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工人文化宫(延安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弘扬延安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梁家河大学问”为宗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体系,培养才干、组织职工文体活动;开展全国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红色文化、专业技能教育培训及劳模工匠疗休养。 | |
住所 | 延安市宝塔区南大街30号 | |
法定代表人 | 张志荣 | |
开办资金 | 5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总工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96.48万元 | 1710.92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工人文化宫(延安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公益 | 从业人数 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本年度,我院在省总工会的指导和市总工会的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业务活动:一、业务开展情况。我院于2020年5月开始招生培训以来,优化设置37个培训基地,提升33个教学基地,打造10个特色劳模疗休养基地。南泥湾新校区于2020年11月4日,省总工会党组召开专题会议正式启动学院项目建设,2021年7有月16日开工建设,2022年4月完成主体封顶,目前正在进行内装、外墙、室外工程施工,力争7月基本完成施工,8月投入使用,实现培训目标。科学谋划,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延安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发展规划(2022—2025)》,对院务制度、教务制度、科研制度等14类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引进58名专兼职教授及工匠技艺传承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师资库。打造高素质教学助理队伍,每年开展2期教学助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培训活动,开展岗位大练兵、技能竞赛,实行每周学习例会制度,解析20期“时政快车”、讲授32节“微党史课”,撰写心得体会640篇,初步形成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作风优良的教师团队。开拓创新,打造品牌化课程体系,依托延安区域资源优势,凸显特色,建设九大课程模块,打造300多堂精品课程,构建品牌化课程体系。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等15所知名院校交流合作;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照金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等院校合作办学,共建培训交流大联盟;与遵义市总工会、陕旅集团等25家单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学学相长。编写《延安时期工人运动简史》《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事迹汇编》等传统文化教材,充分挖掘延安优秀历史文化,展现延安历史之宏大、延安精神之伟大、延安发展之巨大,正在编写《大延安》;举办3次理论研讨,正在组织工会类课程研发,开发10堂专题课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利用传统的户外广告宣传,充分发挥“两微一端”优势,与延安融媒体、百度等建立合作关系,与延安融媒体中心合作录制“劳模故事系列讲”短视频35节;向全国党政机关、工会、企业等发送宣传折页,不断扩大宣传面与影响力。情景教学课程取得重大突破,陕北民俗歌舞剧《南泥湾》已演出55场,观看人数3万余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截止目前已成功举办遵义市总工会、中国水利水电、广东省省公安厅等培训班171期共培训16800人,培训范围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撰写心得体会并汇编成册。二、存在问题:(一)现主要依托本地培训院校教师授课,专职教师少,教师结构单一;兼职教师弊端突出,只能作为教学的补充,不能成为教学的主流。(二)科研力量薄弱。品牌课程、精品专业课题研发创设少。(三)对外交流机会少、面窄。缺乏纵向横向多层次交流机制的构建。(四)《南泥湾》剧专业技能培训不足,艺术水平欠缺,演出市场开拓难。三、整改措施。(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职教师队伍。及早审批学院机构,申请人员编制,通过“筑巢引凤”的途径,引进20名高层次人才充实建立骨干教师队伍;扩充兼职教师团队,聘请80名优秀教师、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及传统文化传承人等人才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二)加强课程开发,科研强校。按照培训实际需求,优化九大教学模块,打磨提升300余节精品课程。引进课题研发领军人才,特别是加强工会课题研究;每年举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主题研讨会议1次、高端会议1次、教育培训业务研讨交流1次、社会服务1次。强化理论研究工作,持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办学。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从课程建设、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劳动实践等展开深度合作,承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工会年。与延安大学筹建延安劳动教育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承办2022年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延安时期与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主题年会。(四)推动《南泥湾》剧的可持续发展。推荐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汇报演出,争取纳入全总文化下乡范畴,与陕话剧团合作拓展情景教学剧目《路遥》《赵梦桃》等,有序安排在全国巡演,扩大剧目在全国工会系统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党史教育剧《南泥湾》艺术水平再上新台阶。四、下一年度计划(一)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抢抓发展机遇,促进高质量发展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来延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鼓足干劲。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习近平来延重要讲话,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在全面落实上花气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有计划、有部署,在把握总目标、总方向、总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院实际,对各项目标和任务进行细化,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方案,设计时间表、施工图,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二)智能引领,强化品牌化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培训需求,对现有九大教学模块进行优化,对300余节课程进一步提升。邀请知名行业专家、学者开发一批具有时代性、实用性的课程,构建品牌化课程体系。(三)筑巢引凤,建设高水准教师团队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通过“筑巢引凤”的途径,继续实行人才兴校战略,采取合作办学、交流共享的模式,聘请优秀教师,行业劳模、大国工匠等人才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青年教师,加强师资培养,推行“青蓝工程”,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建立“派出去,请进来”双向师资培训制度,定向培养年轻教师,吸收优秀挂职教师,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按需施教,创新培训模式联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照金干部学院开发独具特色的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系列课程。充分发挥陕西科教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中国工会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示范基地、教创基地、调研基地和合作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面向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符合产业发展需求,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二元”培训模式。(五)科研强校,争做红色理论研究排头兵坚持科研强校,按照“理论研究促发展,优势资源创特色”的教科研工作思路,强化理论研究工作,开展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研究。通过搭建“重点教材+统编教材+校本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打造《劳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等课程,将劳模精神作为专题列入授课计划,组建学院领导、讲师团成员、教师、校外专家学者“四位一体”的劳模精神授课阵营,开展“劳模驶进青春梦”的“走心式”现场教学活动,将情景表演、课题调研、微电影等新元素融入第一课堂,让教学更加有底气、接地气、聚人气。(六)开放办学,加强合作交流聚焦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张思德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广泛与全国知名干部培训院校,广东、上海、浙江等先进地区扩大交流合作;结合乡村振兴、大国制造,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研学基地、企业实践基地。(七)拓展培训市场,拓宽培训渠道,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开拓培训市场。我们要“走出去”传经送宝,把学院打造的精品课程、培育的专家名师、提炼的典型经验,积极向外界宣传、介绍、推广,让更多地方和单位主动前来学习;要“请进来”为我所用,放眼全国选聘优秀教育师资,建立开放式的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师资库。认真梳理近年来和我院合作基础好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尤其是工会系统单位,主动回访,稳固培训市场;和国企、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展培训市场;瞄准陕甘宁蒙晋豫,精准发力,开辟培训市场。(八)抓好党建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治理机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开展二十大学习教育,建立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完善党的基层组织机构,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培养积极分子和发展新党员;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坚决防止反弹回潮;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动领导干部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构建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平台,建立健全联系服务职工长效机制。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