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商南县秦岭生态保护中心(商南县秦岭生态保护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负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工作。 | |
住所 | 商南县东街266号 | |
法定代表人 | 汪洋 | |
开办资金 | 21.0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商南县发展改革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1.08万元 | 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我单位能够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在发改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强化政治站位,夯实工作责任。坚持把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作为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具体行动,始终把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22年利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9次会议,传达学习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确保各级对秦岭保护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到位。印发了《商南县2022年度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进一步明确职责,夯实责任,形成了上下协作的秦岭保护体系和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二是广泛宣传引导,营造保护氛围。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制定印发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方案》,《2022年“商南县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十大行动实施方案》,以“绿色秦岭、灵秀商南”为主题组织开展了“4.20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十大行动,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制作专题片、悬挂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印制“口袋书”、摆放展板等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开展“六进”活动,集中解读《条例》和秦岭生态保护知识宣传累计80余场次,全年在省秦岭保护网和商洛日报等省市媒体上发布秦岭保护相关信息130余条,营造人人参与环保、人人重视环保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抓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三是强化问题整改,巩固保护成效。聚焦各级各类反馈问题,分类建立问题台账,实行动态整改清零、闭环销号管理的问题整改工作机制,采取核查交办、实地督办、提级催办等形式,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加快问题整改进度,严格按照“六个一”整改要求进行销号备案。2022年省总台账涉及我县的4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并完成省级备案,率先在全市实现清仓见底,整改备案率居全市第一。同时,建立健全问题排查、督导推进、联动处置机制,对重点问题实行周报告、周研判、周督查、周汇总制度,不定期召开任务落实交账会、研判分析会,对整改难度大、矛盾突出的问题,县级领导亲自深入问题整改现场,召开县长办公会,现场解决存在的遗留问题,确保高效完成问题整治任务。四是加强日常监督,强化监管水平。专题召开大排查大整治大攻坚专项行动安排部署会,印发了《全县各类涉秦岭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大攻坚专项行动的通知》,对照大排查大整治大攻坚工作内容,组织联合检查组集中进行了5次实地督查检查,持续巩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县共排查出15个问题均已全部整改到位,整改率达100%。扎实落实省市矿山视频系统接入工作要求,联合县资源局和技术单位多次对5家矿山企业进行现场勘测和设备安装定位,率先在全市完成了省级视频接入系统架设安装任务,并接入省级平台。全面保障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督平台运行,建立和规范巡查、反馈、处置、监督、评价网格运行机制,夯实了全县252名村级网格员辖区监管责任,有效发挥县、镇(办)、村(社区)三级监管网格员的日常监管作用,进一步提升了监管工作水平。五是加强“双查”力度,严查违法行为。按照“查事先查人、查人深查事”要求,严格落实“一案双查”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制度,加大执法检查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执法责任主体、执法内容和联合执法组织,逐步形成基层网格员纵深排查和部门横向执法的联动协同保护工作机制。畅通网络、电话、信访和“三长”等监督举报渠道,对举报线索严格落实《办理四项机制》和《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完善问题常态排查、整治、问责机制,坚持自查和互查、抽查和暗访相结合方式,做到问题早排查、早发现、早制止、早整改。同时,通过巡查检查、联合执法检查,对破坏秦岭生态环境行为及时进行严厉打击,做到打早打小,把问题消化在萌芽状态。大力开展大气污染、矿山和尾矿库、水源地和流域水污染等专项执法检查,出动检查人员160余人次,检查企业、单位、现场320余个(处),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保护秦岭、敬畏秦岭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实际行动践行“国之大者”,实现了秦岭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六是当好生态卫士,提升保护水平。严格落实《陕西省秦岭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产业准入清单》要求,强化辖区管理和行业监管责任,对新建项目对照《清单》落实行业监管准入审查程序,牢牢守住秦岭保护生态红线。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暨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扎实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结合省市秦岭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意见),配合县资源局研究制定《商南县秦岭区域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实施方案》,明确矿山修复原则、标准、时限、要求,按照“一矿一策、分类施策”的原则,有序完成19家矿山企业2022年度恢复治理工作任务,并组织县林业、环境等部门完成了7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回头看”验收工作。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总结形成了《“生态茶+文旅康养”实现“一叶”到“一业”》案例,被省市发布推广,并被国家发改委收录,《商南县建设茶旅融合示范区打造“生态茶城”新样板》典型案例荣获2022年度陕西省深改办优秀案例。提炼和撰写第我县二批典型案例5篇,已通过市级专家评审,力争更多创新案例被国家和省市推广。二、工作亮点一是问题整改迅速有力。对各级各类反馈的问题,分类建立问题台账,实行一个问题制定一个整改方案、确定一套整改措施、确定一名领导包抓、组建一个专班推进、完善一套销号程序、建立一套档案资料“六个一”整改落实机制,采取动态整改清零、闭环销号管理的问题整改推进措施,确保问题整改高效推进。2022年省总台账涉及我县4个问题,率先在全市实现清仓见底,整改及备案率达100%,在全市排名第一。同时,建立健全问题排查、督导推进、联动处置机制,以生态环保督察反馈、审计回头看反馈、交叉检查反馈问题三大类问题为重点,不定期召开任务落实交账会、研判分析会,对整改难度大、矛盾突出的问题,县级主要领导亲自深入图斑现场,召开县长办公会,现场解决存在的遗留问题,确保高效完成问题整治任务。二是执法监管不断强化。按照“查事先查人、查人深查事”要求,严格落实“一案双查”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制度,加大执法检查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执法责任主体、执法内容和联合执法组织,逐步形成基层网格员纵深排查和部门横向执法的联动协同保护工作机制。三、存在问题一是日常执法检查跟进不够。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个别部门日常执法检查、日常监管不够,对问题排查不深入不彻底。二是“五乱”问题整治不彻底。各镇办、相关部门整治“五乱”问题时不积极、不主动,仍有整治力度不大、问题反弹回潮等突出问题,对区域内“五乱”问题不能够早发现、早预防、早上报、早处置。四、整改措施一是强化监管,加大保护力度。充分利用网格化监管平台,认真做好“五乱”问题排查检查,把破坏秦岭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常态化开展专项执法和联合督查督办,认真开展地毯式、拉网式大排查,按照全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扎实做好日常监管和问题排查。发现问题现场交办,建立问题整改台账,责令限期整改销号备案,形成“零容忍”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高压态势。二是加大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扎实开展秦岭生态保护政策宣传工作,利用世界环境保护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日、评选优秀秦岭生态卫士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积极宣传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全民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营造参与的全民化秦岭生态保护氛围。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狠抓涉秦岭各类问题整改。聚焦各级各类反馈问题,建立动态整改工作台账,强化整治举措,加大对问题整改督查督办力度,及时下发督办函督促问题整改进度;进一步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对接,确保在整改时限内整改到位。对已整改到位的,常态化组织“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回潮。二是深入开展秦岭保护宣传教育。坚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以及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历次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会把握“两山理论”精髓要义,充分利用4.20秦岭生态保护日、7.15秦岭生态保护行动日,持续深化《条例》等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秦岭、爱护秦岭、敬畏秦岭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三是持续提升秦岭保护网格监管水平。加强对镇村网格员全覆盖培训,提高镇村工作人员对秦岭生态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进一步提高网格员业务水平。落实秦岭保护网格管理主体责任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制度,建立和规范秦岭保护巡查、查处、反馈、监督、评价网格运行机制。完善网格化监管考核体系,细化考核标准,从严管理网格员秦岭保护巡查检查和问题处置,不断提升全县秦岭保护网格化监管水平。四是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路径。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依托《商南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措施三十二条》,深度挖掘本地产品生态价值,积极探索并创新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和生态补偿等价值实现模式,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整体价值。深度破解生态产品价值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的具体方法,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努力把绿水青山“好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好价值”。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