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汉滨区> 汉滨区退耕还林工作站

汉滨区退耕还林工作站

发布时间: 2023-03-30 09:56
单位名称 汉滨区退耕还林工作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全区退耕还林规划项目的组织实施;负责开展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的自查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项目实施工作;负责全区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等工作;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住所 汉滨区大桥路苗圃巷3号
法定代表人 唐志军
开办资金 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汉滨区林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6万元 6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度,我单位在汉滨区林业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1.退耕还林方面。一是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数据矢量化及上图工作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二是完成省局对我区2019、2020年72000亩退耕还林核查工作并取得优秀档次,面积核实率100%,合格率97.5%;三是完成全区共8400余万元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整理陈旧无法兑现资金982.37万元,上缴国库419.96万元;四是完成2022年秋季2018-2020年新一轮退耕还轮补植补栽苗木调运工作,共调运苗木439.5万株。2.林业产业方面。一是全年完成油茶产业新发展5000亩,完成油茶、核桃低改4.3万亩;二是完成核桃、拐枣、花椒、油茶产业提质增效1.945万亩,共计兑现资金840.1万元;三是完成林下经济产业发展17万亩,其中林下天麻1801.6亩,林+芋8.94万亩,林下药材5.5万亩,林粮林茶3.4万亩,新培育林下药材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处,全年共发展林下养殖230万头(羽),其中:林禽180万只,林畜44.3万头,林蜂5.7万箱;四是全年完成林业科技培训31场次,有11条林业产业稿件被省、市、区媒体报道,其中林业产业院坝会被新华网转载点击率超100万。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为推动汉滨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改善了生态环境,我区地处长江中上游,是“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地,生态区位十分重要,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我区依托项目,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全区森林面积逐年递增,使全区“一河两岸”等重点区域的脆弱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森林植被得到快速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为保护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效益。二是推动了生态经济发展,推动全区建成富硒茶、核桃、油茶、拐枣等林产基地128万亩,建成万亩基地镇17个、强村大户526个,林业综合产值达40亿元,农民林业生产人均收入3852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三是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明显,全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完成中央投资5.88亿元,覆盖贫困户2.28万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338元。通过招商引企、资本下乡、能人返乡,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退耕还林产业园区,创造就地就近就业,促进退耕户长效增收,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一是退耕还林面积大、涉及镇、村、农户多,一些遗留问题处理影响工作进程,完成成果巩固和政策兑现任务量大,工作推进缓慢。二是产业发展受耕地保护政策影响,群众积极性不高,加之新的政策至今未发文,严重影响业主发展产业的热情。2.改进措施。一是积极联系各镇办,加快处理遗留的问题,将未兑现的资金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二是加大退耕还林政策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退耕还林的好处和优惠政策,调动群众发展退耕还林和林业产业的积极性。四、下一步工作思路。1.以凤凰山、瀛湖轴线为核心,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2023年完成油茶示范基地5处,发展面积5000亩。2.以北山五镇为核心,继续推进核桃产业巩固提升工作,2023年每镇至少完成一个千亩管护示范点。3.以大河镇为核心大力推进林下天麻产业发展,2023年计划新发展林下天麻2000亩,示范点2处。4.大力开展林业科技培训和下乡服务工作,全年春、冬两季完成林果专业培训50场次,培训林农200人次以上,抓好林业科技宣传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