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安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检验监测服务。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及质量安全的检验评价农业(畜牧)投入品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委托检验及重大事故的仲裁检验指导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无害化处理<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及监督检验农业(畜牧)投入品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地区性抽查检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的管理和指导 | |
住所 | 安康市高新区安康大道文化公园东侧 | |
法定代表人 | 曹康 | |
开办资金 | 490.6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安康市农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89.55万元 | 115.84万元 | |
网上名称 | 安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在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聚集风险监测,守防线保安全。一是例行监测科学有效。重点围绕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禽五大类产品,增加产地、“三前”环节、禁用药物的抽检比例,确保监测工作快速准确高效。2022年市本级共监测种植养殖业产品1108批次,总合格率99.45%。其中种植业产品884批次,合格率99.3%;检测畜禽产品样品224批次,合格率100%。配合省农业农村厅共在我市抽检送样种植养殖业产品736批次,其中种植业产品抽检4次560批次,畜禽产品抽检3次126批次,屠宰环节猪肉水分、猪肝激素等专项监测50批次。2022年前三季度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共抽检种植养殖业样品1849批次。二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专项行动。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我中心还组织开展了两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专项行动。累计抽取蔬菜、水果、禽蛋农兽残检测样品50批次,屠宰环节猪肉水分、猪肝激素等专项监测样品24批次,依据检测技术规范进行检测。三是深化风险评估。围绕全市五大重点产业和菜篮子、米袋子工程,每季度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每季度均对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数据进行处理汇总,首次以正式文件向市农业农村局提交不合格农产品检验报告,充分发挥了检验检测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雷达兵”“听诊器”的技术支撑作用。(二)聚焦试点创建,拉高线促发展。一是明思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市政府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富硒)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实施方案(2021—2023年)》(安政办发〔2022〕3号),各县区根据市上方案要求,均结合实际出台了相关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强举措。成立市政府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富硒)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要求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研究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全力保障全程质量控制试点相关工作顺利推进。先后以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文件形式下发《关于推进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提供全国生态环保优质农产品包装标识试点材料的通知》《关于推进特质农品登录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申报的通知》等文件,对特质农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及包装标识、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等试点相关具体工作做出安排部署。三是抓落实。将创建目标任务逐一细化分解到县区、到部门,及时下发《关于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市创建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要求各县区抓落实,确保试点取得实效。一年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大幅增长,全年新增8个,累计27个,3个正在申报;全国特质农品培育实现零的突破,共培育12个;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试点实施主体数量成倍增加,全年新增19个,累计28个,7家正在申报;16家企业纳入2022年首批全国生态环保优质农产品包装标识生产应用试点名录,另有14家企业正在申报。(三)聚集“两品一标”,推标线创品牌。一是严格认证标准,推进绿色食品认证。先后深入安康市各县区,对新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农业园区及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现场检查工作,进行现场评价,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二是依照标准规范,严格证后监管。切实做好“两品一标”获证企业的日常监管,重点做好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等环节的监管,确保获证企业严格按标生产、用标规范。三是实施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重点指导岚皋魔芋、平利女娲茶、镇坪黄连、紫阳富硒茶国家地理标志工程实施。经过汇报争取,“紫阳富硒茶”“镇坪黄连”列入农业农村部全国地标保护工程项目。四是积极搭建平台,助力品牌推介。鼓励“两品一标”获证企业建立专卖店和展销专区,实施产销对接、农超对接;支持“两品一标”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绿色食品博览会和地标专展等展销推介活动,提高我市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组织召开了全市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搭建工作座谈会,就依托乡村振兴空间搭建我市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线上+线下”展示展销平台达成意向,安康市乡村振兴空间的“两品一标”农产品展示墙已搭建完毕。借助安康市春季农业生产科技大培训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建设专题培训”,整场观看直播培训人数达到了13万余人次。与安康日报、安康电视台达成合作协议,在安康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连续一个月播放绿色食品公益广告宣传片。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监测防风险,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深入推进“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听诊器”“雷达站”作用,按照1.5批次/千人目标任务制定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科学有序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全年监测结果表明,我市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监测合格率达99%以上,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良好,全年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二)创新推改革,全国全程控试点市创建结硕果。一年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大幅增长,全国特质农品培育实现零的突破,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试点实施主体数量成倍增加,16家企业纳入2022年首批全国生态环保优质农产品包装标识生产应用试点名录,另有14家企业正在申报。(三)绿色促发展,农产品安全品牌建设获佳绩。全年26家企业的4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其中新增37、续展10个),累计达102个,另有31家企业的44个产品正在申报。经过汇报争取,“紫阳富硒茶”“镇坪黄连”列入农业农村部今年全国地标保护工程项目。“合力打好安康绿色农业牌”一文在《安康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四)行业赋新能,农检实验室建设迈出新步伐。实验室“双认证”是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依法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依据。汉滨、汉阴、石泉、紫阳、岚皋、平利、镇坪、白河等相关县区已制定出台推进农检实验室“双认证”工作方案。市中心实验室在2021年取得“双认证”基础上,继续自加压力再提升,持续强化岗位练兵,健全完善体系制度,科学规范检测流程,持续提升检测能力和业务水平。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检测仪器设备满足不了检测工作新要求,急需配置用于畜产品检测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MS和元素检测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大型仪器设备;二是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象,影响了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市级财政每年仅给我中心监测经费5万元,与我中心实验室年需最低80万元运行经费相比差距甚大。三是专业检测人员缺乏,检测技术力量薄弱成为制约当前检测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四是县区“两品一标”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全程控试点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改进措施:一是积极争取经费投入。一方面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畜产品检测设备购置专项经费,逐步完善检测设备配置,及时维护更新已有的检测设备,满足检测工作新需求;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向相关部门争取检测经费,努力推动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保障检测工作运行。二是加强检测人员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等办法,壮大专业检测人员队伍;加强对检测人员的理论及实际操作培训,鼓励支持检测人员向内向外学习,不断提升检测人员专业素质。三是提升县区“两品一标”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全程控试点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抓实风险管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监督抽查、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国务院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监测1.5批次/1千人要求,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农产品品种的风险管控,对生产主体实施风险分级动态管理,对监测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及时排查风险隐患,对“问题链”追根溯源,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杜绝发生系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二)抓实日常监管。切实做好绿色食品获证产品的日常监管,确保获证产品的质量和信誉。重点做好产地环境、生产过程、记录档案、产品检测、包装标识、质量追溯等环节的监管,确保获证企业严格按标生产、规范用标,切实维护品牌的公信力和美誉度。(三)抓实试点创建。适时筹备召开创建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富硒)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市启动会。制定下发创建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富硒)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市相关配套文件。组织一期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富硒)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培训班。组织相关主体开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质农品、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生态环保优质包装标识登录申报,组织相关主体实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试点。(四)抓实品牌培育。按照“一标一业一品牌”的思想,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打造地标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的升级版。充分发挥我市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聚力推进以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为主的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绿博会、地标专展等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推介“两品一标”农产品、特质农品等。(五)抓实体系建设。巩固市级农检试验室“双认证”成果,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扩项行动。积极指导县级农检实验室推进“双认证”,全面提升农检系统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