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管理人才市场,促进社会发展。接受委托,进行人事代理;“五大”生推荐录用;人才市场管理及人事仲裁等。 | |
住所 | 延安市新区为民服务中心7号楼 | |
法定代表人 | 苏醒 | |
开办资金 | 7.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4.31万元 | 9.33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我中心在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现就2022年全年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任务指标完成情况2022年,省厅下达我市就业见习任务1600人,截止10月底完成1867人,超额完成267人,已完成年任务的116%。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1.充分搭建供需双方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截至11月底,我中心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百日千万网络招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金秋招聘月”和“公共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期间”共开展了28场现场招聘会、19场网络招聘会和10场直播带岗招聘活动。现场招聘会参会单位共计340家,提供就业岗位14392个,服务高校毕业生约6200余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667人;网络招聘会参会单位625家,提供岗位52199个,进场人次达47454(其中高校毕业生约3030人次),投递简历976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96人;直播带岗参会单位共计113家,提供就业岗位6871个;累计观看人数达30802人次,投递简历1216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05人。2.组织开展“公共服务进校园”活动。按照省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的统一安排部署,3月至6月活动开展期间,一是开展了送政策进校园活动。4月20日和6月15日,由刘局长和张局长分别带队,深入延安大学和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厅局长进校园”政策宣讲活动,发放《延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服务指南》5000余份;二是搭建交流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联合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共举办各类线下招聘会21场,参会单位281家,提供就业岗位14038个,服务毕业生4600人次。通过延安大学云人才市场、猫头英云人才市场等网络招聘平台,结合“直播带岗”、“网络直聘”等形式,依托“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与两所院校联合组织线上招聘活动28场,参会单位613家,提供岗位51858个。三是建立帮扶台账,开展送困难帮扶进校园活动。对接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核查2022届各类困难毕业生396人。开展了求职创业补贴“回头望”,确保求职创业补贴在毕业生离校前发放到位。3.召开专题会议,推进全年工作任务。6月23日至24日我中心组织召开了全市人才中心党建暨业务工作推进会。会议传达了中、省、市人社人才工作会议和近期召开的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我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工作取得的成绩,寻找当前业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对2022年重点领域工作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和分解下达。会上,邀请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科科长讲授了《党支部工作条例》,聚焦党建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与职能工作相结合、与精准服务相结合,不断推动党建与人才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促发展。(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1.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截止10月底全市有774家见习单位。其中,国有企业9家,民营企业188家,合资企业2家,其他企业16家,国家行政机关141家,机关事业单位399家,社会组织9家,其他单位10家。共提供见习岗位4538个。完成就业见习1867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686人,应届毕业生1312人,往届毕业生374人;研究生24人,本科生1280人,专科生382人。失业青年181人。共支付见习保险16.1225万元,发放见习生活补贴231.96万元。2.规范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服务。截至目前,我市共接收2022年高校毕业生档案10359份,累计接待档案管理业务咨询1200余次。为方便高校毕业生档案直接回原籍县(市、区)报到,我中心积极对接市政府、市人社局,于5月初通过延安市政府官网、延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统一发布全市各县(市)区档案收件地址及联系方式。目前全市累计在库档案125295份,其中已完成信息采集录入档案124998份,完成录入率达99%。6月份我中心针对档案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对各县(市、区)经办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积极传达省人社厅、省人才中心对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全力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3.做好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及就业帮扶工作。截止目前,全市通过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系统登记2022离校时已就业和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11742人,实现就业7906人,帮扶率为69%。应届毕业生中研究生学历以上373人,本科6515人,专科4854人。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134人、事业单位628人、国有企业750人、非国有企业2248人、部队就业4人、个体经营1088人、灵活就业1754人、公益性岗位13人、自主创业180人,社区岗位31人、基层岗位45人、科研助理21人,其他1010人;暂缓就业(入伍、升学、出国)185人;未就业3175人(其中:参加就业见习587人、职业培训5人、正在求职835人、自愿暂时不就业1606人、其他142人);联系不上476人。严格落实对每位离校未就业且有就业服务需求的高校毕业生提供“131”政策帮扶(1次政策咨询、3次岗位推介、1次职业培训机会或1次就业见习机会),督促各县(市、区)对已登记毕业生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走访、社保数据比对等措施,确保帮扶到人。审核通过2022-2023学年符合享受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资格492人,目前已向财政申请拨付49.2万元补贴资金。三.存在的问题1.县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机构改革导致机制体制不顺。2019年,由于县区机构改革不彻底、导致改革后的市、县(区)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不统一,在业务衔接、业务指导、资金申报、上下行文和对接沟通中存在诸多不便,导致各项业务工作都有所削弱。2.部分县区就业见习工作落实困难。从2019年起,省人社厅在全省范围内实施“青年就业三年计划”,每年下达我市1600个见习任务。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后,在落实过程中部分县区见习补助资金难以保障,严重阻碍着县区此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任务完成十分困难。3.部分县区档案基础信息采集录入进度缓慢,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没有及时跟踪服务到位,实名制登记精准服务在手段方式上缺乏创新。四.2023年工作计划2023年,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将牢牢把握新时期新阶段人才服务工作大局,抢抓机遇、扎实工作,以“储备人才、服务人才、支持人才”为总体思路,抓实“四个项目”,打造“三个亮点”,推进人才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1.“三个渠道”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项目。一是用活用好服务平台。依托“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系统平台”,把应届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实名制登记系统并一一回访跟踪,严格落实“311”政策要求,确保就业帮扶到人,促进人才就业创业工作迈上新台阶。二是加强就业见习,强化就业实践。准确把握就业见习政策内涵,制定见习政策清单,扩大岗位募集规模,摸清见习对象情况,确保2023年我市就业见习规模持续扩大,最大程度发挥就业见习稳定就业、促进就业作用。三是强化就业创业培训,开展见习岗前培训、就业指导培训、创业辅导培训、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健全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模拟实训、职业体验等实践培训,增强毕业生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其尽早做好就业准备。2.“四项举措”抓实人才供需信息库平台建设项目。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开发集人才储备库、用人单位需求库、信息发布平台、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服务平台。二是深入调查,摸清人才供求状况。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全市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开展走访调研,上门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同时积极与各部门、各组织对接,了解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中小微企业用人需求,充实用人单位需求库信息。三是主动对接教育部门,着眼于“早谋划、早对接”,于年初就及时接转高校应届毕业生名册,丰富人才储备库存,同时利用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信息系统,将每位有求职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也纳入人才储备库。四是实行“提醒式”服务。立足人才供需信息库平台,开发用人需求提醒功能,定期向库内人才发送匹配的岗位信息,搭建“人岗匹配直通车”。3.“两个行动”抓好人才招聘会项目。一是组织开展以“2023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延安市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民营企业招聘月”、“金秋招聘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二是组织开展精准就业创业对接行动,通过信息汇集、走访调研,将供需双方的精准需求有效嫁接,从而达到供需双赢的实效。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