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中心(延川县陕北道情研究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创作演出优秀剧目,传统艺术整理加强与保护。国内外舞台艺术作品创作与演出。 | |
住所 | 延川县延川镇河东街19号 | |
法定代表人 | 马向军 | |
开办资金 | 33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川县文化和旅游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万元 | 4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中心(延川县陕北道情研究中心).政务 | 从业人数 2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单位章程执行情况:本年度严格按照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中心章程执行,单位名称、住所地址、单位性质、单位法人代表均无发生变动,本单位上级业务主管单位仍为延川县文化和旅游局。业务范围仍为:宣传国家、省、市、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参与研制产业发展规划;协调组织项目实施、办理经营项目审核报批手续和信息数据上报工作;负责招商和组织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负责文物保护项目的相关事宜。资产管理方面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细则执行,资产损益情况正常上报,开办资金未在变更范围之内。没有受奖惩及投诉情况,无违规违纪现象发生。未接受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二、以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如下:一、2022年工作重点持续加强非遗保护力度。我中心按照《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关于“十四五”时期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基层挖掘、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挖掘保护推广工作,成功申报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于今年6月11日-6月13日,我县非遗就业工坊与非遗合作社参与省市举办“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的线上线下非遗购物日活动,共计8千元左右,既为延川旅游业发展增添了文化元素,又进一步推广了延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于8月4日,省文旅厅非遗处凡显峰处长一行在市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前来我县调研督导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调研督导组参观了文安驿古镇延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基地,并对延川非遗工作表示肯定。于9月19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2022年度陕北道情培训班,本次培训特邀陕北道情国家级传承人白明理为指导老师,通过此次培训提高传承人传承能力和水平,培养出一批优秀道情艺术人才,让陕北道情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发展、壮大。坚持每年组织开展剪纸、布堆花、陕北道情、五谷杂粮粘等培训班8次,每次培训不少于50人,目前累计各项培训6次,培训人数共计458人。启用了线上销售方案,在抖音、快手、淘宝、微信等平台集展示、销售为一体。(二)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一是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在全县开展非遗文化“三进课堂”(剪纸、布堆花进美术课堂,民歌进音乐课堂,秧歌进体育课堂)活动。坚持每周派遣1名文化志愿者开展1次“进校园”活动。刘洁琼、郭如林等一批剪纸、布堆花大师多年来一直义务做剪纸、布堆花辅导老师,培育了一批传统手工艺的新兴力量。将延川剪纸、布堆花及民歌编排成教材在延川县城关小学作为试点进行推广,创编秧歌操,作为体操在延川县各个学校普及;二是推进非遗文化进社区。组建延川非遗中心文艺志愿服务队,开展非遗文化惠民演出,通过文艺惠民演出宣传非遗工作,邀请省、市、县延川剪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居民讲述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彩魅力;三是推进非遗文化进景区。利用特殊节假日,组织传承人及非遗爱好者进驻全县各个景点,进行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展示活动,既提高了延川非遗的知名度,又推动了延川经济发展;四是推进非遗文化进农村。组建延川非遗培训志愿服务队,开展非遗“一对一”教学宣传工作,邀请省、市、县传承人入队,跟对队伍深入农村基层,为当地民众教授非遗文创产品的制作研发,既丰富了民众的业余生活,也为其提供了经济保障。非遗“四进”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了10次,其中在河东社区开展“文化进社区新春送吉祥”文明实践活动,现场剪窗花、写春联,为大家送上新春祝福。共计送出剪纸168副,对联66副,非遗剪纸挂历150副。联合大禹街道办北塬村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举办了转九曲活动,累计参加人数2000多人次。(三)建强非遗传承阵地。一是我中心与合作社、非遗就业工坊等对接联络,启用了线上销售方案。目前,有三家合作社在线上平台申请入驻,上线产品共计40多种,集展示、销售为一体。二是与工业园区合作建设马家河农产品传统工艺产业园区,目前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土地征收、可研环评,正在统计县域传统工坊、传统手工艺入驻情况;三是投资了30余万元,在文安驿电商大厦建设了的“非遗文化展示传承基地”和文学书画院文创产品展销店,目前已完成装修与布展;四是与社管中心合作,在郭家塔社区建设了非遗社区工坊及非遗陈列馆;五是与慈善协会合作,在县域幸福家园项目中建设了非遗展示馆。(四)加强非遗对外宣传。我中心通过抖音、快手、公众号等多媒体平台,以“非遗闹新春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为主题邀请延川剪纸、延川说书、五谷杂粮粘、延川布堆花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直播教学。在快手平台累计直播26次,观看人数共计16685人次,累计阅览量21348次。截至目前,我中心在抖音发布视频20余条,快手发布视频20条,累计视频点赞量889次、视频阅览量62547次。以“迎春送福非遗送吉祥”“非遗过大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主题在延川非遗公众号上发表文章20余篇。(五)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为解决村内爱心超市物资短缺问题,为爱心超市提供米面油等生活物质以及捐赠现金2000元,鼓励村民劳动通过爱心超市兑现积分实现精神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每个季度将在村内进行一次非遗项目惠民演出,一年共计4次,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为村内配送音响、电子琴、唢呐、二胡、板胡、鼓及秧歌服装等文化器材,并组织延川大秧歌传承人进村指导,建立一支村级秧歌队,进一步丰富善佛村群众文化生活。(六)做好疫情联防联控。我中心紧跟县防控中心、县文化和旅游局部署,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方案落实我中心与所管辖的社区人员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入户排查社区人员行踪,并协助医护工作者做好人员登记、排查及核酸检测等工作,做好群众引导工作。三、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我县共计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3个、市级非遗项目7个、县级非遗项目15个,省级非遗传承人4名、市级传承人6名、县级传承人28名,非遗民俗文化阵地共计21个,从事非遗民俗文化相关产业的企业、合作社共计6个,正在筹建中的非遗民俗文化项目共计5个。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主要存在以下实际问题: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的问题:一是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力量薄弱;二是缺少工作经费;三是部分传承人年事过高,抢救性保护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四是环境和市场的急剧改变、资源流失严重,后继乏人。整改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队伍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有关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每年进行1-2次非遗人才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质量、高专业的人才,提高专业记录水平。二是要加强资金保障,要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中省市进一步将非遗保护惠民政策向基层倾斜,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三是要加大非遗保护宣传普及力度,鼓励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向群众尤其是传承人、保护区群众传授非遗相关政策、措施,使得人人成为非遗守护传承人。四是利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展非遗传承培训,扩大我县非遗传承人队伍。每年进行1-2次研学之旅,带领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外出进行研修培训学习。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传承人的申报工作。(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队伍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有关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二是建立资料数据库。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登记、分类、整理、出版,将普查资料系统化、规范化、档案化,同时建立影像视频数据库,建立民间文化艺人档案库,征集出版《延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和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展非遗传承培训,扩大我县非遗传承人队伍。四是要加大非遗保护宣传普及力度。充分利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宣传工作;鼓励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向群众尤其是传承人、保护区群众传授非遗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提高人们对非遗工作的知晓率,使得人人成为非遗守护传承人,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五是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公众号等多媒体平台进行线上宣传、推广。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