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信息公开
业务大厅
政策法规
常见问题
首页
>
年度报告
>杨凌示范区>
杨凌气象局
杨凌气象局
发布时间:
2023-03-31 16:19
单位名称
杨凌气象局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本行政区域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气象管理体系、气象法规建设、气象行业规划、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业务管理、气象科技攻关与成果推广、气象宣传教育。
住所
杨凌示范区城南路与水运西路十字口向东50米。
法定代表人
李建科
开办资金
30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陕西省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7.7万元
536万元
网上名称
杨凌气象局
从业人数 1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业务开展情况:凝聚合力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推动两级政府分别召开常委会议学习《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示范区印发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区实施方案。联合发展改革局印发杨凌“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杨凌高新农业气象保障工程获示范区明确支持并纳入2022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签订局县合作协议,谋划实施三项工程。编制完成旱区种业气象服务、旱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方案。基本确定气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项目纳入示范区2023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特色农业智慧气象服务平台项目纳入杨陵区2023年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围绕需求服务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凝练育种作物发育期气象指标和灾害指标,在全省率先开展种业气象服务。成立专家联盟组织田间调查开展气象服务,全链条跟进农作物生产全过程,粮食产量预报评分96.57。建立农机手信息库,开展点对点气象服务,实现在册人员全覆盖,全力保障颗粒归仓。通过微信工作群、杨凌设施农业智慧气象服务APP等形式多渠道开展直通式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率达89%。共享共治保障城市运行。组建城市气象服务工作专班,制定城市内涝和交通安全迭进式气象服务流程,与六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协同推进能源保供、疫情防控、防汛抗旱、城市火险、大气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气象服务。强化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主汛期联合发布灾害风险预警产品7期,有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取得社会效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围绕《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开展气象服务全流程检视,向示范区报告贯彻落实情况,推动管委会召开全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会,专题安排部署。联合防汛办,制度化加强暴雨灾害天气叫应服务,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暴雨应急联动机制。部门联动响应更加有序。全年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24次95天,发布气象灾害防御通知42次,启动暴雨叫应服务4次。报送各类决策服务材料237件次,市县两级领导检查指导汛期气象服务工作3次,满意度达95.6分。与应急、生态、文旅、自然资源等部门会商调度30余次,专人进驻交安委常态化交通安全专班。发布预警信息108条,受众超过800万人次,组织开展基层气象信息员培训,全年未发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提高监测预报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实施本地化流程再造,规范一体化业务值班,制定综合观测日常工作流程、应急工作流程、强降水天气迭进式“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暴雨、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平均提前量较上年提高近1倍。分灾种、分级别、分区域、分行业开展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推进预警信息发布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对标杨凌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承担国家旱区农业科技创新国家队任务,人才储备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领军型人才不足。二是对标示范区全省农业创新驱动总窗口定位,与各大创新中心、西农大各学院等交流合作还不充分,农业气象关键技术研发还不深入,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还不够。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杨凌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二是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进一步促进气象应用与农业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更好助推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三是推动国家旱区农业气象服务中心项目立项,积极推进市厅合作协议项目落地,加快杨凌“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各项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无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无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无
友情链接
中央编办
信用中国
国家登记局
陕西省委编办
信用陕西
陕西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