般固体废物的管理和处置。 | |
住所 | 延安市宝塔区百米大道朝阳路24号 | |
法定代表人 | 马俊社 | |
开办资金 | 1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生态环境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53万元 | 6.33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固体废物处置管理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以来,固管中心在市局党组的领导下,顺利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积极配合市局做好全市生态环境整体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健康平稳快速发展。现将我中心2022年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加强党性思想学习。按照市局印发的《2022年延安市生态环境系统党建工作要点》(延市环发〔2022〕20号)《2022年延安市生态环境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延市环发〔2022〕21号)《关于做好2022年政治理论学习安排的通知》(延市环党委发〔2022〕3号)等文件安排,我中心结合业务实际,制定了2022年学习计划,通过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做好学习笔记,时时学习,事事总结,全面提高全体干部职工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实现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融合提升。突出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加强全体工作人员政治理论学习。(二)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活动。结合6.5世界环境宣传日、日常检查、市局公众号等多种宣传方式,印制环保知识手册、宣传彩页、环保袋等,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环保宣传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为群众宣传环保理念,普及环保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市民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共同参与固废污染防治,动员广大群众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营造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组织参加2022年全国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培训和2022年全国重金属与尾矿污染防治工作培训,通过视频学习培训,提高了参训人员对加强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和对重金属与尾矿污染防治工作的认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专业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安全监管和日后开展重金属与尾矿污染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实行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和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制度。督促指导全市产废单位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完成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工业固废年报申报。据统计,2022年全市共304家危废产生单位、71家医疗机构、19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通过省固废系统完成了年报申报。2022年6月发布了延安市2021年度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四)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制度,实现危险废物转移全过程监督。对危险废物运输车辆安装定位装置,实现对危险废物转移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按月随机抽取不低于30%的电子联单,重点针对转移废物种类、数量、路线以及接收情况进行核实。2022年,我市危险废物省内转移联单填领数量14892份,实际移出量390250.17吨。填领跨省转移联单11份,跨省移出量246.88吨。(五)定期调度统计固废信息。按季度对全市各产废单位固体(危险)废物产生处置情况、涉水涉危运输车辆安装定位装置进展情况、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视频监控设备安装联网情况及各分局涉固废违法案件查处情况等数据进行调度,及时掌握固体(危险)废物产生、转移、贮存等情况,进一步提升全市固体废物监管能力,确保全市固废信息及时掌握,异常数据及时监控,固废管理工作有力推进。2022年,全市各产废单位共产生一般固废:煤矸石6972167.38吨,煤泥1602399.98吨,炉渣1003899.95吨,泥浆上清液616555.46吨,岩屑1602971.14吨,压裂返排液1599132.2吨,建筑垃圾865987.24吨,生活垃圾636261.15吨,污泥84986.22吨,污油泥尾渣170086.14吨;共产生危险废物:含油污泥333840.26吨,废机油/润滑油553.51吨,含油沾染物4327.13吨,铅蓄电池186.87吨,其他危废(尾渣、废酸、废碱、废催化剂等)32050.13吨。(六)规范医疗废物处置管理。与市卫健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医疗废物处置监管工作,进一步夯实了监管责任,厘清了工作职责。印发了《关于做好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通知》(延市环函〔2022〕1号),深入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检查,要求处置单位严格落实好企业主体责任,做好人员培训和指导,规范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全过程,涉疫医废做到日产日清,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安全、无害化处置,坚决阻断疫情二次传播链,筑牢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实行信息报送制度,按时向省、市报送每日医疗废物处置数据。截止2022年12月4日,延安市盛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限公司、延安科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延安国清工贸有限公司分别安全处置医疗废物2213.42吨、126.29吨、0.57吨。(七)认真落实信息化管理工作。市固管系统运行以来,不断优化,为实现“产废环节无盲区、运输过程无漏洞、处置范围无死角”的闭环监管目标,确保企业摄像头全天候在线、无死角盯防,按照市局《关于指导企业摄像头规范接入联网的通知》文件精神,落实“应装尽装,应接尽接”的要求,我中心积极组织实施,监督企业完成了清理与固废监管无关的摄像头和新增关键环节视频摄像头的全部联网工作,进一步推动固废管理信息化不断深入。截至目前,共有336家固体废物产生、运输、利用处置单位在系统进行了注册,并在系统中开展相关业务工作。市级审核通过管理计划81条,联网车辆数2032辆,联网视频监控820个。共办理转移联单9.65万份,转移341.96万吨废渣废液。(八)持续开展污油泥污染防治专项整治工作。2021年全市历史污油泥清理成效明显,共清理历史油泥19万吨,继续按照整治要求,持续开展历史油泥专项整治,推广开展微生物修复历史遗留污染土壤技术,对污油泥产生单位、处置企业以往倾倒、掩埋污油泥和尾渣等进行彻底清理整治。(九)开展“零星固废”专项整治与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摸排零星固废来源、产生量、流向等情况,规范微型企业、零星固废管理,严厉打击私自收处零星固废等环境违法行为。完成危险废物安全生产考核,排查化学品国际公约管控物质。(十)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评估。明确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结合我市实际抓好各级危险废物重点源管理,加大现场督查指导力度,实行分级考核评估方式,全面提升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我市成立了以市局党组成员、分管局长为组长,市局生态科科长、市固管中心主任为副组长的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领导小组,分两组正在对全市13个县(市、区)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情况进行评估。二、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企业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产废企业建立清洁生产制度,及时登记、申报产废信息,规范管理、转移、贮存固废和危废。(二)固废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升。企业循环生产意识增强,煤矸石发电、煤泥制砖等项目增加,农膜回收利用、生物质发电项目投运,建筑垃圾交通道路回填利用,既实现了固废减量目标,也给企业带来可观经济效益。(三)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特别在新冠疫情反复频发的情况下,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置工作不断规范,有效杜绝二次污染,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三、存在问题(一)责任落实还需进一步加强。部分企业环保意识不强,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还不到位,市县之间、部门之间危险废物全程监管联动机制尚不健全,现场勘察、项目审批、手续备案、隐患排查、问题整改等环节衔接还不紧密,监管整体力量还没有充分发挥,各部门污染防治工作合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二)零星固体废物管理还需加强。零星固体废物管理不规范。存在产废单位将零星固废委托无经营资质的单位进行收集、转运、处置等严重违法行为。(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体系不完善。污油泥处置后产生的尾渣和煤炭开采洗选、电力、化工等行业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低,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置。油气开发钻井压裂返排液处理后废水利用渠道不畅。四、整改措施(一)进一步夯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规范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行为,建立健全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强化考核机制,促进企业加大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企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提高污染防治能力。(二)巩固“零星固废”专项整治成果。要针对零星固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回头看”,确保各项问题整改到位、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不断加强巩固“零星固废”专项整治成果。(三)提高固体废物利用能力,探索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模式。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重点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处置和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利用项目建设,引进“少填埋、多利用”先进技术的项目落地,加快污油泥处置提标改造进度,不断完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体系,提升固废综合利用处置能力。进一步研究解决压裂返排液处理后废水去向难的问题。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全面推进固废管理处置工作。一是严格实行固废申报登记和危废废物管理计划备案制度,全面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建立完善固废管理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危废监管工作,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制度,坚持实行危险废物转移全过程监督。三是严格医废监管工作,规范医废收集、运输,全面推进医废集中无害化处置。(二)持续深入推进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应用。丰富系统内容,增强系统功能,优化系统应用,细化管理措施,创新管理模式,拓宽纳入范围,实现固废监管全覆盖,充分发挥系统管理作用,对其他固体废物,该纳入系统管理的,逐步规范有序的纳入,并纳入常态化执法监管。(三)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坚持理论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做好宣传培训指导工作。争取车辆更新,为全力抓好固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