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对包括植物品种权在内的现代农业技术资源进行聚集、展示、创新;发布有关技术供求信息,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工作;建立交易、转移平台,开展交易转移服务;进行农业技术咨询、培训推广服务,探索科技金融、农业技术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工作等。 | |
住所 |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神农路16号农创成果汇大楼二楼206室 | |
法定代表人 | 宋宇 | |
开办资金 | 8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自收自支 | |
举办单位 | 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484.21万元 | 1313.49万元 | |
网上名称 | 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展示交易平台 | 从业人数 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能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紧紧围绕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紧扣种业创新和成果转化重点任务,按照“搭平台、强服务、谋发展”的工作思路,以“三项工作”(品种权交易、新品种展示、新品种保护)和“三个会议”(油菜、小麦、玉米新品种观摩会)为抓手,精心服务种业发展,扎实开展品种权交易工作,为推动示范区种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总结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一)聚焦种业提升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品种权交易工作。通过优化新品种挂牌推介、新品种展示观摩、新品种保护代理等多种服务方式,千方百计开展杨凌优势品种和新育成品种的宣传推介。全年完成品种权交易30个,交易金额837万元,累计完成品种权交易323个,交易金额2.45亿元。今年,由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选育的两个国审小麦品种“武农981”和“武农988”通过中心平台一并顺利签约交易,交易金额达100万元,充分展现了杨凌小麦新品种的市场吸引力和认可度。持续拓展新品种保护代理业务,全年为区内外育种专家、育种企业办理新品种保护17个,累计已完成提交80个新品种的保护申请资料,已有17个新品种被授予新品种权。(二)搭建品种展示交流平台,持续筹办新品种观摩活动。一是承办了“第四届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举办了主题报告、品种权转让与科企合作签约、科技成果路演、种业企业展演、油菜产业发展研讨和杨凌(128个油菜新品种)、汉中(118个油菜新品种)两地新品种现场观摩等多项活动,邀请到农业农村部以及全国15个省市的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相关大学专家教授、种业企业和政府部门负责人等100余人参加会议。会期,成功撮合“秦杂油13”、“华春油1号”、“秦优797”等一批油菜新品种在会上集中交易签约。二是筹办了2022年全国(杨凌)小麦新品种观摩会,邀请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相关领导、小麦领域院士(专家)分别作了学术专题报告,云上观摩了杨凌22个国审和部分省审优势小麦新品种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甘肃等地的综合表现情况,为搭建小麦新品种展示交流,推进小麦种业育种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配合筹办了农高会第五届杨凌国际种业创新论坛暨2022年全国(杨凌)玉米新品种观摩会。组织了开幕式、集中签约、主题报告、前沿技术报告等多项活动,邀请种业专家、种业主管部门、企业家就种业相关政策、成就和方向进行深入解读,集中展示最新种业技术和创新成果,推动种业相关产业向杨凌聚集;伟隆323、伟隆136、西农599、西农579等小麦品种,延科368玉米品种,秦优908油菜新品种等先后在会上和会后完成了集中交易签约。会期,云上观摩了杨凌玉米新品种在甘肃、陕西、河南等省内外多个玉米试验基地的综合表现情况;实地观摩了杨凌区内的相关育种技术中心、农业示范基地和相关室外展区。(三)优化线上线下品种展示交易平台,提升品种宣传推介服务能力。持续优化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展示交易平台功能,开展线上品种宣传推介业务,形成了品种登记、品种挂牌、品种交易、品种保护、企业服务、基地展示等多项功能,为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搭建了更加完善的服务平台。依托线下大田展示基地,联合杨凌种业创新中心、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区内相关企业等,持续做好小麦、玉米、油菜新品种的征集、种植和管理工作,为新品种展示观摩作了大量基础工作。(四)强化学习教育,持续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活动,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为抓手,着力锻造业务队伍,着力整顿规范内部管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形成高效工作合力,切实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示范区种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坚决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杜绝不正之风,督促全体人员自觉遵守廉洁自律规定,严把规矩纪律标准,进一步提升会议决定事项执行力,有效推动了中心各项工作的落实。二、社会效益中心成立以来,始终聚焦现代种业服务业,以新品种展示、交易和推广转化为核心,以国家(杨凌)旱区植物新品种展示交易平台(线上)和杨凌农作物新品种中试(展示)基地(线下)为重要抓手,通过网站挂牌、基地展示、路演推介、价值评估、新品种保护代理服务等多种方式,累计撮合交易各类农作物品种330项,交易金额达2.46亿元;通过持续举办全国性的小麦、玉米、油菜新品种观摩活动,累计展示各类农作物新品种6000多个,搭建了全国或区域性育种交流平台,极大地推动了种业界的互动合作,在全国种业界及相关行业引起了积极反响和共鸣,为推动良种转化和示范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一)品种进场交易不活跃。品种权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产权,交易起来难度较大,好多品种在生产试验阶段都已经被相关企业跟踪关注。一旦有好的品种,企业与育种人私下交易,担心泄露商业秘密不愿通过平台交易。随着品种权保护力度的加大,情况有所改善,今后需加大宣传力度,多方联系业务,继续搭建好种业成果转化平台。(二)平台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心是农业部批复的国家级植物品种权交易平台。成立至今,通过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展示交易平台(线上)和杨凌农作物新品种中试(展示)基地(线下),积极开展品种挂牌、登记、保护、交易、展示等工作,持续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但是,目前发展距离国家级平台的目标定位还存在一定差距,需持续提升平台影响力。四、整改措施(一)主动出击,多方联系,上门撮合,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动进场交易。紧密联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区内外种业企业等,通过基地展示、合作办会等方式,共建品种展示交流平台,共推品种权交易,持续深化区校合作和融合发展。(二)高质量、高水平举办玉米、小麦、油菜新品种展示观摩会。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持续举办好线下会议,不断扩大会议的规模,力争将三大观摩会参会人数提升至300人以上。邀请国内外院士(专家)、行业领军人才、知名种业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参会研讨,持续提升会议水平,搭建好国家级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五、下一步工作打算下一步,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将按照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1155”总体工作思路和科创局具体工作安排,以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服务为抓手,持续做好“三项工作”(品种权交易、新品种展示、新品种保护),筹办好“三个会议”(油菜、小麦、玉米新品种观摩会),为精准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难题积极发挥作用。(一)扎实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服务的能力。继续优化和拓展新品种挂牌推介、新品种展示观摩、新品种保护代理等业务范围,以服务促交易,全年力争完成植物品种权交易30个;全年办理植物新品种保护业务10个以上。围绕以上目标,一是持续完善线上品种权展示交易平台建设,认真征求和听取育种科研单位、种业企业和育种者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企业需求全力拓展服务范围,进一步突出平台的公共服务属性。二是变被动为主动,从提升服务质量入手,通过开展品种宣传推介、品种展示、品种保护、品种挂牌等多种服务,不断满足交易主体的需求,持续促进品种权进场交易。(二)精心做好新品种展示工作。紧扣示范区打造旱区种业硅谷的目标定位,围绕小麦、玉米、油菜三大优势品种,一是做好展示基地品种的征集、种植,开展规范、科学的品种展示、试验工作,为广大育种企业、育种家提供一手试验数据,助推示范区育种创新取得新突破。二是持续筹办好小麦、玉米、油菜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组织相关行业和领域专家、企业家围绕品种选育、成果交流、交易召开专业性会议,增强学术交流效果,不断提升新品种观摩水平,推动示范区品种选育和转化推广力度。(三)大胆探索品种权交易市场化运营新路径。在上门撮合、网站挂牌、宣传推介、基地展示、品种权保护等常规业务基础上,结合中心和银行前期沟通形成的共识,由银行牵头,中心配合,引导育种企业对已进行新品种保护的、产权清晰的优良品种,开展品种权价值评估等工作,推动品种权质押、抵押贷款,为区内外种业企业投融资提供参考和帮助,为助推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四)持续转变工作作风。持续深入开展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各项理论政策学习,把中、省和示范区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紧密结合中心业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高质量筹办新品种观摩活动、推动品种权进场交易、搭建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动示范区种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