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汉阴县城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负责做好本行政辖区内农林水牧相关政策咨询及技术服务工作。承担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森林防火工作;承担动植物防疫和畜牧兽医监管工作;承担农业、林业、水利综合开发,技术推广、生产经营、土地流转等相关服务工作。 | |
住所 | 汉阴县城关镇太平村汉太路中段 | |
法定代表人 | 陈乾友 | |
开办资金 | 26.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汉阴县城关镇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17万元 | 27.5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2年10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法定代表人。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我单位在汉阴县城关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科学引导,严格落实稳粮保产首要任务。按照保增收、稳增长的目标,扎实推进“稳粮扩豆增油”工作举措,加大一二三产业发展布局和调控,从而达到经济持续增长。三年来,城关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9%以上,达到15315元,粮食播种面积3万余亩、油料播种面积1.8万亩、蔬菜产量2.1万、生猪出栏3.5万头,一是稳面积。巩固现有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管理制度。二是强保障。按照“谁种谁享受”的原则,对种地农民落实一次性种粮补贴,按照“农户申请、村级核实、镇级审核”工作程序,及时将各项惠农补贴兑现到户。(二)抢抓机遇,科学指导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一是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三个一”集体合作社为主体,个体合作社为辅,通过农业园区建设、产业奖补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经营主体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在中坝、中堰等14个村累计种植猕猴桃2500亩,黄桃600亩、脆李5500亩,茶园1000亩,青花椒1700亩、拐枣110亩,樱桃、葡萄等林果产业600亩。套种甜玉米、辣椒、马铃薯等经济作物5000余亩。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引进的企业在产业建园、设施农业备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成功引进了希望集团百万头生猪产业项目、花遇湾牡丹园等重点产业项目。(三)提升管理水平,加快示范性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是认真组织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积极组织经营主体、种养殖大户等参加各级水产养殖、中药材种植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市县级职业农民82人。每年组织开展农村种养殖培训10余场次,培训人次480余人。二是积极开展示范性创建。对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好,运行正常、带动效果好的种养殖经营主体,优先申报市县级农业园区和示范性合作社。目前,成功创建省级、市级园区各一家,县级园区7家,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3个,其中示范社6个,成立家庭农场122个。(四)摸清家底,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一是扎实做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审批。按照现行农村宅基地管理职能划分,主动履行宅基地管理和审批职责,建立农村宅基地台账。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私自违规建房、未批先建、超审批建房等农村违规建房进行常态化巡查监管。二是认真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摸清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三资资产家底子,划分好权责关系,严禁侵占、挪用集体资产。加强资产管护,督促指导各村建立资产台账,明确专人管理集体资产。三是盘活资源,探索壮大集体经济。通过以流转、承包、租聘等方式,既让经营者获利,又让村组集体产生收益,新建商品住宅、商铺、企业、旅游等经营性项目,让集体经济在土地上产生了具大收益。四是认真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以生态宜居为目标、为示范村建设为抓手、以开展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分年度在三元、月河等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各示范村不断完善村庄规划,积极开展环境治理、庭院美化、道路绿化亮化,正确引导农户实现环卫保洁、垃圾分类。五是扎实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认真开展农村厕所现状摸底调查,建立农户改厕分类台账,有计划的组织农户实施。加强了对农户生活排放治理,在三元、月河等村修建“大三格”、污水处理站等设施,将农户生活污水进行了集中处理。(五)搞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宣传护林防火知识,认真落实防火责任制,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并制定了森林防火应急预案,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挥小组,组建了19个防火队,全镇防火员500余人,各村发放防火经费107000元,镇购置防火器材30000元。为开展群防群治工作打下了基础,全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2022年10月份城关镇被县森林防火指挥部评为‘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称号。我镇天然林管护护林员11人,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39名。森林防火期内,镇森林防火指挥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各项通讯24小时开通,确保发生火情能及时联络,组织人员进行扑救。镇政府防火指挥部安排了值班表,防火值班安排到人,责任到人。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沿着“南茶北果”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向,形成清脆李、猕猴桃、板栗、花椒、拐枣种植示范园,对新兴起的清脆李、花椒、拐枣种植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全镇共计人工绿化造林2300多亩,新建特色经济林2100多亩,林下种植2000亩,林下养殖鸡18万余只、牛、羊1100余只。同时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付工作,全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4.907万亩,兑付资金68.698万元。选聘生态护林员39名,管护全镇7.29万亩森林资源,做好全镇生态护林员严格考核管理机制,按月打卡兑付。(七)防汛抗旱、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建了防汛、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夯实责任,形成由领导到镇干部、村干部到群众自上而下的三格式防御体系。制定并下发了《城关镇防汛预案》、《城关镇水库度汛预案》,《城关镇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城关镇水库洪水调度预案》。对全镇境内的水库、塘坝、重点河堤进行了逐个排查并建立了台账。签订防汛、灾害防御村级责任书25份,发放抢险转移明白卡600余户。认真组织了《山洪灾害应急撤离演练》,增强了群众在灾害来临的应对能力。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2年,在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聚力全面推进产业振兴“主战场”,不断提质增效“三个一”产业项目,着力打造精品产业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万亩优质富硒粮油生产基地,大力推行机械化耕作,实现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青花椒、蜂糖李、猕猴桃等特色产业;成功创建省级、市级园区各一家,县级园区7家;省级家族农场5个,市级6个;持续提升科技扶贫水平,培育致富带头人16人,带动农户200余户,完成培训10余次;组织农林牧渔技术培训2次,300人次,茶艺技术培训2次70人次,组织外出观摩3次100人次;全年开展禁渔专项宣传10次,发放宣传资料2600余份,悬挂标语26幅,出动宣传车12次;全面做好防火,防汛,禽畜防疫,农林病虫害防治等“四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的问题:一是产业区划缺乏科学布局观念,没有完全体现“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产业格局。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资源整合不完善,主动性服务还较弱。三是争取上级及主管部门项目支持投入力度不够。改进措施:(一)加强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一是加强自主学习。组织农业站干部进行自主研学,营造学习氛围。二是开展专业技术交流研讨会。针对现场典型问题,组织办公室干部开展技术交流会。三是积极参加市、县部门组织的农用技术和业务水平培训学习,加强与上级部门的互动交流,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二)创新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本领。一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效路径,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管理,盘活用好集体资源资产。二是注重技术培训,抓好农业生产工作。采取现场会、培训会等形式宣传、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三是加强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示范园区创建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运行。四是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做好粮食作物入赔及理赔工作,按时做好种粮补贴工作。五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村庄清洁行动等方面着手,部署建设农村“美丽家园”。(三)抢抓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一是优化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根据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指导各村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富硒功能农业,做靓特色产业,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规模优势。二是及时做好乡村振兴项目库编报。积极指导各村各主体做好项目申报,紧盯项目申报与管理环节,着力推动项目申报及向上级争取资金工作。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城关镇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精心谋划一批特色产业、节水灌溉、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积极与客商联络,邀请考察洽谈签约项目。下一步工作思路。2023年我们将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搞好产业振兴、乡村治理、乡村旅游产业。以建设全域旅游示范镇为目标,强化农旅融合、三产互动。以千亩李子园农业观光等为重点,围绕民俗文化、农耕体验、果蔬采摘、户外运动、康养度假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集田园风光展示、旅游休闲观光、特色民俗体验为一体的高质量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体系。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