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人民医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身体健康提供医疗服务。依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执业许可范围开展业务;医学教学及研究;保健及健康教育;业务培训与指导。 | |
住所 | 延安市宝塔区七里铺大街 | |
法定代表人 | 李晖 | |
开办资金 | 1106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差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0879万元 | 30901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人民医院.公益 | 从业人数 174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主要工作量情况2022年总诊疗54.5万人次,核酸采样54.8万人次,健康体检8.25万人次;出院患者4.14万人次,住院手术12090人次,同比上升4.09%。业务收入7.58亿元,药占比29.81%。平均住院日8.8天。二、防疫情、保救治,兜牢群众健康底线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重点,持续完善疫情防控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医疗救治能力,建立起了高效融合、反应灵敏、决策科学的组织调度体系,为广大患者兜牢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底线。选派133名骨干人员驰援上海、海南、西安、宝鸡、榆林、延川等地,先后派出20000余人次承担宝塔区核酸采样和检测任务,采集样本约230万份,发挥了绝对主力的作用。疫情期间,圆满完成了“10·1”道路交通事故医疗应急救援任务。疫情新政后,面对首波感染高峰,医院打破学科限制,全院统筹,共克时艰,经受住了疫情救治的又一次“大考”。三、内涵质量建设持续提升(一)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有力推进持续推进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合2021年绩效考核结果分析的薄弱环节,逐项研判,出台了年度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改进措施,明确责任,并逐科进行培训指导,关键指标四级手术、微创手术率较往年均有所提高,考核结果较2021年有望得到提升。持续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修订《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将部分国考指标融入考评细则,坚持夜查房和日常考核相结合,定期监测、通报质控结果,对存在问题跟踪整改,基本实现了质量管理PDCA循环。强化病案首页质控,对填写问题实行“零容忍”,每月定期分析存在问题,并对错误率进行排序,主要诊断符合率明显提高,考核平台上传完整率100%。持续强化临床用药监管。坚持临床药师参与业务查房和会诊,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全年会诊290例次,发出用药预警单112份,反馈单350余份,点评处方8.7万余份、病历9400份,有效促进了合理用药。持续优化门诊服务。动态调整、优化门诊布局结构,合理调配门诊资源,合理开放号源,采取多种形式的预约挂号方式,实行分时段预约,门诊预约20.1万人次,预约率41.19%。(二)学科建设稳步提升“三大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开展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模拟验收,成立了儿童保健康复科,开设了围产营养门诊、麻醉评估门诊,无痛诊疗和日间手术常态化进行,全年完成新技术、新业务134项,远程会诊113例。按计划实施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建设项目,获批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神经外科建设中心,申报市级重点学科/专科9个,待评审;引进硕士研究生7名,副高及以上职称学科人才2名,3名在职人员考取统招硕士研究生,眼科李海辉同志取得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并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习,服务能力和范围进一步拓展。(三)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深化2+质控模式,坚持开展护理午、夜间查房,督导并彻底解决护理日常管理问题3项。深化“3+2”优质护理模式,持续推进微视频进病房活动,举办了第五届健康教育微视频大赛,制作43部宣教作品,“掌上健康”专栏推送14期,选送25部优秀作品参与国家级、省级科普短视频大赛,荣获省级二等奖一项。关注护士身心健康,成立了“护士身心健康管理小组”,完成团队心理状况分析与干预1次,个案疗愈8例,组织心理学术沙龙7次,家庭教育辅导2次,举办5.12护士节表彰活动,对表现突出的护理单元和个人予以表彰。(四)有效落实院感疾控措施坚持开展院感日督查,月质控和多种形势的针对性培训,按季度编发《医院感染简讯》。发现问题跟踪改进,年督导2100余次,组织培训19次,各类感染质量控制指标全部达标,慢病、食源性疾病等各类监测任务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全部完成。四、科教研工作卓有成效(一)科研项目数质量双提升加大项目培育力度,出台科研奖励和诚信管理相关政策,召开科技大会进行表彰奖励,项目产出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院内培育项目20项;获延安市科技成果2项,并推荐省级鉴定;申报省市级项目40余项,待审批;获批省市级项目8项;结题验收3项;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6项通过形式审查。全年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基金77.6万元,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2次。启动并实施了药物临床试验工作,300余名医务人员取得GCP资格证书,承接3项研究项目。正式建成消化内科腔镜中心5G+智慧医讯平台,实现了“互联网+”模式在医疗领域的技术革新。(二)教学工作取得突破完成了各级医学院校实习生的带教任务,以及2022年度国家执业医师临床类别、全科类别、中医类别实践技能考试。抓住全市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机会,继续推行师徒双向选择,21名骨干医师和基层医师结成一对一帮扶关系。94名临床教师被延安大学医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副教授。5名硕士研究生导师招收硕士研究生7名,实现了医院带教研究生“0”的突破。五、综合医改有序推进(一)业务托管工作扎实有效中国医科大学先后选派16名专家驻延托管帮扶,帮扶专家积极履行职责,克服困难,紧扣专业进行技术帮扶,全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55项,门诊2294人次,会诊36次,手术170台,抢救38人次,提出学科建设意见和建议80项,MDT会诊28人次,教学查房41次,疑难病例讨论25次,查房395次,科内讲座125次,线上讲座35次。参与“白求恩医疗服务小分队”下乡义诊2次,义诊105人次,对医院诊疗技术提升和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二)第二医疗集团实质运行全面完成了集团内心电网络建设,制定学科帮扶方案,点对点帮扶发展分院特色专科,先后选派16名业务骨干赴各分院开展帮扶工作,接收进修人员35人次,师带徒带教8人,指导开展新技术、新业务3项,开展授课19次。(三)与企业合作项目效益显著不断加强对崖里坪体检中心、河庄坪院区和院内体检中心的管理,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外联与合作,巩固关系、拓展市场,很好地完成了延长油田股份公司、长庆采油一厂职工的职业病、健康体检和企业医疗保障任务,创造了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医保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完成了医保管理职能调整及功能整合,医保电子凭证支付宝应用场景建设,开通了移动医保支付,坚持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动态完善医保信息业务标准化。强化医保基金使用核查,查出并拒报不合理外伤60例。筹备启动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工作,选定参考标准,逐科进行培训和测算,医保管理进一步规范。六、项目建设如期进行改扩建项目主体土建已完成封顶,室内装修及管道安装工程正在进行中,全年累计投资约4.5亿元,完成项目总工程量70%。地下车库PPP项目已完成图纸初步设计,正在协调推进。实施了财政贴息贷款医疗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完成了招标和贷款手续办理,37台件设备逐步到位。启动了OA系统建设项目,已开始运行。保洁、安保、洗涤等后勤保障社会化服务平稳运行。七、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一)内部制约机制不断完善坚持全面预算管理,加强成本管控,定期开展财务分析和资产盘点,刚性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全年财务收支基本平衡。注重内部审计监督,全年核对库存现金15次,参与监督采购活动56次,全年组织并监督社会中介机构工程审计2项,有效防范了运行风险。(二)安全生产工作平稳有序进一步完善了医院安全生产责任制,出台了责任考核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组织安全生产检查22次,排查安全生产隐患139处,常态化开展院内全覆盖式安保武装巡逻,汛期执行24小时值守和定时巡查,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件。八、作风建设走深走实、见行见效按照市卫健委和院党委的统一安排,扎实开展以案促改工作,作风建设和切实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重点针对不合理检查、索要收受“红包”“回扣”行为,细化措施,融入日常,常抓不懈,医务人员廉洁从业意识持续增强,全年收到锦旗55面,退还红包37人次,3.98万元。九、存在问题一是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质量偏低,学科影响力不高,特色不明显,新技术新业务开展步伐相对缓慢,诊治疑难疾病的能力有限,急危重病人、四级和微创手术占比仍然偏低。二是运营管理尚不规范,收入结构不尽合理,治疗性适宜项目偏少,医疗服务核心技术含金量低。三是智慧医院建设进度缓慢,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滞后。四是科研能力偏低,高质量、高等级项目申报数量偏少,科研资金获取不足,规培基地申报和建设未能实质性启动。五是人才引进不足,工作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偏低。六是改扩建工程功能性装修等配套项目未能同步推进。七是应急医疗资源储备相对不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2022年10月24日至2027年10月23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