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安市> 延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延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发布时间: 2023-04-18 14:58
单位名称 延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农业综合执法提供保障。承担兽医兽药、畜禽屠宰、种子、化肥、饲料、农药、农机、农产品质量、渔业、畜牧、动物防疫检疫、植物检疫等领域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强制工作;监督、指导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农业综合执法信访、投诉、举报受理和处置;宝塔区农业综合执法。
住所 延安市宝塔区马家湾农牧局大楼
法定代表人 苏延康
开办资金 71.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安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8万元 72.73万元
网上名称 延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公益 从业人数  3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业务开展情况(一)加强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1.巩固农业综合执法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市、县(市、区)农业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全面完成改革任务。截至目前,市、县(市、区)“改革方案”、“三定规定”均已印发,全市核定人员编制263人,在岗人数210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118人,占56.19%,40岁以下91人,占43.33%,法学专业16人,占7.62%,持证执法人员184人,占87.62%。加强行政执法证管理,对符合条件的184名执法人员统一换发了新行政执法证,对新进执法人员申请执法证件,对因退休、调动执法岗位的人员及时进行证件清理。对全市农业综合执法人员配发了制式服装,制定《延安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着装管理办法》,规范制式服装着装,提升农业执法整体形象。2、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一是梳理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16项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作为市级本部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与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制定市级部门间随机抽查事项清单4项。二是动态管理“两库”。制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细则,规范“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开展程序。在农业综合执法改革过程中,对划转的执法人员执法检查人员和全面清查后的检查对象在名录库中及时进行录入,目前全市录入执法检查人员171名、专家技术人员21名,建立市场主体97个,为全面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积极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在监管平台上,开展本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随机事项2次,部门间联合抽查3次,对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农资进行综合监督检查,抽检农资经营单位63个,立案查处2起,已全部完成审核、公示。(二)强化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1、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今年组织开展“每周一案、每月一赛、每季一评”活动,旨在由传统培训模式的“听人讲”转变为“我来讲”,通过集中授课、案例研讨、案件解读、交流互鉴等形式,进行实践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执法培训,使干部职工掌握基本执法办案程序,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提升办案效率。组织市、县(市、区)执法人员参加全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培训,其中2名执法人员作为培训师资进行授课,切实增强执法能力和水平。9月,组织市级执法办案指导小组对全市上报的县级优秀农业行政执法案卷32卷进行评查,评选优秀案卷7卷参加省级优秀案卷评选,其中5卷被评为全省优秀案卷,2卷被推荐参加部级优秀案卷评选。评选“全市农业综合执法标兵”11名,建立全市行政执法骨干名录库,现有执法骨干24名,其中3名执法人员顺利入选全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骨干名录库,根据检查任务的需要从执法骨干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检查人员,参加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处工作,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2、广泛宣传,引导安全消费。在农资销售旺季,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积极宣传种子、农药、肥料等法律法规,发放《致农民朋友们的一封信》,普及假劣农资识假辨假常识,引导种植户自觉抵制“无证经营”、“流动经营”行为,及时公布投诉举报电话,促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正确购买放心农资。据统计,活动期间,市县出动执法和科技人员1245人次,举办现场咨询培训85场次,挂横幅和贴标语124条,接待咨询群众2.25万人次,受理投诉举报7人次,展销农资产品1.29万公斤,农机具40台件,整个活动得到各地群众的好评。(三)开展专项整治,筑牢安全防线1、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围绕我市春耕备耕等关键节点,依法加强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资质检查,清理不具备资质条件或无证经营的主体。聚焦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重点农资,突出制种基地、农资经营集散地等重点对象,对照中省市农业农村部门通报的不合格农资产品名单,积极开展执法检查,组织开展全市农资打假“净网”行动、卫生用农药专项检查、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整治行动、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服务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以及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等大检查、大整顿活动,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抽检农资质量样品195个,办结农资行政处罚案件88起,没收违法所得1.03万元,没收违法财物货值4.05万元,罚款32.96万元,挽回经济损失61.21万元,确保农资产品质量安全。2、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加强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学习贯彻,深入种植养殖基地,加强禁限用农药兽药宣传引导,在每个农药兽药经营单位营业场所张贴禁限用农药兽药名录,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核查有没有高风险产品,是否添加禁限用成分,严把农业投入品使用关,严查违法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杜绝使用禁用药物及非法添加物。严防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禽蛋禽肉和水产品检出禁用药物或兽药残留超标、未经检疫、检疫不合格肉品及其病死猪产品流向场和餐桌等突出问题,严格落实检打联动要求,对省市例行监测通报情况进行重点关注,分析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风险点,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开展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监督抽查141批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办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类案件35起,形成有力震慑,坚决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3、加大畜牧兽医专项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为了全面加强对牲畜耳标的使用监管,开展了牲畜耳标使用执法检查,严肃查处使用、伪造、转让、变造等牲畜耳标的违法行为,切实提升牲畜耳标管理和使用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开展蛙类养殖违法违规用药专项整治行动,暂无蛙类养殖企业。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协调配合,与市疫控中心联合开展了“2022年陕西省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和“2022年陕西省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陕西省动物疫病净化工作”,与市动检中心联合开展了“动物卫生监管和检疫监督能力提升行动”,与宝塔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兽医医政”执法大检查,促进畜牧兽医行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屠宰行业“强监管保安全”行动,围绕打击“私屠滥宰”这个工作重点,全面开展小白条整治,深入屠宰场、农贸市场、超市食堂进行检查,严禁病害肉品流入市场。全年与公安部门联合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违规调运专项检查3次,查办动物检疫类案件23起,屠宰类案件3起,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4、开展“中国渔政亮剑2022”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制定《延安市“中国渔政亮剑2022”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做好2022年度黄河延安段禁渔期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和完善沿黄延川、延长、宜川三县的“联查联动”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巡航检查和蹲点驻守,及时梳理非法捕捞高发频发水域清单,坚决清理取缔涉鱼“三无”船舶和非法网具、严厉打击“电毒炸”等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行为,排查渔具店、酒店、农贸市场等,严查对野生动物猎捕、杀害、人工繁育、出售、购买、运输、食用、经营利用行为,开展了重点水域禁渔专项行动3次,与市公安局召开“行刑衔接”座谈会1次,会同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2次,省、市、县三级联合开展黄河流域禁渔期联合交叉执法行动1次,抽检水产品样品120批次,经第三方有资质检测机构检测,全部合格,共出动执法船艇6次,执法巡查315海里,收缴无主捕鱼地笼6个、鱼杆鱼钩7具,对渔具店因台账不健全、销售多钩违规用具等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5条,已全部整改到位,受理投诉举报线索4条,暂未发现相关违法违规行为。二、存在问题1.农业综合执法保障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因执法机构性质、执法人员身份未确定等原因,执法人员在岗人数仅占核定编制数的79.85%,大学本科占56.19%,40岁以上占56.67%,法学专业仅占7.62%,执法人员综合业务能力不高,加之,市场检查、罚没有毒有害物品处置等执法专项经费少、执法装备设备有限,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很难顺利开展。2.跨部门协作机制有待健全。虽然与公安、市场监管、供销等部门大力开展联合检查,但是尚未形成长期坚持的联席会议、案情会商等协作机制,被动安排多,主动谋划少。3.信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涉农生产经营主体差异性比较大,特别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主体多而分散,摸清主体分布并进行信用评价难度很大。对失信人员仅集中在农业农村领域进行惩戒,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不健全,对表现不良的市场主体未形成长效制约机制。4.信息化监管水平有待提升。涉农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动商贩走村串户多,抖音、快手等电商销售农业投入品越来越普遍,传统监管方式和手段,很难实现精准打击。三、下一步工作重点1.全面提升执法保障能力。积极争取省市执法专项经费,按照“缺啥补啥、填平补齐”原则,配置必要的执法装备和设备,建成全市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培训和考核,提升农业执法水平。2.建立完善协作机制。加强与行业管理、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沟通配合,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市农业综合执法监管实际的联席会议、行刑衔接等制度。3.加强信用管理。在今年开展涉农生产经营主体信用评价基础上,加大摸排力度,将所有涉农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监管,对监管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开展行业示范创建,发挥诚信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促进行业自律。4.聚焦主业,强化案件查处力度。通过日常巡查、监督抽查、暗查暗访等多种途径,主动查找问题隐患,重点整治无证生产经营主体、私屠滥宰,严厉打击流动经营和网络平台直销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加强区域间线索通报和案件协查,加大跨地区案件查处力度,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