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凤翔区> 宝鸡市凤翔区文化馆

宝鸡市凤翔区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3-03-31 08:23
单位名称 宝鸡市凤翔区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化宣传;文艺活动组织;相关培训、业余创作团体管理、文艺创作组织;村级文化室业务指导;群众文艺理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收集、整理与保护。
住所 宝鸡市凤翔区东湖路中段
法定代表人 吕忠强
开办资金 367.6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宝鸡市凤翔区文化和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33.25万元 436.89万元
网上名称 宝鸡市凤翔区文化馆.公益 从业人数  1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我单位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是春节文化精品先声夺人。春节前组织我区书画爱好者在文化馆院内举办义写春联活动,同时前往东吴头村、河湾村开展送福送春联活动,将新春祝福送至基层;依托我区非遗文化资源,积极参与全省“视频直播家乡年”和“非遗过大年”线上活动,拍摄《大山里的牵挂》、《凤翔年味—肘花》短视频,组织《非遗展新姿凤翔年味浓》短视频展播活动;组织举办2022年宝鸡市凤翔区民间工艺绝活(泥塑、剪纸)大赛;充分展现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全面提升了凤翔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群众文化活动续写新篇。先后组织举办“如虎添艺喜迎春”艺术课堂13期;“抗疫有我艺暖人心”凤翔区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展播12期;2022年陕西省群众文化节宝鸡市凤翔区分会场“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暨凤翔区非遗购物节活动;西府曲子、木偶戏、红拳等非遗项目进景区展示展演活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集中宣传暨魅力非遗展销活动;喜迎二十大·赋能优待证主题文艺演出;凤翔区首届少儿才艺大赛;“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宝鸡市凤翔美术作品展览;“庆国庆·迎盛会”凤翔区群众书画作品线上展览3期;“古曲流清韵·小调颂华章”西府曲子线上展播4期,在举办好区内的各类群文活动的同时,我馆积极参与省市各项群文活动,组织“童心绘未来·喜迎二十大”陕西省优秀少儿书画作品联展凤翔区巡展;组织9人参加参加宝鸡市“春华三月”女性书画展,4人入展;组织8人参加全市首届青年书画展,5人入展;组织选送44件学生美术作品参加宝鸡市庆六一少儿美术作品展;组织锣鼓队参与“鼓韵奏华章喜迎二十大”宝鸡民间锣鼓大赛获得全市三等奖;推荐我区9名刺绣艺人参加宝鸡市首届西秦刺绣艺术节传统技艺大赛,我区五件刺绣作品获殊荣,冯芮爱的《信插》和王金平的《西府千花帐》获得一等奖;赵秀芳的《青蛙耳枕》和姚怀侠的《富贵同春枕头》获得三等奖;段爱萍的《五毒肚兜》获得优秀奖,凤翔区文化馆获得组织奖;在宝鸡市第二十五届纳凉晚会暨秦腔清唱大赛中我馆选送的何春妮获得大赛决赛二等奖,凤翔区文化馆获得优秀组织奖。群文活动线上线下全面开花,极大的丰富了我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非遗资源挖掘持续深化。认真落实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非遗保护工作。一是加强项目申报。凤翔陶罐制作技艺、槐原正月二十六排灯会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项目;王艺璇等15人确定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小红等7人确定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凤翔土布织染技艺、竹园打铁花、酒海制作技艺申报市级非遗项目;《凤翔区非遗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图典》及配套电子书即将出版;凤翔非遗宣传专题片拍摄工作全面完成。参加全省项目资金申报答辩,争取2023年非遗保护资金91万元。二是规范传承人管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工作,组织举办凤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工作培训会,对全区18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授徒、传艺、宣传交流、项目实践和传习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评估,冯芮爱等2名传承人评估为优秀,邰立平等16传承人评估为合格。三是加大非遗宣传力度。组织凤翔泥塑、木版年画、草编、麦秆画、罩金漆器制作技艺五个项目参加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推荐泥塑、西凤酒、木版年画艺人参加中国第七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专题展、深圳文博会、陕西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博览会等会展;联合西安外国语大学举办了中白草编交流云展览活动;授权北京佈白品牌设计事务所使用凤翔木版年画《荣华富贵图》,融入国际品牌路易威登伴手礼;与西北大学国际汉唐学院联合举办“云赏非遗相约汉唐”暨数智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研讨会,让传统非遗技艺焕发出时代光彩,进一步扩大了凤翔非遗的影响力。四是推进非遗保护守正创新。五一期间组织线上活动“凤翔非遗带你走进剪纸艺术”推出凤翔剪纸传承人何伟伟的教学短视频4期,组织举办非遗进社区凤翔刺绣(香包)制作技艺培训班,组织2022年凤翔泥塑培训班,举办2022年“‘非’你莫属‘遗’往无前”凤翔非遗项目体验周活动5期,红深工坊非遗进校园案例入选全省非遗保护优秀案例,邰立平木版年画作品小门神入选市外事办国礼伴手礼,多项活动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文商旅有机融合。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一是免费开放工作稳步推进。虽受疫情影响,但免费开放工作持续开展,坚持线上线下活动经常,馆内馆外活动不断。今年结合“我为群众办事”活动组织举办了“崇德尚艺”摄影培训班、广场舞骨干培训班,与区作协联办的馆刊《一览》出版两期,与时光捡漏读书会联办读书活动两期,业务干部孟文娟指导中铁集团编排的音乐情景剧《传承百年薪火-谱写交通华章》参与中铁集团成立15周年文艺演出;指导凤翔区税务分局的音乐快板《党建引领办实事  坚守初心创佳绩》在陕西税务平台上展示;党史情景朗诵《党的赞歌》在凤翔区2022年政企党建共建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刘春宁编排的抗疫情景剧《战役有我》参与全市统战系统“同心向党-喜迎二十大”文艺演出。进一步提升了群众专业素养,激发了创作活力。目前受馆内办公楼加固改造提升影响,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开展免费开放服务工作,我馆拓展工作思路结合总分馆建设要求,在已建成的柳林镇分馆、田家庄镇分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下沉,举办展览、培训,12月分别在赵村营、盐坎村、董家河举办3期凤翔草编技艺培训班,作为总馆免费开放的有力补充,同时加速推进今年新建文化馆南指挥镇、糜杆桥镇、红化社区分馆,城关镇南环路社区、长青镇高咀头村服务点工作,也为总分馆建设和高质量开放机制建设进行了的有益探索。二是主动落实乡村振兴任务。按照省、市、县、镇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对口做好柳林镇东吴头村、河湾村乡村振兴帮扶工作,落实年度帮扶计划,拨付帮扶资金1万元,用于村级文化室建设和村级文化活动开展;与赵村营村、盐坎村、董家河村签订高杆小麦种植协议,拨付补助资金3万元,即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又充分保障了凤翔草编项目的原材料供应;组织馆内业务干部和相关专业人士走访调研三岔村、大塬村、深沟村等具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潜力的行政村,指导手艺人以传统文化为抓手,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让指尖技艺转化成指尖经济,指尖效益。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目前文化馆的硬件设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有基础条件已不能够全面满足全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当前区文化馆面积仅1500平方米,按照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标准,一级文化馆场馆面积需达到10000平方米以上,非遗展厅只能陈列少部分展品,而凤翔深厚的历史文化却难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培训部室面积较小,缺乏配套的培训器材,难以开展多种类和高档次的群众性培训和节目编排。因目前缺少满足业务干部创作研究的工作室,所以文化馆的创作研究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相应业务也受到了限制。四、2023年工作计划一是推进重点项目。谋划好新馆建设项目;投资70万元推进文化馆加固改造提升工程,目前,加固维修初设方案已经完成,节后即可招标动工;投资20万元,征集重点保护项目代表性作品,完成一楼展厅非遗主题布展,提高免费开放服务水平。二是深挖特色资源。全力推进我区非遗保护工作。开展好相关非遗活动;联合廊坊博物馆举办春节年画展览,创新制作木版年画《乡村振兴图》套色版;继续面向全区开展非遗体验周特色活动。三是健全人才队伍。举办镇村文化专干业务培训;非遗传承人政策法规和业务培训;开展文学创作、书法、美术、摄影、舞蹈、器乐等群众文艺培训;积极推荐馆内业务干部参与上级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组织馆际交流活动、传承人“走出去”等活动,全面提升全区文化人才队伍水平。与交大联合设计与创新学院杨树明教授申报的“大设计”交叉育人平台已立项,与西安美院版画系主任许欲晓教授合作的民间艺人跟班学习与交流体验活动已签订意向协议。四是树立文化品牌。依托重大节庆纪念日举办全区系列文商旅融合及乡村振兴品牌文化活动;持续做好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文化五进”活动、“奋进新征程文化下基层”活动;举办全区第八届群众秦腔大赛(纳凉晚会);第4届青年歌手大赛;凤翔区迎新春少儿书画网络展或摄影网络展等群众文化活动。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被文化和旅游局授予文旅系统2022年先进集体;宝鸡市民间锣鼓“鼓韵奏华章喜迎二十大”大赛获得三等奖;宝鸡市首届西秦刺绣艺术节传统技艺大赛优秀组织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