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围绕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开展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参与全市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制定、重大项目论证实施,提出农业发展对策建议;完成国省市农业科研任务,开展农学、园艺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等研究;开展农作物和果菜等作物育种、栽培技术、经营模式、产品研发等研究;开展种质资源保护、评价与利用研究和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储备工作,指导全市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 |
住所 | 陕西省岐山县朝阳路56号 | |
法定代表人 | 刘明慧 | |
开办资金 | 1370.4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宝鸡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20.11万元 | 246.3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8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我院在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无违规违纪情况发生,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品种选育有突破。紧贴生产实际育品种,注重广适性、抗逆性、稳产型优异种质资源的创制、征引与新品种选育。征引收集特异种质资源400余份,推选10个小麦新品系,5个玉米新品系,6个大豆新品系,1个油菜新品系参加国家黄淮片区,陕西省水、旱地及科企联合体、品比试验及区域试验。秦农168小麦新品种获得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宝玉803玉米品种和宝豆10号大豆品种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秦紫薯4号、秦渝紫薯5号、绥薯1号甘薯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二)加强项目争取实施。组织实施科研课题26项,开展小麦、玉米、大豆及油菜国省联合体品种区域试验20组。高质量组织申报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及省联盟项目12项,有“宝玉803制种、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甘薯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耐倒春寒小麦种质资源的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等6个项目获得立项,全年到位经费369万元。为进一步提升科研层次、加快育种进程,实现育种技术精准化,组织申报了分子生物实验室建设项目。高质量组织实施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三)扎实做好科技入园服务。统筹三区人才、科技人员入园服务、乡村振兴合力小组等平台,推动科技人员下沉一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大豆杂粮合力团以服务“扩油增豆”战略为目标,积极开展大豆品种征引、大豆宽行密植技术研究、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推广及大豆机械化农艺措施研究等,为陇县种植主体等推荐大豆新品种24个,提供优质种子350kg,开展田间技术指导十余次。食用菌产业、果菜产业等15名科技人员共开展入园服务134场次、举办专题培训40场次、推广粮果菜作物新优品种19个、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61个。(四)强化人才建设。分别邀请了西农大园艺学院教授冯嘉玥、宝鸡市十大杰出青年肖倩来院分享科研、创业先进事迹分享,推荐1名同志为宝鸡市科协科技人才智库专家、推荐2名同志为“神农英才”计划人选,推荐2名同志申报了陕西青年科技奖。1名同志当选为市政协委员,1名同志被评为宝鸡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1名同志被评为市农学会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组织2名同志参加全国农业农村系统“网上冬训行动”培训,2名同志参加了省人社厅举办的粮食安全与种业科技创新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全年共发表或交流科技论文24篇。(五)规范单位管理。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精神、财务管理、保密工作等规定制度,认真做好公车管理使用。积极开展文明卫生科室创建、“宝鸡好人”推荐、网上投票点赞等,切实做好单位对外宣传及推介活动,疫情防控事迹及我院科研成果相继被省市党媒报道,在网站及微信平台推送各类信息109篇。为11个研究室配备了电子记载本,对办公区六楼会议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安装了投影仪、电动幕布,升级了话筒、改造了门窗等。对试验站职工灶、开水房等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对花园进行了重新改造更换、添置了绿化苗木,营造了优美、舒适、和谐的工作和生产环境。(六)加强党的建设。拟定了院党委工作要点、理论学习安排意见,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计划安排,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每月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坚持“三会一课”、党支部主题党日等制度。共开展中心组学习10次,召开院党委会议9次,讨论安排工作、明确职责清单、交流心得体会。全年组织开展集体学习35次,学习篇目100多篇。院党委召开民主生活会1次,各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1次,召开党员扩大会1次,班子成员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和每个党员、每位职工都进行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讲党课3次,6名支部书记讲党课6次。按要求做好党员信息管理、党费收缴、党员发展工作,做好2名预备党员及2名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扎实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工作措施,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动态台账,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报告、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等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规范决策管理工作流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先后有秦农168获得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宝玉803和宝豆10号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秦紫薯4号等3个甘薯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获省成果推广奖2项,市第十九届学术成果奖4项,4项发明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技术被遴选为2022年农业农村领域市级主推技术,主持和参与制定的4项省级地方标准获批发布。组织实施科研课题26项,开展小麦、玉米、大豆及油菜国省联合体品种区域试验20组。高质量组织申报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及省联盟项目12项,有“宝玉803制种、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甘薯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耐倒春寒小麦种质资源的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等6个项目获得立项,全年到位经费369万元。在陈仓实惠农机合作社建立“吨半田”千亩示范方、节水灌溉技术及玉米简化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田,实现了我院自育品种秦农30产量超过600Kg,陕禾1028等6个小麦品种产量超过510kg的预期目标。在扶风午井开展的甘薯“良种良法”示范基地,实现夏田甘薯鲜薯亩产达2500kg,亩纯收益3000元,为解决季节性撂荒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样板。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受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地域位置的影响,干部职工的视野范围有局限,导致科技辐射带动能力、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与上级的要求有差距。与省内外兄弟院所及系统内兄弟单位相比,单位在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存在差距,单位科研成果及人才对服务生产的作用发挥不够。2、项目支撑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过去几年单位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立项数量、到位资金都有大幅提升,项目实施效果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近年来存在的项目争取面窄、实际落实数量少、总体资金额度小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特别是项目持续性差、大项目偏少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科研成果的产出和长远发展。3、科研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标一流农科院创建目标,对照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我院很多基础设施和科研装备明显滞后,特别是高精化仪器、智能化机械等科研装备以及实验室、田间灌溉、试验田道路等基础设施仍需大幅度改善。。(二)改进措施1、强化项目建设。狠抓项目驱动战略不放松,继续做好各类项目的申报,切实做好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精心组织实施好现有项目,推进单位加快发展。2、提升科研基础设施。全力创造有利于科研提升的软硬件条件,多渠道争取资金,构建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实验室,添置一批品质分析仪、冠层分析仪等试验设备,改造试验田灌溉系统、提升科研人员工作和生活环境。3、千方百计做好成果推广转化。主动联合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主体、种粮大户等,按照“五个一”的模式建好示范基地(点),集中展示自有品种和集成技术,主动联系种子企业,推进成果转化推广步伐,助推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四、2023年工作计划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围绕抓主业育品种、建基地出成果、强队伍增服务三大任务,以巩固深化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成果为总抓手,推进科技创新、项目驱动、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和科学管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解放思想突破禁锢。着眼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薄弱和短板,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方法,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转变观念。开阔眼界,找准突破口,发挥优势特长,凝心聚力实现追赶超越。二是不断强化育种水平。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积极创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种质资源低温冷藏库,为种质资源创制、保存提供必须条件。加强在种质资源交流与组合多点鉴定、新品系示范展示方面,与省内外种业企业和育种单位的合作,力争审定、登记作物新品种2个以上,征引、收集种质资源190余份,推荐小麦、玉米、大豆等9个以上品系(组合)参加国(省)、联合体等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做好辣椒、番茄、胡萝卜等品种的选育及引进的大葱、樱桃品种的适应性筛选评价工作。三是高质量做好项目申报。充分挖掘整合单位科研优势,主动对接中省市项目申报指南,突出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全产业链服务、设施建设等内容,精心准备申报项目9个以上,重点做好综合试验站、省农业专项、省科技专项、省农业科技联盟等项目的落实,全年立项6个以上,力争落实资金260万元以上。四是科技服务再深入。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及农业园区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的实际,利用单位科研人才优势,统筹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及合力团等资源,搞好科技服务与实用技术培训,探索“农科院+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基地”服务新模式,让科技人员乐于深入基层、安心服务一线,实现理论经验与生产实践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五是坚持党建引领强保障。坚持党的建设和科研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谋划,切实加强领导班子、中层干部队伍和群团组织建设,统筹抓好党建工作、单位管理、精神文明、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强化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用更大力度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全方位做好科研、管理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工作,提升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全年有秦农168获得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宝玉803和宝豆10号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秦紫薯4号等3个甘薯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获省成果推广奖2项,市第十九届学术成果奖4项,4项发明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技术被遴选为2022年农业农村领域市级主推技术,主持和参与制定的4项省级地方标准获批发布。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