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科技大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培养高等学历人才,促进科技文化发展。理学类、工学类、文学类、管理学类、医学类学科,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相关继续教育、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相关社会服务。 | |
住所 |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 | |
法定代表人 | 李志健 | |
开办资金 | 27124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75712万元 | 256090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科技大学 | 从业人数 203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调结构、促开放”改革任务,推动各项事业取得良好成效,圆满完成奠基、复兴、腾飞“三步走”发展战略“奠基期”目标任务。一、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开展省委原常委李春临同志来校宣讲等学习宣传活动50余场次,实现干部师生全覆盖。扎实推进巡视整改暨教育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陕西教育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简报》专题推介学校经验做法,省委反馈学校整改到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断提升,3个支部入选全国、全省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2个学院党委入选全省“标杆院系”;提升干部素质能力,选派22人次外出锻炼、参加省级以上专题培训。激发统战群团工作活力,1人当选民盟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学校被授予“2019至2021年度陕西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集体”;顺利完成“双代会”和工会换届选举,9人(集体)获全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表彰;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2银2铜、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1项,2人分获“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获“陕西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1人和学院分获“陕西好青年”个人、集体称号,2人获陕西高校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1人入选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学校获全省“五四红旗团委”“陕西高校共青团工作优秀单位”。助力乡村振兴取得实效,学校连续五年获全省“双百工程”先进单位,第三次获省级优秀参扶单位。大思政工作格局不断完善,队伍建设成果频现,1人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二等奖,5人获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展示活动思政课程教学(团队)标兵、教学能手称号,1个团队入选陕西高校思政课省级名师工作室,2人分获陕西高校“十佳辅导员”“优秀辅导员”;育人载体作用发挥充分,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陕西省重点马院,学校成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单位;网络育人功能持续深化,试点教育部首批“青梨派”高校思政课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全国3所),完成网络思政中心二期建设,获评全国五星易班工作站(全国2个),网络思政工作被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专题推介。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中国轻工业博物馆获批“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第四个西迁纪念日系列主题活动;教师及校友参与创作的影视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重大奖项,1个作品获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竞赛二等奖;学校关工委获教育部“读懂中国”活动表扬单位,上报的作品获最佳舞台剧、优秀征文奖。二、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学科特色优势不断彰显,新增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总数达到4个;7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9个学科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3。学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完成1个学院更名、5个学院加挂第二院名工作,确定重点支持6个新学科方向,投入专项资金支持4个学科平台建设。科研项目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外国资深学者研究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1项,签约横向项目733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1项;1项技术入选“先导技术榜”先进材料领域榜单。平台建设扎实推进,获批各级各类科研基地6个(省部级2个)。“三项改革”落地见效,入驻秦创原总窗口1000平米孵化场地;学校入选全省首批“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秦创原建设成效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专利转化效益大幅攀升,学校连续两年位列“最新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单(TOP100)”前30强。三、人才引进与队伍建设工作呈现良好态势坚持精准引才聚才,全年引进特聘教授、学术骨干在内的专任教师50人。着力提升素质能力,支持50名教师赴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企业开展访学、博士后研究或参加工程实践,组织近1800人次参加各类专题培训;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1人(团队)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陕西本科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各类获奖11项(含优秀组织奖)。强化师德师风建设,3个教师团队获“陕西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1个团队和教师分获全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师德标兵”称号,3人分获陕西省“道德模范”“先进工作者”“最美科技工作者”,9名党员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1名职工家庭获“三秦最美家庭”,学校入选陕西省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四、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工作实现新的突破专业内涵建设持续提升,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9个;新增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3个,总数达19个;新增5个本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成效凸显,1门课程上线印度尼西亚国家慕课平台,3门课程入选省级慕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出版教材10部,获省级优秀教材特等奖2项。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2个案例入选中国高博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学校获批省级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陕西省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试点高校、首批省级劳动教育基地。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3个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名单;获评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取得发明专利300件。双创成果取得历史性突破,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744项;在第八届“互联网+”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斩获2金6银7铜,首获高教主赛道金奖;获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奖项27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53个,省级立项135个;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全省5个)。招生就业质量结构持续优化,本科生源志愿、跨省招生比例稳中有升;2022届本科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国内升学率同比增长7.7%。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顺利完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批博士生招生;75人赴英国开展双校园联合培养。五、综合管理与服务保障工作开创新的局面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完成学校“十四五”规划执行落实情况中期检查,推动目标任务落地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学校入选陕西省综合试点单位,1个案例入选陕西省典型案例;学校加入黄河流域大学联盟,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工程学院加入先进制造分领域;“智慧校园”内涵建设不断深化,上线财务系统、数字化采购服务平台,提升图书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拓展校友信息数据收集功能等,学校入选省级“智慧校园培育校”;学校附小新兴小学入选西安市“名校+”教育联合体版图、“新优质学校”“平安校园”。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实训楼项目实现主体封顶并如期交付,产教融合创新基地获批国家发改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立项并已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完成咸阳校区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加装电梯,14#学生公寓电力增容、洗浴热水系统改造,田径场人工草坪翻新,校园美化绿化,逸夫楼停车场扩建等民生项目,学校获陕西省“节水型高校”“绿色学校”。统筹推进校园安全稳定,筑牢疫情防控坚固屏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稳步推进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再获省级“平安校园”。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