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延安市蔬菜技术服务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编制农业技术推广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组织、检查、指导农技推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蔬菜、蔬类产业技术开发和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宣传和培训。 | |
住所 | 延安市宝塔区马家湾 | |
法定代表人 | 杨永春 | |
开办资金 | 1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0.08万元 | 30.86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公益 | 从业人数 3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规违法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本年度,在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220.6万亩,增长0.3%,总产72.4万吨,增长3.7%。均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指标220万亩和70万吨考核目标任务。1.大豆生产情况。全市共完成大豆种植28.58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3.91万亩,分别是目标任务28.3万亩和13.2万亩的101%和105.4%。全市共创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104个3.53万亩,苹果幼园套种大豆示范点26个0.51万亩,建成省级综合示范点3个690亩,市级示范点13个2000亩,县级示范点26个2600亩。2.玉米生产情况。全市玉米播种面积123.97万亩,其中,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48.27万亩,全市创建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综合示范点64个2.46万亩,平均亩产908公斤,较全市普通大田平均亩产685.42公斤增产222.58公斤。3.谷子等生产情况。全市谷子播种面积25.12万亩,薯类31.54万亩,其他粮食作物16.21万亩。其中,开展玉米马铃薯间作套种示范点5个0.3万亩,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点69个1.29万亩。总体看,我市粮食生产呈现以下五个明显特点:一是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在行政推进、价格上涨、非粮化整治、种粮补贴等利好因素催动下,粮食生产得到空前重视,面积任务落得实、种得足,为全年增产丰收奠定了基础。二是粮食总产稳中有升。今年在遭受春播低温干旱、夏季冰雹灾害、秋季雨水较多等不利自然灾害多重影响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圆满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农业生产和农技推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是种粮政策因势利导。在以往种粮补贴基础上,中省市县均第一时间出台补贴政策,在引导种植结构调整的同时,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生产形势均好于往年。四是农业气象风调雨顺。2022年我市降雨频次较高,但大部分粮食作物均实现了适期适墒播种,后期光热水资源也都能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人努力,天帮忙,粮食生产面积任务超额完成。五是抗灾减灾成效显著。据统计,全市全年粮食作物受灾面积29.74万亩,成灾21.94万亩,绝收2.85万亩,分别为2021年的17.7%、23.7%和13.8%,为近年来受灾较轻的年份。设施农业:截止去年底,全市完成新建和改造设施基地24923亩,占全年任务2万亩的124.6%。其中,完成新建日光温室6589亩,是任务6000亩的109.8%;完成新建大拱棚4115亩,是任务4000亩的102.9%;完成改造设施5405亩,是任务5000亩的108.1%;新建高山冷凉蔬菜基地8814亩,完成5000亩的176.3%。如安塞区2022年投资7610万元,建成19个日光温室基地,共2112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32%。二、主要做法1.强化安排部署与落实,全面夯实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为了确保全年各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按照市局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站抓早动快,及时印发了《2022年全市粮油生产工作要点》、《2022年全市设施农业工作要点》,进一步分解细化了各项重点工作。2.扎实开展督导与培训,确保粮食安全和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入县区督促指导。全年共派出技术干部1244人次,人均41次,部分同志达到180人次以上,直接服务群众达21200人次;二是精准制定技术指导方案和措施。三是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在杨陵区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延安市2022年设施农业产业链建设骨干技术人员培训班1期,培训人次55人;四是扎实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市县两级共举办粮食和蔬菜技术培训526场次,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达22265人次。举办现场培训观摩会28次,发放学习资料6800余份;五是制作了3个小视频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绿色园艺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短视频交流活动,既宣传了业务,又提升了水平,收效明显;六是强化信息预警调度。全年共统计调度日报表、周报表、旬报表、季报表等各类报表2600多份,汇总完成各类信息、预警报表320多份。3.注重试验示范与推广,促进粮食和设施农业提质增效。一是联合农机、植保、种子、科研、果研、土肥等单位,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开展了带型模式、玉米品种、大豆品种、玉米密度、除草剂及肥料等7个超前科研试验。二是在宝塔区、安塞区、志丹县、富县和子长市分别实施的渗水地膜+抗旱保水剂+有机富硒肥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三是在宝塔区柳林镇实施的旱作节水综合栽培技术试验。四是在宝塔、志丹、安塞和宜川县分别开展马铃薯机械化高垄旱作栽培、品种比较试验。五是在宝塔区甘谷驿镇实施的甘薯黑膜水肥一体化高垄栽培试验。六是瓜菜新品种试验示范。七是组织实施了千亿级设施农业项目《日光温室绿色瓜菜高效生产管理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八是“三改一提”4.广泛开展宣传报道,不断扩大粮食和设施农业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市粮食安全和设施农业产业链建设工作先后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报道10余条,被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延安融媒体等省市媒体和延安农业信息网报道120多条,极大地提高了我市以小杂粮为主的粮食和以设施为主的瓜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我站先后分别被省园艺站评为2021年度工作先进单位;被延安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评为“2021年度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先进单位;被市委组织部、市乡村振兴局考核为2021年度市级帮扶单位“好”的等次;被市农业农村局评为2021年度蔬菜工作先进单位和群团工作先进单位。两名同志被评为延安市首届“圣地名家工程人选”;3名同志被市局评为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3名同志被局党委评为市直农口系统“党的建设先进个人”和“疫情防控先进个人”;1名同志被省级业务单位评为先进个人。这些荣誉的取得,极大地鼓舞了单位干事创业的士气,也进一步激发了干部职工为民服务、追赶超越的工作热情和信心。三、存在问题粮食生产:一是随着人工、农资等生产成本逐年提高,许多农户存在不愿多种、不愿投入、不求高产的现象,种粮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青壮年外出,从事粮食生产的大多是老年和妇女,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三是由于我市特殊的地形和土地条件限制,机械化作业率较低,加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我市第一次推广,一些地块采取机播很难保证定量施肥和控制密度同步的精准作业;四是中省项目经费少,地方财政紧张支持不足,许多试验示范因资金缺乏而无法开展。设施农业:一是产业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二是集约化育苗能力和种苗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三是技术支撑能力、轻简化设备应用不力,生产成本较高;四是设施农业产业链前端较强,中端、后端延伸不够,发展不平衡。四、2023年工作计划粮食生产方面:粮食安全。按照“一稳两扩三调整”的总体思路,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21万亩,总产72.5万吨。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600亩,开展相关试验。二是持续开展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三是开展有机富硒农作物集成技术示范。四是开展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集成技术示范200亩,目标产量1500-2000公斤;五是开展甘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老品种提纯复壮。设施农业方面按照“扩大面积、优化结构、延伸链条、提升效益、确保安全的基本思路,全市计划新建日光温室6000亩、塑料大棚4000亩、高山冷凉蔬菜基地5000亩,新建育苗基地5个,瓜菜播种面积49万亩、产量达158万吨。重点抓好“五个一”有关保障服务。一是科学谋划申报实施一批项目。二是继续开展一批超前试验示范。三是全程抓好一批实用新技术指导与培训。四是优化提升一批绿色生产技术。五是努力培育一批高产高效典型和土专家。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