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扶贫信息监测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及数据技术支持。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信息录入、分析统计、数据库建设、信息编报、动态管理、网络建设、信息监测等工作。 | |
住所 | 延安新区为民服务中心2号楼 | |
法定代表人 | 马军雁 | |
开办资金 | 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万元 | 10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本年度,在延安市乡村振兴局的领导下,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工作开展情况2022年以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延安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延农组发〔2021〕1号)的有关要求,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从排查识别、精准帮扶、消除风险做到了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印发《延安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指南》、《关于调整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专班的通知》(延市巩拓领发〔2022〕2号)及《关于印发<延安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导则>的通知》(延市巩拓领办发〔2022〕12号),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压紧压实了各级各部门责任,强化了部门间预警信息推送和数据共享工作,充分发挥了各级行业部门职能作用和县镇党委政府主体作用。(一)纳入监测。全市组建网格员队伍1.65万人,平均每个网格员负责监测农户22户,每周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访问、微信沟通等方式,对各类风险及时排查,开展常态化预警。全市开展2次防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印发《关于印发<2022年延安市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延市巩拓领发〔2022〕3号)及《关于印发<延安市2022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第二轮排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延安市巩拓领办发〔2022〕15号),重点排查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因素可能造成农户返贫致贫情况。累计入户访问105.6万户327.4万人,识别监测对象274户779人,未发现应纳未纳、体外循环现象发生。(二)监测台账。截止2022年底,全市累计监测对象2415户6636人(边缘易致贫739户1930人,脱贫不稳定509户1392人,突发严重困难1167户3314人)。2022年新增监测对象540户1554人,占监测对象比为22.36%;市县镇村分别建立监测对象台账,定期更新有关内容。二、社会经济效益截止2022年底,全市2415户6636人帮扶措施全覆盖,平均每户帮扶措施2.7个。享受产业帮扶905户2577人,就业帮扶766户2398人,金融帮扶98户315人,公益帮扶447户1312人,住房安全保障117户300人,饮水安全保障84户230人,健康帮扶1868户5058人,义务教育保障120户458人,教育帮扶176户659人,综合保障1759户4761人,社会帮扶262户723人,搬迁76户234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593户1627人。(一)风险消除。2022年以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的精准帮扶,监测对象消除风险1189户3239人(边缘易致贫485户1265人,脱贫不稳定363户1011人,突发严重困难341户963人),风险消除率48.8%。(二)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一是脱贫人口收入。我市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853元(位居全省第四),增幅15.8%(位居全省第一),人均生产经营性净收入2966元,占比20%(位居全省第二)。我市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7787元,人均生产经营性净收入2966元,人均转移性收入3751元,人均财产性收入349元。二是监测对象收入。我市2022年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为12865.66元,较上一年增幅20.6%。我市2022年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2865.6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596.77元,转移性收入4255.68元,财产性收入264.54元,生产经营性净收入2748.66元。(三)纳入监测及风险消除流程。我市成立了防返贫工作专班,同时建立了1.65万人的网格员队伍,并要求各县(市、区)要强化监测、帮扶、退出三个环节,以网格员和信息员两支队伍为抓手,做实网格化和信息化“两化”管理,做好防返贫监测动态调整和信息采集工作,组织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政策解读和宣传,全面提升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工作能力。监测对象识别程序从原来的七个步骤,现简化为入户核查与农户授权、民主评议和公示、审核批准和公告三个步骤,识别程序从原来的最少需要22天,现缩减为15天,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做到100%纳入监测帮扶对象。三、存在问题(一)网格员工作效率低。全市网格员一般为村民小组长担任,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低,信息化工作水平低,全市网格员没有相应的工资待遇,导致工作中积极性低,热情不高,基层一线防返贫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率低。(二)部门预警监测重视程度不够。县级承担防返贫监测帮扶任务的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对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认识不够,工作安排部署不到,导致2022年以来防返贫监测预警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四、整改措施(一)切实推动部门间配合。督促各级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主动认领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任务,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等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精准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二)继续加大对网格员日常管理。提升网格员队伍素质,加强培训学习,按要求开展周摸排统计,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问题进行常态化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纳入,杜绝体外循环。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做好动态监测帮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市将严格按照镇村干部排查监测、行业部门筛查预警、各类监督渠道反馈、平台监测分析等方式,规范监测程序,落实精准措施,有效防止致贫返贫。全面建立集中排查、定期排查与日常排查相结合的工作,落实按周统计、按季调度的工作制度,扎实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重点关注易致贫返贫人口,坚决守住致贫返贫底线。(二)全面落实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是调优网格化布局。健全镇、村、组全覆盖的三级网格体系,整合村组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各方力量,优化网格设置、人力调配和核查频次,科学组织动态监测和帮扶。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切实用好全国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和陕西省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建立部门筛查预警职责清单,明确预警责任,尽快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数据对接,确保数据准确、逻辑合理、口径一致。三是落实即时化移交。行业部门定期推送本行业、本领域风险预警信息,一旦医疗报销费用、交通事故赔偿、家庭劳动力变化等指标出现异常,第一时间启动预警,并展开初步研判,对疑似问题线索及时反馈基层核实。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