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们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党委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在区农业局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区农技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以稳产高产、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持续加大新优品种、技术、模式推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不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1.农田建设持续推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县功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市级验收、2021年慕仪镇1.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工、2021年周原2.3万亩中央预算内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建设、2022年新街镇、周原镇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建设进度过半。完成宝鸡市陈仓区2023年3.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3年2.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申报,为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打下基础。2.粮油行动成效显著。2021年秋播以来,光温条件匹配,降雨适时充分,病虫发生危害轻,未发生极端自然灾害,小麦抗灾强管加速了晚播弱苗转化升级,促进了川山塬、早晚播均衡增产,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粮食提升工程、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示范、夏播作物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示范等项目,实现夏粮、秋粮双丰收。3.耕地质量不断提升。以耕地质量提升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树立“高产、优质、经济、环保”施肥理念,围绕施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和使用新机具,集成示范“三新”技术模式,完成化肥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70.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2%。4.加大技术指导服务,提高蔬菜供给能力。聚焦农业绿色发展,大力示范推广蔬菜新优品种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实施老旧园区设施提升改造,推广应用精量播种、起垄覆膜、全自动蔬菜移栽等农业机械及增温补光等防灾减灾设备、设施。示范推广瓜菜优良品种50个,推广绿色高效集成技术10项,创建示范洋葱套玉米、地膜马铃薯玉米轮作等种植模式2000亩,发展地膜马铃薯1.08万亩。大力发展高档稀有菌种,实行羊肚菌-灵芝周年循环高效栽培。5.聚焦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生态技术。积极贯彻“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立足于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全面实施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工作。完成麦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221.09万亩次,超额完成任务91.09万亩次。完成玉米病虫防治目标任务6万亩次,超额完成2.26万亩次。完成果树病虫防治目标任务21.89万亩次,超额完成11.89万亩次。完成蔬菜病虫防治32.9万亩次,超额完成22.9万亩次。6.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去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顺利达标的基础上,继续在阳平镇、东关街道3048.8亩轻中度安全利用类耕地推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集成技术,加强对60.59亩严格管控类耕地污染源的日常监测、监控与巡查,杜绝新的污染源再污染。通过加密监测核算出我区2022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完成了省市要求的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的工作任务。7.废旧农膜回收与利用工作进展顺利。以减量使用传统地膜、推广应用安全可控替代产品和回收利用废旧农膜为主治理方式,开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地膜回收利用试点,建立健全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推广可降解地膜示范区。全区地膜覆盖面积5.8558万亩,棚膜覆盖面积0.97万亩。地膜使用量302.97吨,废旧膜回收260.23吨,回收率85.9%;棚膜使用量357.15吨,废旧棚膜回收324.67吨,回收率91%。综合农膜回收率88.6%,完成了市上下达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的工作任务。8.开展农业科技下乡,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一是特聘计划扎实有效。择优选用特聘农技服务人员14名,按照“特聘农技员+合作社+基地+脱贫户+公益性技术人员”五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深入田间地头、畜禽圈舍,积极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指导工作。共举办各类专题培训会90场次,现场受训群众3600余人,开展产业帮扶工作1862天次,指导群众16298人次,对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二是宣传培训形式多样。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微信、QQ以及举办各种技术培训会等形式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全年累计宣传培训农民约7.44万人次。三是防灾水平不断提升。加大关键农事季节监测密度,分析研判苗青、墒情、虫情,科学指导主要作物防灾减灾。利用手机微信、QQ工作群,“美篇”“快手”等新媒体,发布气象预警信息43条,编转农技指导信息116多条,上传下达农事指导信息180多份,采测编发《土壤墒情》20期,报送各级墒情资料400份,设立病虫监测点6个,发布病虫情报14期1400多份,组装宣传车38辆次,编录技术音频2条,印制宣传横幅120条,将农作物等受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总体危害降到最低。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夏播作物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示范等项目的实施,集成了新技术,同时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带动了全区粮食生产再上新水平。全区粮食播种面积62.99万亩,粮食总产20.17万吨。其中:夏粮播种面积38.05万亩,夏粮产量12.34万吨;秋粮播种面积24.94万亩,产量达7.83万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建立小麦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面积11398亩,推广配方肥2.1万吨。全区化肥亩均施用量较上年降低1.06%,耕地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开展小麦、玉米、油菜、果树、蔬菜病虫综合防控面积284.14万亩次,挽回损失2.25万吨。设施蔬菜提质增效工程稳步推进,落实保护地栽培面积4.03万亩,总产15.2万吨,带动全区发展蔬菜10.07万亩,总产22.25万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1、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科学施肥用药等技术的宣传培训还不够广泛深入,不合理施肥、用药现象时有发生;2、农业科技服务的覆盖面不够广,针对性、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改进措施:1、更新知识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建立一支得才兼备,充满活力,能适应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需求的农技推广队伍。2、加强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积极申请招录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技术力量。四、2023年工作计划1.工作思路:以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试验研究、粮油菜高质高效集成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聚焦“十项重点工作”、推进“八大重点项目”、紧抓“三个重点创建”,狠抓墒情、苗情、病虫害监测防控,真抓实干,主动作为,为全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重点项目工作及目标任务:(一)聚焦“十项重点工作”。一是全面推广粮食高质高效技术。二是加快推广蔬菜提质增效技术。三是全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四是全面提升病虫害综合防控水平。五是加强受污染耕地治理。六是加强废旧农膜回收与利用。七是加强户用沼气安全生产与技术服务。八是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九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十是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二)推进“八大重点项目”。一是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二是实施2022年粮食提升工程—单产提升技术综合示范项目。三是实施2022年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四是积极争取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项目。五是积极争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六是积极争取化肥减量增效项目。七是积极争取千亿级设施农业老旧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八是积极争取重金属镉和砷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三)紧抓“三个重点创建”。一是全面普及厚度0.01毫米及以上的地膜,当季地膜回收处置率达到85%以上,示范区化肥、农药减量20%以上,争创农膜回收市级示范县。二是高标准构建预警体系、高质量推进农药减量、高效能落实绿色兴农,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争创省级小麦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县。三是紧紧围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以农技人员素质能力提高、推广方式创新、服务质量提升为重点,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争创全国基层农技机构五星级服务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