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在市林业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业务开展情况1、坚持新建与低改相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确保稳定面积、提质增效。将林业产业发展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并提出具体要求和推进措施,各区县通过抓建基地、技术培训、示范引领、龙头企业带动,把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相结合,统筹安排,产业发展效果明显。2、通过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作用,重点发展林下药材、林下食用菌、林下育苗等种植业,推广林-禽、林-畜、林-蜂模式的养殖业,推动林下养殖从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3、以科技宣传月等活动为载体,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科技兴林知识。技术服务队利用乡镇集会,设立宣传点,现场宣讲。各级技术人员奔赴生产第一线,深入到村组、田间地头,采取现场示范,把“四大一膜”栽植技术、“深翻扩盘、科学施肥、整形修剪、嫁接改良、病虫防治”干杂果丰产栽培技术、抗旱造林技术以及春季晚霜冻害预防知识等送到果农手中,受到了果农的好评。4、组织开展林业重点工程造林苗木质量抽检、林木种苗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累计抽查工程造林树种2种(侧柏、油松),累计抽检2个苗木批次,抽检苗木100株;开展林木良种使用情况调查,全市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100%。5、打好“林”字牌,发挥区域生态优势,突出绿色、生态、无公害特质,注重产品包装宣传,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创新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能力,提升品牌价值,增林产品品种,提升林产品品质。6、发挥“宜君核桃”“耀州花椒”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优势,总结提炼具有地域特色、产品特色的品牌宣传语,差异化销售,抢占市场制高点,用优质产品打造区域品牌。鼓励企业、合作社通过直播平台、网店、直营店、农产品交易平台、产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拓宽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二、取得的主要经济社会效益1、干杂果经济林。干杂果经济林新建5058亩(其中:耀州区2000亩,印台区1008亩,宜君2050亩),占计划任务5000亩的101%;完成低产林改造23397亩(其中:耀州区7000亩,印台区4297亩,宜君县10000亩,王益区2100亩),占计划任务2万亩的117%。2、苗木花卉产业。新栽苗木花卉2000亩,占计划2000亩的100%。创建高质高效干杂果经济林示范园20个,占计划任务20个的100%;建成标准化干杂果经济林示范基地3个,占计划任务3个的100%。3、林下经济。发展以林药、林苗、林菌模式为主的林下种植0.2万亩,以鸡、鸭、中华蜂养殖为主的林下养殖2.84万头(只、羽),新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林下经济示范点10个。4、“521”科技推广工程。完成科技推广示范面积2.1万亩,占年计划任务2万亩的105%;建成科技示范点12个,占年计划任务12个的100%。完成技术能手培训10人,占计划任务8个的125%。开展林业技术培训42期,培训林农及专业技术人员2230人次。5、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启动铜川市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截止目前,完成技术培训1期,培训普查人员八十余人,完成所有调查样线52条,样线总长度122315米,海拔跨度1620米(110-1730m),设置样方117个。三、存在的问题:1、干杂果产业资金投入匮乏。目前干杂果产业发展可依托的项目,仅有省投资的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市区(县)配套资金不足,加之近年来土地流转、林木种苗、劳务、加工设备购置等费用持续上涨,干杂果产业发展资金投入跟不上,导致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后劲不足。2、苗木花卉产业发展不平衡。受发展意愿、自然条件、重视程度和出台的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力度不同的影响,各区县苗木花卉产业发展不平衡。四、改进措施1、加大对中、省相关项目的争取力度,把干杂果经济林建设与启动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林业重点项目相结合,发挥资金综合效益。重视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参与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加核桃试验研发投入。2、积极向市政府及财政、农业部门争取,将核桃的脱皮、晾晒烘干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畴,实施财政补贴,调动果农购置核桃加工机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核桃采收及初加工能力,解决林农生产困难。3、根据《铜川市加快现代特色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意见》要求,紧紧抓住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关于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用于苗木花卉种植的用地、用电、用水给予优惠,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吸引大型苗木公司和旅游公司落户铜川,促进地方、农民、企业共赢。五、2023年工作计划1、围绕干杂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完成干杂果低产林改造2万亩。抓建林下养植示范点5个,林下种植示范点10个。2、积极宣传引导苗木花卉生产经营企业做好销售结构调整,培育、生产适应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苗农收益。3、依法加强林木种苗市场监管,维护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做好种质资源普查及优良乡土树种调查工作。4、加强科技宣传和培训,完成科技推广年度任务。5、引导各区县积极开展森林康养基地申报、创建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