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安康市> 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

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4-03 15:16
单位名称 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研究推广蚕桑技术,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编制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蚕桑产业发展蚕桑技术<研究/示范/推广>蚕桑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指导蚕种质量检验蚕桑副产品开发
住所 安康市汉滨区育才西路126号
法定代表人 陈康
开办资金 34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93.61万元 22.26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2年8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法定代表人。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度,我单位在安康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业务工作亮点突出。截止2022年底,全市有9个县(市、区)将蚕桑作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其中石泉、汉滨、汉阴已将蚕桑纳入本县区的主导产业,平利、白河、旬阳、紫阳、恒口、宁陕部分镇村已将蚕桑列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全市新建桑园面积5150亩,低产桑园改造2.592万亩,发种12.5万张,生产鲜茧5633.7吨,蚕桑综合产值超过30亿元。(二)产业引力不断增强。一是制定《2022年现代蚕桑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和《蚕桑丝绸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督促、指导全年生产任务完成。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奖补政策和蚕桑风险保障制度,激励蚕农、企业、外资重视蚕桑产业发展,全市兑付产业奖补资金2000万元。三是加强交流合作推进产业全面发展。组织召开了全市蚕桑工作会、陕西省蚕遗传资源性能测定培训会、全市冬季桑园管理现场会等会议,进一步提高安康蚕桑在全省产业发展中知名度。子长市组团来我市学习蚕桑产业发展技术和经验,我市专家也应邀分别到商洛、延安、汉中规划、指导蚕桑建设,促进产业融贯互通、协同发展。(三)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加大技术支持力度。主抓技术培训和指导,共举办线上线下技术培训10次场次,其中开展互联网培训3场,网上点击率20余万人次;现场培训蚕农2000人次,发放种桑养蚕资料2000余份,提升高素质农民101人。石泉、汉阴等县区的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和成效分别在中省市电视台和各大媒体宣传报道,增强了蚕桑产业发展的影响力。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生产效益再提升。一是实施干部抓点示范。安排29名干部包抓36个蚕桑示范点,指导业主开展蚕桑全产业链工作,为产业发展再创新亮点。二是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在石泉、汉滨、旬阳、市蚕种场分别建立了蚕桑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让蚕农、中小学生更能科学、规范、有目的的参加蚕桑生产现场教育培训,增强了产业发展后续力量。三是加强新机具的推广应用。2022年共发放100余万元的新型蚕具、蚕药和肥料,引进安装省力化电动升降蚕台36套、轨道化养蚕机6套;新建小蚕人工共育点20个,在全省推广饲养人工饲料养蚕3000余张。(二)兴桑养蚕热情不断升温。一是全力推进蚕桑丝绸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实施,市委书记武文罡深入一线调研蚕桑产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莲任蚕桑丝绸产业链链长,就产业链建设召开了座谈会,为2022年度蚕桑丝绸产业链进行“云推介”。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争取中省市项目16个,争取资金1500万元。完成20个蚕品种普查测定任务,被省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办公室授予陕西省畜禽遗传性能测定单位。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6个,创建省级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6个、三产融合村2个,建设桑旅开发点6个,累计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000万元,养蚕收入达2.6亿元,蚕桑综合产值达6亿元。(三)科技创新再上新高度。一是完成“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申报3个省级项目,制定省级技术标准4项、市级标准1项,选育1个人工饲料蚕品种正在进行品种审定。二是引进重庆翔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和现代化养蚕工厂项目建设。三是大力实施全产业链开发生产能力。着力提升产业生产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规模化生产蚕丝被、桑叶青贮饲料、桑叶茶、桑果酒、桑叶菜、桑叶鸡蛋等蚕桑副产品开发,平利县永兴中药材合作社新开发生产桑枝片药材120吨,汉滨区盛裕祥生态种养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天可生产桑叶鸡蛋7万枚,石泉县桑葚果干、蚕桑宴、桑园套种羊肚菌等特色蚕桑产品备受欢迎。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产业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我市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桑园面积小,养蚕大户数量偏少,养蚕规模较小,设施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难度大,新型机具推广应用数量少、覆盖面小、生产效率低。二是蚕桑资源利用率低。尽管在桑叶食品、饮品等方面开展了产品的研发工作,但仍处于试验阶段,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的规模效益。产品种类少、生产规模小,商品转化率低,产品知名度不高,桑、蚕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三是技术人员明显不足。随着机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技能型和专业型人员减少,现有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知识更新缓慢,技术推广难度大。(二)改进措施:一是围绕《安康市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以蚕桑丝绸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发挥主体职能作用,强化督促检查考核,推进工作落地见效。二是加大蚕桑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坚持优良品种引进和研发,加强产学研结合,着力推广省力蚕桑实用技术的普及,加大蚕桑新机具、新设施、新装备的推广应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加强业务指导培训。加强国内科研院所合作,继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加强蚕桑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专家线上线下技术培训,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积极争取项目助力产业发展。准确把握中、省、市产业发展方向、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政策,强化项目包装策划,抓住政策、项目、资金机遇,争取中、省、市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建设、主体培育、品牌提升,做优做强做精蚕桑丝绸产业。(二)建立全市蚕桑产业风险金管理办法。借鉴石泉县出台的《石泉县蚕桑产业风险金管理办法》,制定了《全市蚕桑产业风险金管理办法》,执行蚕茧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抵御市场风险,稳定蚕桑健康发展。(三)加大产业融合力度。探索蚕桑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鼓励茧丝绸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完善“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制;依靠科技创新推进高效规模蚕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蚕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形成茧丝绸产业的可持续和良性循环。(四)全力推进蚕桑丝绸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支持产业链企业规模化生产蚕桑新产品,补强产业链、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五)加大蚕桑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省力化、轻简化技术推广力度,突出抓好优质蚕种基地建设、小蚕商品化共育、省力化饲育、自动上蔟、蚕病高效防控和桑园机械化、养蚕自动化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进一步加大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开展专家线上线下技术培训,加强国内科研院所合作,继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加强蚕桑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乡土专家的培养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充实市、县、镇基层技术推广力量。加大精深综合开发力度,拓展桑、蚕、丝在食品、医药、化工、饲料和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六)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按照园区承载和经营主体引领的思路,不断加大蚕桑农业园区和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制定现代蚕桑农业园区标准和认定办法,逐年建设认定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省、市、县级现代蚕桑园区和蚕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高产业聚合度,夯实产业基础。。(七)加强品牌建设。依托“鎏金铜蚕”名片和富硒资源优势,推进“安康桑蚕”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县区和企业开展“双品一标”认证,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加快建立蚕桑产业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追溯系统,提升安康蚕桑品牌影响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