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安市> 延安市草原站

延安市草原站

发布时间: 2023-04-17 11:07
单位名称 延安市草原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草原建设提供管理和服务。草地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技术服务;草原调查与规划、保护、防火、监理及病、虫、害的测报;牧草基地建设、种子监测及牧草利用;草原建设、保护、利用及新技术转化。
住所 延安市宝塔区虎头卯林业综合楼3楼
法定代表人 王平
开办资金 6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安市林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60万元 56万元
网上名称 延安市草原站.公益 从业人数  1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的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全市完成人工种草3.3万亩,天然草原改良1.5万亩,完成草原灭鼠81.58万亩,灭虫30万亩,全市无重大生物灾害和草原火灾发生,一、工作开展情况:(一)多措并举推动草原建设工作1.积极开展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按照上级部门安排部署,我站设立了草原生物灾害监测点,组织构建了自下而上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了草原鼠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022年,我市草原有害生物防治任务111.58万亩,其中鼠害81.58万亩,虫害30万亩。全市共完成鼠害防治83.09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1.85%,鼠害主要是以雷公藤甲素、C型、D型肉毒素为主的生物防治,平均灭效达到85%以上。今年虫害防治以北部区域为主,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治理的方法,截止目前完成虫害防治面积30万亩,100%完成目标任务,平均灭效率达87%。有效地遏制了全市草原鼠虫害的扩散与蔓延,确保草原鼠虫害得到有效预防与控制。2.加强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力度。按照省局《关于下达2022年度林草重点任务预安排计划的通知》安排,我站督促指导各县区完成人工补播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4.8万亩人工种草和草原改良任务(人工种草3.3万亩、草原改良1.5万亩),完成进度100%,为我市草原生态修复提供了保障。3.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工作有序推进。按照省局《陕西省林业局关于开展全省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市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均已完成草原有害生物普查项目的招标工作,部分县区外业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已完成外业踏查点81个,外业打卡点130个,标准地343个,标本制作362个。(二)落实举策抓好草原监测调查、基况调查及草原图斑核查工作1.草原调查监测工作圆满完成。根据省林业局关于印发《2022年全省林草湿监测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和市局安排部署,我站联合各县区草原工作部门第一时间开展草原监测样地外业调查工作,共完成87个样地外业调查及数据上传工作。2.草原基况调查工作圆满完成。草原基况监测是摸准我市草原状况的基础性工作,为更好的编制草原规划、开展草原监督管理,我站派出技术员赴各县区积极督促指导我市草原基况调查工作,共完成213个调查样地和布点,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好了基础。3.草原图斑核查工作圆满完成。根据省林业局关于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及森林督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指导完成2477个草原图斑核查外业调查、数据填报和自检自查工作,按时上报省上,并得到上级部门的好评。(三)科技引领抓好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和引种试验工作。1.做好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工作。完成了在甘泉县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3个苜蓿品种、3个燕麦品种的种植任务、田间观测、管护和数据分析整理工作,为落实国家重大草原政策提供技术支持。2.做好优质牧草引种试验示范工作。为了筛选出适合我市种植的菌草品种,我站与子长市草原站在子长市王家坪村进行了“绿洲一号”菌草引种种植试验。目前已完成“绿洲一号”菌草种植50余亩,为推动我市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数据。3.认真科学开展草种繁育基地工作。为进一步提升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能力和科技支撑水平,增强优质乡土草种供给能力,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我站指导完成了1200亩草种繁育建设工作,其中吴起500亩、安塞500亩、甘泉200亩,主要繁育适合本地优势乡土草种白羊草、羊胡子草、牛枝子草、沙打旺、骆驼蓬和紫花苜蓿等,为今后我市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优质野生乡土草种资源。(四)形式多样搞好普法宣传。4月15日,我站联合甘泉县草原站在甘泉县人生广场开展了草原普法宣传活动;6月18日,市林业局联合我站在凤凰广场开展了“依法保护草原、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两次活动期间,采用发放宣讲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横幅、设置展台、展板,循环播放宣传音频,接受群众咨询等形式,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等法律法规,使草原普法活动深入人心。两次活动共悬挂横幅12条,发放《草原法》600份,发放《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400本,接待群众询问500余人。(五)对标补短强化业务培训。1.抓业务技能培训。6月29日至30日在延安市安塞区举办了全省草原保护修复业务培训班,全省草原业务骨干13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草原保护修复政策形式、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等。8月4日至5日在吴起县举办了全市草原有害生物普查暨防治培训班,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分管领导、草原机构负责人及业务技术人员70余人参加培训。主要围绕草原主要病害、草原虫鼠害、草原毒害草、野外调查工作流程及技术要求、普查信息系统操作、标本采集制作等内容开展了培训,并进行了野外实训。9月28日在宝塔区举办了《陕西省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全市各县区草原工作主管领导均参加了本次座谈。座谈内容围绕《陕西省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及我市今后草原工作如何开展进行了讨论,各县区参会人员踊跃发言,为今后草原工作开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2.发挥科技特派员优势。利用3名科技特派员组成科技服务小分队,结合帮扶合作社和贫困村实际需求,分别从优质牧草标准化种植及加工利用技术进行指导,小分队共计培训6次,培训400人次,发放了资料和技术手册200余份,赠送了灭鼠药、灭虫药、喷雾器、消毒液、耳标钳等物资,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受到群众好评。二、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通过实施退耕还草项目及生态修复与保护以来,我市草场植被覆盖度由以前的10-15%,提高到60-65%,牧草亩产鲜草量由以前1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225公斤,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保土、保水、保肥、提高土壤肥力,生态环境趋于好转,自然灾害逐步减少,动植物资源也会逐渐增多,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全市天然草场面积720多万亩,平均亩产鲜草225公斤,折合干草75公斤(鲜草:干草=3:1),年可产干草54万吨,按10%的饲草利用率计算,年可利用饲草5.4万吨,每吨干草按200元计算,折合人民币1080万元。2022年全市草原鼠虫害的防治111.5万亩,每亩按30%估算可挽回牧草损失7.53万吨鲜草,折合干草是2.51万吨干草,每吨价格200元计算,可挽回损失折合人民币约502万元。社会效益草原生态修复及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不仅有效遏制草地沙化、退化的局面,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了延安人民生活质量。同时,加快了我市草产业建设步伐,满足了家畜的饲草供应,而且提高舍饲养殖水平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草原建设经费不足,制约着草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二)草原机构不健全,上下业务衔接受阻。目前市级和7个县区市有独立的草原机构,其它县没有草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草原监管和技术力量薄弱,严重影响着草原工作的正常开展。(三)保护生态配套法规不完善。虽然在草原保护工作中,国家和地方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草原植被、国家生态安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仍存在相应配套规章制度不完善,比如草原植被恢复费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尚无法得到解决,制约着全市草原生态保护工作落实,影响着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进一步执行。四、整改措施(一)积极与上级部门申请相关工作经费,保证草原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完成(二)加强与市局沟通,协调各县区安排相关部门落实专人专岗专责,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保证草原工作正常开展。(三)积极向法律监管部门提交建议,促进《草原法》等相关法律更加完善。五、下一步打算一是做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改良种草工作。二是做好有害生物普查、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三是做好草原监测调查工作。四是继续抓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及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工作。五是完成好上级部门布置的其他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