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宁强县> 宁强县第四中学

宁强县第四中学

发布时间: 2023-04-04 16:02
单位名称 宁强县第四中学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实施高中学历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业务范围:高中学历教育(相关社会服务)。
住所 宁强县羌州北段
法定代表人 柯贤茂
开办资金 137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宁强县教育体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197.41万元 1376万元
网上名称 宁强县第四中学.公益 从业人数  9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县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常规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一、2022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1.完善制度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了《教师工作制度》、《教学工作制度》、《教研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教师绩效考核方案》等制度,明确了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岗位职责。学校教学管理由教学副校长负责,设教务处与教研室两个职能部门,下设三个年级组和六个教研组,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各方面工作责任到人,各司其职,集体合作,使教学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推动了学校管理制度化、教学工作规范化。2.教学教研在教学常规管理上,我们采取了“四查、两看、一分析”的管理措施,即查教案、查备课、查作业批改、查研修手册;看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考试成绩,以此来规范我们的教学工作。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每月将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联合联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教师学期与年终考核。在备课质量上,我们要求教师做到“四落实”、“四统一”,即落实知识结构、落实能力发展、落实教法实施、落实学法指导;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例题、作业和基础训练。对于课堂教学,采取随机推门听课与组织教研观课相结合的监管方式。每学期开展全员公开课,根据“听课必评”的要求,课后及时组织课堂诊断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明确整改要求,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针对我校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普遍薄弱的现实,要求教师根据学情,立足基础,科学设计,量度适中。在作业批改上要求教师做到“四精四必”,即精讲、精练、精批、精评;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3.安全保障为确保校园安全与秩序,我校实行教师值周制度,对校园进行无缝对接式管理。每周由一位校委成员担任值周领导,三个年级及总务后勤安排六位教师,共七人组成值周组,负责全天的秩序巡查、师生考勤登记、安全监管、就餐就寝管理、疫情防控以及突发事件处理,值周领导入住宿舍值班室夜间值班,确保各个时段的校园安全秩序。安全管理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校园非私密空间实行无死角监控,监控设备24小时无障碍运作;安保处每月统一安排一次针对全体师生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对学生矛盾纠纷、特异身心体质、教学生活设施设备、违禁物品等进行排查登记,即发现即整改,不留隐患。每天落实师生的晨午检制度,对于生病学生坚持医务室隔离监测、教师送护医治等程序处理;其次,校园全方位清洁消毒。每周对校校园环境进行卫生大清洁,除污渍去蛛网,室内定时通风换气,疏通地下管道;校园、室内每周两次消毒杀菌。再次,严格校门进出管控,把好入口关。另外,严格学生返校管理,每个返校日,由值周领导制定《宁强四中学生返校防控工作方案》,安排专门的近30名返校值班教师负责返校日的校外执勤、隔离室管理、物品消毒、检测体温、健康信息核查登记、违禁物品检查等管理,确保安全返校和校园安全。4.德育活动每学年各处室相互配合,根据国家大型节日、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新生入学教育(军事素养)、开学典礼、元旦晚会等,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锤炼了学生美好品质,营造了校园文化氛围。利用校讯通、微信班级群、家长会等方式,增强家校互动,积极反馈学生在校状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家校合作,齐抓共管。二、取得的主要教学成就和社会效益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由11个教学班、495名学生、48名教职工,发展至2022年9月22个教学班、1035名学生、100余名教职工。对于我校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三年级学生参加中等职业高等考试,二本上线率2022年达到50%。社会效益体现:促进县域地方教育公平、经济发展,带动带动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企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资源。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还可以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同时,职业教育也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校共向社会输送了大量毕业生,极大地改变了劳动者队伍的素质结构,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还有很多城乡劳动者接受了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问题:师资不足、师资结构失衡,每年都要补充大量的临聘教师,这为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带来巨大挑战。职高学籍背景下,职业高考的应对性,职高学生中职毕业后就业问题等。长期以来,“低人一等”的偏见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考不上高中去读中职,考不上本科去读高职”的想法根深蒂固。受传统观念影响,再加上独身子女现象引发的对子女教育期望过高等因素,使全社会包括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只有考入高中无望的学生才会选择报读职业院校,从家长到考生一致对职业教育产生抵触心理,抗拒当技术工人难有出头之日,导致职业教育认可度下降,报考职业院校成了考生“无奈之举”“末路选择”的窘迫。当前企业转制、机构调整,使大量工人下岗待业,也使培养一线生产人员的职业教育受到了严重冲击。职业教育培育的人才模型及成效与当代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的学生校内以理论学习为主,车间实习实训为辅,校内期间无法充分得到技能进步、技术革新、技术创新,对专业素养、行业需求缺乏认知和定位,导致职业教育人才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低下;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也只是纸上谈兵,未能有效实质性落实。2.改进措施:积极联系县教体局,协调师资;积极做好政策解读,了解第一手资料,多渠道与兄弟学校交流沟通,汲取经验,拓展工作思路。加强与地方企业联系,强化校企合作,引导就业。从中职到高职专科,再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被打破。打通职教升学通道,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看来,时至今日,职业教育的国家地位和社会认同度已经越来越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中职和高职不再是学历终结的教育,不仅可以直接衔接,还能与职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贯通起来。职教高考的新赛道,也使职校生通往接续教育的道路更宽广更通畅。”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全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逾300万人,超过高职学校招生总数的60%,缓解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焦虑,促进了教育结构优化。一是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依托这一制度,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内容上、培养上衔接起来。二是健全普职融通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和理念借鉴。三是健全国家资历框架制度,规定职业教育的学生和普通教育的学生学习成果等级互换关系,进而规定在特定领域两个教育序列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权利。四、后期计划坚持让学生获得成功、让老师得到发展、让学校张显特色的办学理念,首保中职高考升学率稳步提升,二保本科未上榜学生就业有落实。加大职业教育法律地位,通过《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体系,进一步巩固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强化职业教育宣传力度,让职业教育的优势与普通本科优势相得益彰。无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之别,报考志愿材料、宣传册强化职业教育地位、作用及意义;展现职业教育发展成果,对职业教育人才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推优树典,通过媒体报道、企业宣传等形式提升职业教育对国家战略、经济建设、产业变革的重大意义。完善校企合作规划。职业院校与企业强化战略合作规划,含企业岗位设置,战略规划,人才需求、重点产业、专业设计、课程安排、人才培养模式、规划职业教育所育人才在校专业能力培育,在岗操作能力强化,在校在企业学习提升布局等。二是加快人才角色转变。结合校企合作,打造顶岗培育,订单培育班,协同职业院校将培育模式优化,形成入学即有工作,入企即有岗位的模式,边强化理论知识边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实现毕业能上岗,上岗能胜任的局面,强化双方师资互任互聘制度,互相委派学习指导,提升职业院校师资提升实习实训能力和水平,提高企业师傅理论知识指导能力,实现校企共赢“科学的春天”扑面而来。伴随着思想解放,是相关体制的改革、机制的确立,牢固树立学校的发展意识、实干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办学生、家长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我们还要健全公平的升学和就业制度,确保职业教育轨道学生在升学、求职、工作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都享有与普通教育轨道学生平等的机会。逐步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学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