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管理网络信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城域网建设及网络数据传输、网络运营和IP、域名的分配管理;教育资源库建设、管理及信息网络平台数据库维护;教育信息网管理及采集、编辑、播发教育相关信息;教育信息技术普及推广、培训和远程教育等。 | |
住所 | 延安市宝塔区北关教育局办公楼6层 | |
法定代表人 | 梁学清 | |
开办资金 | 96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教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4.98万元 | 39.46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我单位遵守《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无违法违规的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省、市教育工作要点和《陕西省教育厅2022年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点》以及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的工作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基本完成全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一)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扎实筑牢初心使命中心党支部在局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成立了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在学习强国上学、在微信公众号上学等方式进行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召开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观看红色电影、反腐倡廉记录片、情景剧等形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干部讲专题党课4次,集体组织学习党史学习教育20余次,观看警示教育纪录片2次,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1次,观看南泥湾大生产情景剧1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3次,在新媒体宣传党史学习活动50余次。党支部坚守政治纪律,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章党规党纪活动,组织开展网络答题、知识测试、普法学习考试和学习座谈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纪律意识、廉洁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做好顶层设计,高位谋划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制定印发了《延安市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延安市教育局2022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确立了近期和远期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全市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启动实施了“延安市远程同步互动智慧教室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对全市所有远程同步互动录播教室、传统录播教室和智慧教室的统一管控,实现跨品牌、跨学校、跨区域(延安市内学校与市外、省外的交流合作学校)的远程同步互动教学、教研、专题讲座(名师直播)和视频会议等功能,逐步建立线上视频教育教学资源库,满足师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最大化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抓好网络安全管控,确保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和中、省、市有关要求,对市级教育信息平台进行了等保测评并进行了整改,不断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教育应用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了管理协调机制,与上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同级网信、国安、保密、公安等部门建立跨部门协调和事件处理机制,借助各部门的安全监测手段和平台,汇总并及时预警,充分发挥纵向衔接、横向协调的组织保障作用,共向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直属单位发布预警或漏洞处置信息8条。积极参加和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等网络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等活动,推进全市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队伍能力建设,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安全防范及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安全宣传周”等各类活动,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和防护技能,引导学生绿色上网、科学用网、文明上网,培育中国好网民。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做好重大时期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日常事项上报和网络安全事件处置工作,本系统全年无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在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网络安全责任制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四)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市直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全市新建设8个校园网、1个校园电视台、10个智慧教室、131个远程同步互动录播教室、9个创客实验室,升级改造530个“班班通”教室、50个计算机教室,更新计算机5000余台。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市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平台、13个县(市、区)教育信息平台、300余个校园网、530余个计算机教室、6900余个“班班通”教室、321个录播教室、101个校园电视台、150个智慧教室、211个远程同步互动教室、70个创客教室,拥有计算机53000余台,所有学校通过光纤接入县(市、区)教育信息平台,100%的中小学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安全稳定的信息化环境。各县(市、区)、市直学校持续推进省、市、县级“智慧校园”示范创建工作。市教育局根据相关省市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制定印发了《关于对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进行评估验收的通知》,对我市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进行了评估验收,确定了延安市实验中学等16所学校为首批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宝塔区第五中学等6所学校为“智慧校园”培育校。延安市实验中学和延安实验小学成功创建为陕西省智慧校园示范校。(五)大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研究活动,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依托陕西教育信息化2.0大平台,组织试点县(市、区)电教主任、中小学校长及业务骨干教师进行线上专题应用培训7次,吴起县幼儿园等31所幼儿园被确定为陕西教育大平台幼儿园空间应用工作试点校;组织400余人次参加陕西好课堂系列活动暨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线上视频培训;组织全市教师参加陕西好课堂作业设计大赛,7件作品入围省级复赛;宝塔区第六中学、安塞沿河湾镇中心小学、安塞初级中学、延安中学被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确定为第一批“央馆虚拟实验”规模化应用试点培育校;组织全市各中小学申报2021年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经过市级专家审核筛选,向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推荐上报5例2022年,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我中心被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评为“2022年度全省电教系统教育信息化管理先进单位”“2022年陕西省小学生趣味编程专项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第二十二届陕西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最佳组织单位”“2022年陕西省教育技术论文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评为“陕西省教育扶智平台”推广应用先进集体。二、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建设“延安市远程同步互动综合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延安智慧教育云平台”功能,构建具有我市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整体框架,形成“校内教学主阵地,线上教育促提升”的教育服务和供给新形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信息化应用研究活动,创新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参加微课大赛和课题研究、微电影征集、全国中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案例评选等应用活动,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三、存在问题一是中心党员数量较少,导致部分党务活动不能很好的开展;二是由于近年来市县经济整体下滑,导致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智慧校园建设等重大项目进展缓慢;三是由于城乡学校的作息时间不一致,学生层次不齐,城乡结对帮扶学校之间常态化同步教学研究活动难以开展,城区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能与农村薄弱学校广泛共享;四是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应用水平有待提升;五是市县校缺乏必要的网络安全设施设备,存在的网络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网络与信息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亟待加强。四、整改措施1.针对“中心党员数量过少”的问题,面对新形势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经过党员和群众民主推荐,党支部研究同意后,确定一名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2.针对“党建活动方式方法不够丰富”的问题,我中心首先组织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其次根据局党委会议精神,结合市委组织部相关文件要求,组织领导干部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观看红色电影、反腐倡廉记录片、情景剧等形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五、下一步工作打算2023年,我们将按照省教育厅《陕西省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和中、省、市有关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统筹规划,精准施策,全面加强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一是加大投入,广泛开展“智慧校园”和“创客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基础环境;二是完善“延安市远程同步互动录播综合管理平台”优质教育视频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三是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智慧教育、创客实践和“优课”“微课”“智慧课堂”“爱挑战”“陕西好课堂”等培训应用和大赛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不断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四是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陕西教育扶智平台”“陕西教育信息化2.0大平台”“延安市远程同步互动录播综合管理平台”,广泛开展“三个课堂”应用和结对帮扶活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五是对第二批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进行评估验收;六是持续做好教育系统政务公开、信息宣传和舆论舆情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七是加大网络安全设施建设,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控,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