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高陵区> 西安市高陵区鹿苑中学

西安市高陵区鹿苑中学

发布时间: 2023-03-23 08:36
单位名称 西安市高陵区鹿苑中学
宗旨和业务范围 初中义务教育;初中学历教育(相关社会服务)。
住所 西安市高陵区东街197号
法定代表人 李金龙
开办资金 237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高陵区教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97万元 826万元
网上名称 西安市高陵区鹿苑中学.公益 从业人数  8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度,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年来,我校在教育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确保师生人身安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以加强常规管理、有力推进有效课堂实施、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等为抓手;规范办学行为,突出有效教学,教育教学工作稳步提升。1.提高思想认识,做好疫情防控。(1)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成立鹿苑中学中学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疫情处置应急办公室,全面负责疫情防控期间各项工作,安排、布置、协调学校疫情开展工作,收集、整理、汇总、上报相关信息。(2)建立健全疫情防控期间的校园管理制度,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相关登记表册等。建立健康台账,开展全面排查,精准掌握每个人旅居经历、体温测量情况、家庭成员身健康状况、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及高危人员接触情况,特别关注来自重点疫区的师生情况。(3)通过微信号、家长群等形式,对师生、家长进行疫情防控宣传,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和要求,掌握基本的应对手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醒家长为学生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口罩、体温计等必备物品并科学准确使用。(4)开展预防性消毒和卫生整治。安排工作人员对办公室、教室、会议室、楼道、宿舍、食堂、厕所等场所及公共场所地面、公用物品、公共接触物品等多次进行开学前预防性消毒。对校园彻底清扫,消除卫生死角,清理校园环境。(5)按照上级的文件和安排,在防控疫情期间,我们利用各种多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教学和辅导。老师们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让学生停课不停学。(6)实行封闭管理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校内师生未经批准一律不准出校,校外师生未经批准一律不准提前返校。(7)坚决落实晨、午检登记制度及因病缺勤信息追踪制度。落实信息上报制度和家长信息通报制度。加大校园环境卫生清理及整治力度。按疫情防控要求对校园、教室、办公室、楼道、厕所等活动区域卫生消毒。(8)上、放学错峰,间隔一米,佩戴口罩,有序出入。2.进一步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要求,有效落实课后服务工作。(1)优化作业管理。以作业管理为教育教学减负提质增效的主抓手,实行作业制度化管理,每个年级每周实行作业公示制度,切实强化作业优化设计、科学布置,提高作业批阅质量,充分发挥作业育人功能,实现作业“负担轻、收获大”的良好效应。(2)优化课后服务。严格落实课后服务多样化,开展“篮球社团”、“足球社团”、“书法社团”、“绘画社团”等多个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多样化、精品化开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3)重视学生睡眠情况,规范学生手机、电话管理。学校加强学生手机管理,科学引导,家校联动,通过“主题班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使管理工作取得实效。(4)加强读物管理工作。积极营造书香校园环境,学校阅览室有专人管理,不断更新师生读物,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类读书征文比赛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5)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我校通过开足开齐体育课、每日“三操”(一次大课间操、两次眼保健操)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开展“鹿苑中学体育节”、“运动会”活动,全面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3.不断加强常规管理,实现以严格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1)加强教学全过程的检查。备课要求集体备课,超周备课,提倡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使用电子教案,教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情、学情,切实可行,注重学生参与,作业分层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课堂自然灵动,学生兴趣盎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取成为名师。课堂教学要求“精讲多练”,把时间还给学生,以高效的练习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建立错题本,要求学生及时整理做错的题目,多回顾,多反思。(2)教学上继续坚持教导处、年级组双管齐下的管理模式,教案由包组领导每周审批,教导处盖章,作业由教研组检查,上课过程由年级组检查,学校领导随时推门听课。(3)积极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和读书活动大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语文教师将经典诵读活动作为教学常规工作进行,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4.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组织教师扎实进行校本研修。认真落实每周二的校本研修活动,任课教师按时参加,教导处严格考勤,考勤结果与继续教育学分挂钩。教研活动有主题,有详细记录。学校印发校本研修手册,全面体现教师的校本研修活动情况。(2)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派教师外出取经,把先进的教学教研经验带回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鼓励教师不断进修,提升学历。(3)积极培养、选拔市、区级骨干教师,建立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利用我校骨干教师人数多,能力强的优势,通过青蓝工程、课题小组、示范课、备课组活动等形式,带动全校以及“名校+”教师快速成长,培养更多的业务骨干。5.做好“名校+”工作。定期“名校+”教育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工作的方向和责任,从领导到教师密切沟通,与“+校”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名校+”共同联合体,重心工作是教学质量提升,促进“+校”教师专业成长。两校统筹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构建“六同步”工作机制,为激励“+校”教师积极进取,勇创佳绩,我校和“+校”每次考试同步进行,统一评比,统一奖励,并设立“+校”中考奖。6.规范学籍管理,做好控辍保学。结合教育扶贫工作,继续加强管控力度,坚持月报制度,强化“控辍保学”长效监督机制,落实“七长责任制”。严格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坚持“一人一籍,人籍一致,籍随人走,终身不变”的原则,规范转学、休学、复学等学籍变动程序,确保学籍管理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7.加强安全工作,创建平安校园。(1)加强门禁制度,落实来人来客登记制度。学校管理人员、保卫科组成人员随时巡查校园,防盗、防火。积极维护学校人员、财产、设施的安全,发现隐患及险情,及时采取措施处理。(2)对未到校学生认真登记,及时和家长联系,查清未到校真正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3)建立上学放学、夜晚及假日值班制度,维护校内外正常秩序。电视监控全天候开放,物防、技防紧密结合,确保学校财产安全。(4)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做好心理异常学生的排查,建好工作台账,加强心理疏导,严格落实健康教育课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校健康教育、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等宣传教育活动。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荣获:“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朗诵大赛暨陕西省第七届朗诵大赛高陵区优秀组织奖、高陵区第二届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西安市高陵区优秀少先队大队、高陵区七年级英语书写大赛优秀组织单位、2021年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优胜单位.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广大家长的高度欢迎。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与兄弟学校及名校还存在着差距。我校今后会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多下功夫,在平时的教学中扎实推进校本研修,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评课磨课、课题研究、业务学习、质量分析、青蓝工程结对帮扶、教学设计论文课件评优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向兄弟学校及名校教师观摩学习,把先进的教学教研理论和经验带回来,通过示范课、讲座、汇报、研讨等形式将所学精神传达给其他老师,带动大家共同进步,从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队伍中仍然存在不积极的声音。我校今后会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觉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反思自己,同时学校抓好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利用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方向,以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入推进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利用教育信息化,加强家校联合,实行教育教学奖惩制度,努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七年级要要狠抓养成教育,力争做到严格、标准、科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勤学、笃学;八年级要确保扎实、标准、科学,在原有基础上慢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力戒两极分化,确保全面提高。七八年级在全区综合评估中向第一名迈进。九年级的教学要确保夯实基础,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年级的整体优势和优秀教师的潜质,力争在去年中考综合评估基础上向前迈进,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1.“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朗诵大赛暨陕西省第七届朗诵大赛高陵区优秀组织奖;2.高陵区第二届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3.西安市高陵区优秀少先队大队;4.高陵区七年级英语书写大赛优秀组织单位;5.2021年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优胜单位。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