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农业研究,促进科技发展。北部农业技术研究、开发、示范;农作物品种选育及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无害化农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研究开发。 | |
住所 | 延安市宝塔区马家湾 | |
法定代表人 | 姚贵军 | |
开办资金 | 13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农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208.59万元 | 4355.8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8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工作开展情况(一)狠抓项目,自主创新能力大提升重点实施各类科研、示范和推广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9项,市级1项。依托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谷子高粱试验站、大豆试验站和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西农-延安小杂粮研发中心和科研课题组实施国家级科研任务和观察监测任务4项;实施省部级科技项目9项;实施市级“延安市薯类作物组织培养及逆境栽培创新实验室”先建后补项目1项。(二)狠抓试验,科研管理水平大突破共安排开展农作物科学试验93项,参试材料3887份,种植面积227亩。其中,开展谷子、高粱作物研究19项;豆类作物研究27项;绿肥作物研究15项;薯类作物研究15项;蔬菜及特色作物研究3项;玉米研究5项。各类试验设计科学、管理规范、数据准确。谷子试验筛选出承谷20号(593.4kg/亩)、K281(556.9kg/亩)等6个品种(系)较对照品种显著增产,建议下年度继续试验观察;筛选出延2017-23(528.25kg/亩)、延谷14(528.25kg/亩)等3个谷子品种(系)和辽杂49(678.9kg/亩)、晋糯101(653.4kg/亩)等3个高粱品种,下年度可进行示范推广。试验表明,喷施3次液态氮肥较于常规追肥显著增产,效果良好,后续可进一步集成示范。大豆试验筛选出延豆13、晋豆47等4个品种,田间表现良好,综合性状优良,建议为延安地区未来主推的优良品种;自育新品系延豆15、陕晋豆2号综合性状表现良好,建议参加下年度省试;筛选出大豆齐黄、鲜食大豆闽豆15号等6个适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的优良品种。除草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精异丙甲草胺(金都尔)综合效果最佳。绿肥试验筛选出香青兰、宁陵小黑豆等9个油料作物,建议下年度继续试验观察;牧绿1号生物学产量高,建议下年度扩繁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与毛叶苕子间作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12.67%),玉米与绿豆间作产量明显高于玉米、绿豆单作,也高于玉豆间作。小杂粮试验筛选出冀红16红小豆、冀绿11绿豆、延甜荞1号荞麦等8个品种,抗病虫性强,丰产性佳,综合表现良好,建议下年度示范推广。自育品种资TQ13-05参加第十四轮国家甜荞品种区域试验,亩产(154kg)居第三位;荞麦抗倒伏技术试验研究,取得初步数据。薯类作物试验筛选出红香蕉、延薯1号等4个甘薯新品种和早大白、希森6号等4个马铃薯新品种,表现较好,建议下年度继续试验观察。扩繁马铃薯试管苗2.5万余株,繁育甘薯优质种苗16万株。自育的YG2015-4-01、mut2018甘薯新品系表现优异。玉米试验筛选出金科玉13、DF617、榆玉19三个品种,亩产770kg-820kg,丰产抗病宜机收,建议下年度继续试验观察。特色作物试验初步引进筛选出蓝宝石蓝莓和夏黑、妮娜皇后葡萄3个苗头品种,建议下年度继续试验观察。(三)狠抓示范,推广辐射效应大扩展依托各研究平台和专业课题组,对引进研发并相对成熟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开展生产示范推广,建立科技示范点39个,示范面积12808亩。(四)狠抓科技培训,服务模式大创新结合抓点示范、科技特派员等工作,开展科技调研53次,开展科技服务培训110余场次,培训农技干部、农民2329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书籍、资料2300余份,免费提供渗水地膜播种机一台,地膜1000公斤,磷酸二铵16吨,优质谷种600公斤、大豆种子300公斤、绿肥种子2000公斤,小豆、糜子、荞麦、绿豆良种400公斤,提供马铃薯脱毒种薯6000kg,提供甘薯脱毒种苗16万株。举办培训班3期,共计72课时,培训小杂粮产业链链主企业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技术骨干及科技人员156人次,发放资料200余份,较好地完成了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培训任务。(五)狠抓小杂粮全产业链培育建设,品牌建设大引领牵头抓建延安市小杂粮全产业链培育建设以来,有序推进小杂粮产业链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地落实。全市小杂粮播种面积43万亩,超计划任务3万亩,落实订单种植5.3万亩,超计划任务1.3万亩,建设100亩以上规模种植点121个,较上年新增38个,抓建小杂粮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点8个,谷子地膜覆盖面积达20万亩,初步建成小杂粮良繁基地4500亩;“延谷14”新品系完成省级登记进入国家审定程序;25家经营主体被列为规模以上的成长型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对象,10家企业为链主企业培养对象,陕西粮农集团落地我市甘泉县,新增双万吨小米、小米粉生产线,新研发糜子蜂蜜饮品、小米蛋白饮料等新产品;新增志丹荞面、志丹小米等产品品牌,“延安小米”完成归属地注册、荣获“陕西好粮油”称号并被评为“陕西好商标”,新增品牌授权企业15家,累计达到32家,积极参加“2022年丝博会”、“杨凌农高会”,参展产品有五大类180余种,“延安小米”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价值不断攀升。取得的主要效益和成效(一)项目申报方面:完成结题验收项目7项,待结题验收项目2项。申报储备项目10项,其中,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项目2项,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项目2项,延安市科技计划项目6项。目前,已获批报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1项,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项目1项。(二)成果奖励方面:共获奖项3个。分别是:主持完成的“渭北及陕北苹果园绿肥种植模式示范推广”获陕西省2021-2022年度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参与实施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获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渔业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参与实施的“甘薯轻简化绿色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获陕西省2021-2022年度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三)品种选育方面:自育的延谷14号谷子新品种登记工作已进入部级审批阶段;联合选育的陕豆5号大豆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自育的“资TQ13-05”荞麦新品系和联合选育的陕豆3号、陕豆301、延豆11号、延豆15、延惠1号、陕晋豆1号6个品系均已进入国家、陕西省各项试验参试程序。(四)标准颁布方面:颁布地方标准1项,待颁布8项。《延安市甘薯脱毒种苗繁育技术规程》已经延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文颁布。联合申报的《甘薯脱毒种苗繁育技术规程》已经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立项;申报《延安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规程》《谷子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规程》《旱地大豆渗水地膜精量穴播技术规程》等7项地方标准,已经延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立项。(五)专利申报方面: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实用新型专利4项,分别是:“一种谷子抗旱栽培施肥装置”“一种便携式谷子种子包衣机”“一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精准追肥一体机”和“农作物品种资源扩繁防杂种植方法”。(六)论文著作方面:合作编纂的专著《陕北夏马铃薯栽培》已完成统稿。《不同叶面微肥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陕北地区大豆品种延豆6号高产栽培技术》《陕北苹果园绿肥种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等21篇论文在国内科技期刊见刊发表,另有4篇正在审核阶段。2篇论文在参加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第六届学术交流会上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编写实用技术手册《延安粮油作物新品种及新技术汇编》1册。(七)技术集成方面:“幼龄果园间作大豆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和“旱作条件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分别被遴选为陕西省农业农村厅2022年粮油生产主推技术。(八)成果转化方面:自主选育的延豆6号大豆新品种于2019年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连年来生产表现稳定,推广潜力较大。目前已与外省种子企业就成果转化达成初步协议,突破我院科技成果转化零的历史。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学习不够深入,落实党建主体责任不够到位,“一岗双责”时紧时松,党员干部活力不够,工作能力有待增强;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转化应用结合不够紧密,科研项目申报及实施管理工作需进一步规范,试验研究设计层次还不够高等问题。下一步打算(一)优化内设机构,提高工作效能。利用所改院契机,在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基础上,进一步压缩后勤管理科室和人员编制,增加业务科室,扩充科研团队,重新开展玉米品种选育新业务,接续开展设施蔬菜、时令水果研究新课题。(二)紧盯重点领域,开展试验研究。重点抓好承谷20号等6个谷子品种(系),延豆13、15等4个品种(系),香青兰、宁陵小黑豆等9个绿肥作物,TQ13-05甜荞品系,红香蕉、延薯1号等4个甘薯新品种和早大白、希森6号等4个马铃薯新品种的试验研究和多点鉴定、区试、生产试验工作。利用南繁基地,加快谷子、大豆等苗头性品种的加代试验和品种扩繁。持续开展荞麦抗倒伏技术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试验研究。(三)突出实用实效,加快示范推广。通过抓点示范,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生产基地方式,加快延谷14、晋糯101、延豆13、晋豆47、冀红16、冀绿11、延甜荞1号及马铃薯、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的推广应用。(四)加强院企合作,推进成果转化。总结延豆6号大豆新品种成果转化经验,持续加强院企合作,做好后期品种扩繁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其它课题组通过技术承包,项目联合攻关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合作,加快成果转化。(五)全产业链推进,提高发展质量。切实履行小杂粮全产业链专班牵头单位作用,拓宽农业科研领域。围绕规模种植,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围绕加工转化,抓好链主企业培育和生产能力提升;围绕品牌建设,抓好标准制订和市场拓展。(六)深化对外合作,培育科研新人。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交流合作,通过选派科研人员跟岗学习和参与项目工作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安排更多年青科技干部参与国家、省产业技术体系工作,在工作中开阔视野,在工作中锻炼才干。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