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安市> 延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延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4-18 15:30
单位名称 延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编纂地市志,促进社会发展。编纂市志、年鉴;协调、指导县区编修志书、年鉴并编辑发行。
住所 延安市新区为民服务中心2号楼2楼
法定代表人 石翠琴
开办资金 10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6.43万元 15.16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延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工作开展情况(一)《延安年鉴(2022)》编纂工作体现新特色。一是早部署早安排。年初及时制定2022年年鉴工作计划和分工计划,2月市委、市政府联合发文征稿,特别附征稿单位名单,明确供稿单位责任,随后征集、整理、分配稿件工作多头齐进,5月初基本完成组稿任务,比去年提前1个月。新增入鉴单位19个,实际增加来稿14份,使年鉴内容更加充实。二是优化工作机制。根据单位实际,及时加强年鉴编辑人员队伍,坚持每周年鉴工作例会,及时掌握工作动态,解决存在问题,提高编辑效率。三是积极改版创新。优化“附录”“延安概况”栏目内容,“人物”新增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退役军人名录和事迹载入地方志实施办法(试行)》颁布后,及时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征集荣立一等功退役军人事迹25篇,荣立二等功退役军人名录257人,今年首批选载荣获一等功退役军人6名入鉴,今后逐年分批次在《延安年鉴》上刊载。四是更新彩页图片。(二)“讲好黄河故事”活动探索新做法。一是再创佳绩。我中心选送故事《永恒的旋律—黄河大合唱》在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办、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都市生活中心协办的陕西省第三届“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决赛中荣获一等奖。二是总结经验,分享成果。5月全省市级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我中心副主任高建菊代表单位作《“讲好黄河故事”的一些做法》专题发言,就深入挖掘黄河故事、精心选送讲述作品、深入调研沿黄三县、走访收集资料等做法与经验进行分享,受到全省方志系统关注和肯定。三是积极宣传,扩大影响。组织撰写主题文章《发挥方志优势,弘扬黄河文化——延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讲好黄河故事”工作综述》《讲述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感人事迹——市地方志编纂中心获得省第三届“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决赛一等奖》在《各界导报》、各界新闻网和我中心网站等媒体刊登,进一步总结和广泛宣传我中心发挥方志优势、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实践。四是运用调研成果,整理编纂成书。(三)专业志、部门志、地情书编纂取得新进展。一是专业志、部门志收获新成果。《陕西南泥湾农场志》《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志(1989-2020)》正式出版,《延安市检察志》通过终审,《延安黄河引水工程志》通过初审。二是部门修志意愿加强。我中心积极和相关部门沟通,加快办理政协提案,推动《延安卫生志》《延安扶贫志》编纂工作开展。生态环境局、文化艺术中心、水务集团等单位主动咨询修志相关情况,延长石油勘探公司前来座谈年鉴编纂工作。三是地情丛书编纂顺利。《陕北方言的文学解读》《延安时期的中医药史研究》已交付出版社,力争年内出版。(六)地情网站增添新亮点。一是完成网站集约化前期工作。按照政务公开办要求,按时完成网站IP备案工作,对集约后官网栏目进一步优化整合。二是正式上线无障碍浏览系统。无障碍浏览系统能帮助残疾人、有特殊需求的健全人获取网络上的任何信息,极大地方便社会各界读志用志。三是丰富地情信息库。上传《多彩黄土地、美丽新延安》画册和《延安年鉴(2021)》。四是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改版调整微信公众号,丰富宣传内容,增加地方志宣传特色,截至年底,微信公众号共编发信息277条,粉丝数量由年初的183人增长至676人,增长率269%,成为史志知识宣传优秀平台。二、社会经济效益2022年,我中心出版《延安年鉴(2022)》卷是宣传、展示延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实现了记录历史、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审验的各部门志等为社会了解研究延安提供了一手资料,为新任领导赠阅的地情书提供了资政功能。存在问题(一)人才断层。虽然二轮志编修圆满收官,但在编修过程中外聘总纂、分纂的情况较为普遍,方志机构内部有编修经验的人较少,如黄陵县志办共10人,只有2人参加过二轮志编修;志丹县志办共10人,仅2人有编修经验;13个县区中,黄龙县档案馆、吴起、延川、子长在职工作人员中无一人有二轮修志分纂或总纂经验。除此之外,各县区中专职从事方志工作的人员较少,如吴起县档案馆有1人,宜川县档案馆有2人,洛川县档案馆有3人。地方志专职人员少,具有修志经验的更少,由此带来人才的缺失断层,青黄不接,是三轮志编修将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二)拓展性不足。除了地方志机构每年规范化、常态化的年鉴编辑之外,各县区在地情书籍、村镇志、专业志、方志馆等领域的开创性不够。一方面,在主观认识上,方志工作这些拓展领域,还未被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充分了解、认识,存在一定认识误区,在政策支持上缺乏力度。另一方面,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影响,方志机构推进地情书籍、村镇志、专业志、方志馆、村史馆建设方面缺少政策“抓手”,难以撬动和推动相关工作。总体来看,各县区工作推动力不够,导致各项拓展性工作开展滞后,举步维艰。四、整改措施(一)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全面加强党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强化地方志“官书”地位,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确保地方志事业发展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提高政治站位, 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尽职尽责、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投入到延安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全方位记录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记录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记录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等。(二)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找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方志工作的需求点,讲好延安故事,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文化公共产品,展示延安丰厚的历史文化,彰显延安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精神。突出“修志为用”的理念,让史志书籍走出书库,走下书架,走进进机关、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走进社区、走进乡村,主动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建设。五、下一步打算(二)改版《延安年鉴》,打造特色精品。一是全面提升年鉴质量。以全国精品年鉴为蓝本,重点对照检查差距和不足,调整体例、增加内容、精美装帧,力求年鉴全方位改版提升,力争达到精品年鉴标准。二是压实工作责任。制定年鉴改版方案,切实提升年鉴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压缩年鉴出版周期,最大限度发挥年鉴作为工具书的资料性、权威性和利用率。(三)丰富地情丛书,扩展专业志丛。一是编辑出版地情书《黄河故事》。充分利用近年讲好黄河故事活动成果,广泛征集具有史料价值的高质量的黄河故事,普及宣传延安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二是征集出版《影像延安》图册。年初成立工作专班,整理编辑延安历史文献照片,抢救挖掘珍贵历史资料,联合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共同出版此画册。三是编辑出版《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依托我市丰富地方志资源,整理挖掘延安地区古代历史人物事迹,让典籍里的人物活起来,更好传承优秀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四是推进专业志编纂工作。积极指导《延安市环保志》《延安开放大学校志》《延安市审计志》《延安市文物志》《延安市工会志》《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志》《延安市植物志》等编修工作,大力激发行业部门的编修志书热情,终审《延安黄河饮水工程志》《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志》《对外大学开放志》《延安市文化馆志》《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志》等,丰富我市地方志成果。(四)继续深化读志用志活动。一是开展好面向社会读志用志工作。特色化打造在市图书馆、市学习书院的地方文献专区,丰富展出志鉴书籍,扩展市民了解市情渠道。二是继续为机关、企业、农村、社区、校园、军营赠送志鉴书籍,为市级领导赠送新出版地情书籍,提高志鉴覆盖面,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政、育人作用。三是与全省各地市乃至全国各省市开展志书年签交流活动,充实和丰富方志专区藏书量,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史志资料。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