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环境调查评估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环境调查研究服务。环境评价技术标准研究;环境评价报告审批前、危险废物异地转移、代处置风险、土壤承载的技术评估;排污许可、排污权交易研究及技术支持;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生态补偿政策、环境审计研究。涉及资质认可内容的以行业主管部门核定的内容为准 | |
住所 | 西安市西影路112号陕西环保综合办公大楼13层 | |
法定代表人 | 鲍建军 | |
开办资金 | 878.88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503万元 | 2482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环境调查评估中心 | 从业人数 5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中心紧盯厅党组下达的年度目标考核任务指标,勤学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跟国家各项制度改革及“稳经济守底线促发展”政策,狠抓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积极将中心制度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管理效能提升及技术成果产出。突出表现在:稳固提升环评评估质量与监管水平、加快拓宽“三线一单”成果应用及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的环境源头管控、深入推进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与提质增效、全面开展秦岭区域尾矿库环境污染防治二阶段工作、积极推动省部级技术成果产出等多项工作中。具体汇报如下:一、多项工作亮点频出(一)制度建设一直在路上。2022年,中心通过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及固定资产清算等制度,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与内控水平。尤其调整保密委员会成员,制订《中心保密工作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修订《采购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有效防范项目风险,服务领导决策与各部门协调。(二)技术评估质量标准再上一台阶。把好环评文件技术评估质量标准是中心一切业务发展的基石。截至12月2日,中心共受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31个(其中报告书109个、报告表13个、变动分析及后评价报告等9个)出具评估报告72个。主动服务、提前介入项目32个。共受理辐射类项目文件36个(其中含报告书6个、报告表30个),出具评估报告28个。共开展规划环评报告技术审查8个,审查结果已报环评处。在出具的100个评估报告中,7个被否定,项目通过率为93%。(三)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深化。一是严格建设项目环评报告技术复核。截止12月2日,中心共开展2020年下半年至2022第三季度385份环评文件、2022年在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内网备案系统填报的100份登记表的技术复核工作。现已发现问题报告34份,并将6位“异常人员”及其单位编制文件的复核结果报送生态环境部。同时对“益东煤矿”等3个涉及投诉项目作专项技术复核。完成对120位环评工程师及其单位诚信档案的专项整治核查工作,对“挂靠”行为的13位工程师及其单位失信记分,记入诚信档案。二是严肃规划环评报告技术复核。分两批完成规划环评文件技术复核共30份,发现重大问题9份,为环保督察和执法提供问题线索181条。三是深挖效果评估方略,助力精准执法。今年共开展53个建设项目验收效果评估工作,发现问题线索137条,形成《2022年第一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效果评估报告》报送省厅,编制《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要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指南》《监督检查指南》,为精准执法提供实践线索与监管依据。四是构建项目建设期环境管理体系。制定地标《项目建设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南》并通过审查,拟指导建设单位实现项目设计、施工、调试阶段的全过程环境管理,科学落实“三同时”制度和环评及批复要求。(四)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成效显著。该项工作是省厅“抓点示范”任务。今年在环评处指导下圆满完成第一批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检验评价,形成《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联动改革试点(第一批)中期效果评估报告》,由省厅、科技厅、商务厅联合发布,获《省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简报》“联动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誉评。(五)“三线一单”“一张图”形成,成果落地应用加速拓宽。今年持续紧扣“抓点示范”任务,完成全省12个市(区)的数据审核、入库及省级集成,形成陕西省“三线一单”“一张图”,为国家“三线一单”系统的数据入库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完成69个规划和重大项目与“三线一单”成果的对照分析。在全国率先印发《陕西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技术指南:环境影响评价(试行)》。印发《关于做好“标准地”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的通知》。统筹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生态保护红线、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为省级各部门、处室及阿里地区提供技术支撑50余次。(六)深耕“审计式”监管模式,助推排污许可提质增效。一是持续积累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监管经验,形成《排污许可审计式监管指南总则》地方标准并通过审查。二是编制形成《陕西省排污许可证核发技术评估指南》,征求意见并提请发布;同时提前实践服务地市评估工作,为排污许可技术评估开展奠定基础。三是形成《陕西省煤化工煤电行业碳排放水平评价标准和方法及碳排放量测算方法研究报告》《陕西省煤化工煤电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被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提名表扬。(七)秦岭区域尾矿库环境污染防治管理体系(第二阶段)工作稳步开展。该项工作属于“秦岭专项”和省厅“抓点示范”任务。今年完成41座无主尾矿库现场调查、防治方案,20座无主尾矿库整治可行性方案编制,94座有主尾矿库污染防治方案的技术审查。尤其建立全省尾矿库尾矿渣和土壤样品库,编制著作《尾矿渣成分检测实用手册》待出版。完成全省尾矿库的监管等级分级及国家报备,是全国第一个完成等级分级报备的省份。该工作进展和成果在省厅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进展调度会上获得好评。(八)全面支撑入河排污口管理。今年开展3个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的技术评估。起草《陕西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经省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通过,有力推动“十四五”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落地。同时配合省厅完善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许可事项、规范审核流程。截至目前共审批入河排污口24个。二、其它管理工作稳步进行(一)土壤环境管理工作持续开展。一是完成2021年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整改。二是对936个地块实施遥感监测,发现问题地块50个并报送省厅。三是配合固体处完成2个重点重金属减排项目减排量核定报告的技术评估。四是增补2022年涉镉重点污染源整治企业清单。(二)减污降碳调查评估工作初作尝试。今年,中心新设立“碳排放审核室”,探索开展全省适应气候变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战略研究与成效评估等工作。三、技术成果高频产出不断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科研创新和成果产出,是中心在做好各项环境管理支撑工作同时的另一目标。今年中心技术成果产出丰厚。(一)成果获省级奖1项。《陕西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设》获陕西省第15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调研报告类三等奖。(二)制定、申报地方标准7项。标体系(修订)》等。(三)编制技术指南7项。(四)编制出版书籍5本。(五)申报科技厅科研课题3项。四、2023年工作规划2023年,中心将继续以夯实技术评估与监管为基石,加强队伍作风建设为根本,狠抓四项“抓点示范”工作为契机,不断夯实环评技术评估质量监管的基石,加快拓展“三线一单”成果应用,持续创新“三线一单”与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联动工作模式,精耕细作排污许可证后监管与管理提质增效,探索尝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调查评估工作,高效支撑土壤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管理等工作,积极推进环境法治体系建设与完善。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