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商洛市秦岭生态保护中心(商洛市秦岭生态保护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进全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协调、专项整治与考核工作;编制、审查相关市级专项规划;审查涉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准入。 | |
住所 | 商洛市商州区名人街26号 | |
法定代表人 | 姚新实 | |
开办资金 | 2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商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2.03万元 | 72.37万元 | |
网上名称 | 商洛市秦岭生态保护局 | 从业人数 1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工作开展情况坚持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领导先后主持召开全市性工作会议、委员会全体会议、座谈会等会议22次,作出批示43次,下发各类工作通报16次,查摆问题、部署任务。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就《条例》和“人盯人+”秦岭保护开展了调研和检查。(二)铁腕整治“五乱”。建立了查事先查人、查人深查事的“双查”工作机制和五部门联合“快查快处”机制,重拳整治秦岭“五乱”和破坏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开展了秦岭区域五乱“大排查、大整治、大攻坚”三大行动。(三)紧盯问题整改。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对问题整改实行挂图限时督办、任务专题交办。特别是省、市警示片曝光的问题,坚持举一反三、一抓到底、应改快改、应改尽改,确保各类存量问题全面动态清零。(四)抓实“小水电”整治。严格对标对表省秦岭办关于小水电整治的工作要求,实行市级领导包联包抓整治工作制度,严格落实“日报告、周通报”工作制度,在全省率先完成101座小水电(任务量占全省的23.1%)整治任务,全市小水电整治后续各项工作进度位居全省前列,未发生一起群体上访事件。(五)狠抓保护治理。开展“两边一补齐”“两拆一提升”行动,全域推进秦岭山水乡村建设,扮靓绿水青山好颜值。深入推进丹江、涉黄河流域综合治理,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建成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小流域治理等8类污染防治项目291个,淘汰落后产能22.5万吨,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353处,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面完成。(六)扎实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湖州市、丽水市学习借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坚定了信心和决心。与中科院深度合作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建立了试点建设“1+11”协调推进机制,今年4月20日面向全国召开了“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成果发布会”,发布了系列成果。建成了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制定了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和价值核算、区域碳汇计算方法,破解了生态产品价值“度量难”问题,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提供了“商洛样板”。(七)健全长效机制。修订8个市级专项规划和8个县(区)实施方案,形成了“1+8+8”秦岭生态保护规划体系。设立市县(区)秦岭生态保护局,专职负责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建立了“三色督办单”、有奖举报和五部门快查快处“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所有涉秦岭“五乱”问题和案件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查处。制定下发了秦岭生态保护工作要点和《责任清单》《专项考核办法》,实行重点工作月报告、季评比、年考核,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开展了“4.20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十大行动、“4.23学习日”、“6.5环境日”和“六进”宣传等活动,评选省级优秀秦岭生态卫士18名。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是建立了查事先查人、查人深查事的“双查”工作机制和五部门联合“快查快处”机制,我市依法整治秦岭“五乱”工作做法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两次批示肯定,全省秦岭“五乱”整治经验现场交流会在我市柞水县召开。二是组建了全市无人机“天眼巡查”攻坚队,对全市涉秦岭“五乱”问题进行全面“体检”,检查重点点位220个。三是建立“人盯人+秦岭保护”机制,建成网格化、信息化监管平台,落实四级网格员2515人、片长19800多名,实现了网格化监管无盲区、全覆盖。四是商洛市《实现GEP自动核算,着力破解“度量难”》被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省委内刊《要情快报》刊登,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柞水县聚焦木耳优势打造首位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商南县发展‘生态茶文旅’打造生态茶城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入选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经典案例,柞水县获得国家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商洛市积极推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案例被省改革办评为优秀案例,并在全省通报推广。五是镇安县创新推出“生态贷”金融产品,已为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绿色产业投放差异化优惠利率贷款6150万元,成为陕西首个开展“生态贷”金融业务的县。六是开展“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项目,首单2000万元投资已落地商州、洛南2个县(区),与中铁五局签订国家储备林战略框架协议和合作协议,首期10万亩林业碳汇项目正在筹备入市交易。商州、柞水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七是以“携手共建生态商洛当好卫士向绿而行”为主题,开展为期3个月的“深化五乱双查、加快两山转化、实施生态修复、等十大系列行动,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爱护秦岭、保护秦岭、敬畏秦岭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人人知秦岭、人人爱秦岭、人人护秦岭的良好氛围。八是市县(区)同步成立了秦岭生态保护局,并在年末为7各县区局增加了一名副局长职位,进一步强化职责职能落实,加强了编制和人员配备,推动工作高效开展。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我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省秦岭办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一是资金缺口较大。我市生态移民、矿山修复、尾矿库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约需资金140多亿元,2021年全省秦岭区域小水电整治中,补偿(奖补)资金超过14亿元。目前各级筹措下达奖补资金量只占到所需资金总量的30%,缺口巨大,存在信访风险及维稳压力。整改措施:加大我市项目申报力度,争取中省资金支持。二是基层网格员保障能力不足。全省涉秦岭的六市中,商洛范围最广,网格员人数最多,但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巡查频次和任务报告规范性差,极易引发群众举报。整改措施:适时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网格员业务水平。三是部分规章制度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亟需进行修订完善。整改措施: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坚持以“双查”机制整治“五乱”。聚焦“五乱”问题高发区域、易发领域、频发行业,坚持5部门联合快查快处、严查严处,保持高压态势,做到真查深查、露头就打、打早打小打了,坚决防止反弹回潮。二是巩固拓展问题整治成果。对标中央、省级巡视、督察、检查、暗访反馈问题和自查发现问题,做到全面改、深入改、彻底改,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三是不断健全常态长效保护体系。进一步优化秦岭视频综合监管系统功能,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加大有奖举报宣传力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采取联合督查、专项督导、年度考核等方式,扎扎实实完成存量问题整改。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常态化开展重点工作“月通报、月评比”,夯实各级责任抓落实,守牢不发生重大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的底线。四是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学习借鉴湖州、丽水先进经验,充分依托我市优势生态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贯彻落实好《商洛市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措施三十二条》。按照短中长三个阶段推进,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工作、产品(服务)增值、碳(能)减量、政策保障这四大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深度挖掘本地产品生态价值,抓紧策划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积极探索破解生态产品价值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五难”问题的具体方法,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推进我市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保持全省前列,争取早日列入国家试点范围。五是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加快建设秦岭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平台,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积极发展低能耗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循环化改造,着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大力开发绿色清洁能源,提升新型能源供给能力。抓好抽水蓄能项目前期推进,争取丹凤鱼岭、商州何塬等新策划抽水蓄能项目纳入省级和国家新能源“十四五”规划盘子。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建筑,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营造低碳生产生活新风尚。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天蓝、水净、山青、景美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事业单位法人证有效期:2022年4月18日至2027年4月18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商洛市积极推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案例被省改革办评为优秀案例,并在全省通报推广。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