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榆林市博物馆、榆林市图书馆、榆林市文化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榆林文化;繁荣文化事业,服务全市人民。开展榆林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的运行管理、日常维护、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 | |
住所 |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青山路1号 | |
法定代表人 | 贺世强 | |
开办资金 | 1643.66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预算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349万元 | 115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榆林市博物馆、榆林市图书馆、榆林市文化馆)·公益 | 从业人数 11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发力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市文旅局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一、主要工作(一)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了场馆运营能力。一是邀请了了国家图书馆副馆长等10余位专家、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听取榆林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和文化馆建设情况及展陈初步方案和功能优化布局的汇报;二是通过媒体发布榆林市“三馆”陈列布展市民意见征询公告,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征集到建设及陈列布展等方面建议13条;三是5.18博物馆日启动市博物馆文物征集、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向社会发布《榆林“三馆”陈列布展市民意见征询、文物征集、地方文献征集倡议书》,倡议发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文物线索,先后赴榆阳、神木、横山对拟征集文物进行了实地考察,完成了曹英琦先生捐赠三千余枚门票的整理工作;四是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制定《榆林市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办法(试行)》,开展藏品的遴选、鉴定及费用评估等工作。完成《榆林市博物馆征集藏品调查摸底登记表》《榆林市博物馆藏品初鉴意见信息表》等藏品征集相关资料的初稿。五是完成了博物馆布展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服务竞争性谈判工作,由国文创公司负责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博物馆开展高标准的文物库区设计工作;六是对8所“幼儿移动图书馆”试点进行了验收,前后三次组织召开并听取了关于榆林市图书馆运营管理方案、图书馆智慧系统、24小时城市书房等的建设方案报告,参加了《公共图书馆业务规范》《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业务规范》等10余次专题讲座学习。七是参加了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专题培训班,配合市级评估督查组,抽查指导了榆阳区、横山区、米脂、绥德、吴堡图书馆,指导县市区图书馆补充完善评估材料。(二)增强统筹兼顾,以服务大局为重点做好综合协调服务工作1.积极开展机关创建活动。发出“健康,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健康倡议书;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以“精彩省运共享健康”为主题的首届干部职工健步行活动;派出四名选手积极参加第一届市直文旅系统干部职工乒乓球比赛;组织全体干部职工100多人开展以“文化与运动同行”为主题的助力精彩省运圣火传递活动;开展“健康知识公益科普讲座”;动员全体干部职工为“乡村振兴陕西专场”网络众筹公益活动共捐款1120元;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开展包抓小区“创文”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各馆、院完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有关内容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以实际行动为榆林创文贡献力量。2.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明显。制定了《2022年度意识形态责任清单》,第一责任人专题研究部署意识形态相关工作,2022年公众号发布宣传文章300余篇,上报市局并发布公众号10篇,市政府网站及榆林日报发布公告各1篇,拍摄剪辑短视频26条,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及时处置网络上针对中心的不实消息,消除不良影响。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全年各场馆接待5万余人次。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是文化惠民持续开展,组织举办了2022年“瑞虎迎春闹元宵”榆林非遗过大年惠民演出活动,共计演出20多场。非遗小剧场和新春书场全年演出121场,其中线上52场。组织文艺工作者赴佳县泥河沟扶贫村进行了慰问演出。拍摄并制作了榆林民间艺术作品艺术普及数字资源项目51集,三个类别共计5小时,陕北民歌、陕北说书正式列入榆林学院公选课程表。2022年累计辅导社团和社会群众8万多人次。二是群文创作成果丰硕,组织专家对陕北说书《路遥著书》《五女河上》进行了反复打磨和排练提升。庞文梓同志历时十余年创作的反映陕北红色革命史的长篇小说《赶牲灵》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组织创排了广场舞、合唱参加了2022年陕西省群众文化节线上展演。组织参加了“大河颂•陕西省群众美书法摄影展览”有5件作品获奖,榆林市文化馆获组织奖。组织参加了“群星风采•第九届陕西省群文系统业务干部技能大赛”,有7件作品获奖。组织参加了第二届“秦巴风汉水韵”国画小品展活动,并获优秀组织奖。三是非遗工作不断加强,策划并完成了榆林省运村非遗展示馆的布展工作。省运会期间,先后组织14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展示,累计接待观众4000多人,会同市委督查室对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完成了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资料收集、整理归档、汇报展示、评估验收等工作,并顺利通过文旅部验收。完成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和2022年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考核工作。完成全国乡村振兴干部培训业务研讨班和全省乡村建设“四沿三建”沿黄片区现场推进会“榆林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展”布展工作。四是阅读推广活动影响广泛。围绕第十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开展了十项系列阅读文化节线上活动。在第二季“三秦最美领读人”评选活动中,其中马媛荣获最美领读人称号。推出了红色主题领学活动,通过微信公共号推送阅读285次,征订1410册杂志,80种报刊。五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汉画像石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余子俊纪念馆、剧院等场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特色文化活动。剧院配合市旅投圆满完成《米脂婆姨绥德汉》常态化演出活动。余子俊纪念馆以新技术为媒介开发了智能语音导览小程序,精心设计制作了两款文创手提袋,通过文创产品的研发为观众架起一座沟通文化的桥梁。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全年各场馆接待5万余人次。六是文物交流合作及保护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完成汉画馆、绥德博物馆、米脂博物馆赴日本参加“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的24件/套珍贵文物的点交、与陕西历史博物馆面向社会联合开展“民间藏品公益鉴定咨询服务活动”,鉴定文物近200件。撰写《陕北一号汉画像石》《彩绘带盖陶熏炉》《清代甪端铜熏炉》《米脂中生代鱼化石》《彩绘鹅首陶壶》等文章。民俗馆沙河公园展区追踪寻源,认真考证,选择出有地方特色的藏品进行重点征集,2022年共征集藏品件107件。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党建发挥引领作用有待加强;2.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些缺失;3.三馆推进较慢;4.由于疫情以及其他客观原因,有些场馆还不能开放。四、整改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将会从这几个方面来改进:一是将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观念,立足本职,刻苦学习,善于学习,永不懈怠,永不自满,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二是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业务知识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制度,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实现学习方式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手段创新;三是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尽责尽力,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规范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继续开展“举旗帜、兴文化、展形象”为品牌的“中心一品牌,支部+特色”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结对帮扶、慰问扶贫、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方法。3.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活动。精心组织2023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组织举办2023年新春书场活动,组织举办“迎新春过大年”—全市群文美术作品线上展,组织开展“玉兔闹元宵”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办好“非遗小剧场”常态化演出,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活动,组织举办全市群众合唱展演和广场舞展演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筹备参加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评选。4.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组织开展陕西省第七批升级非遗传承人的推荐申报工作,组织开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做好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组织开展优秀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展示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5.切实做好“四馆”开馆前各项工作。计划完成博物馆初步设计招标工作,完成初步设计图纸及概算书,完成“设计施工一体化招标(深化设计)方案”工作,完成中标公示、合同签订,确定图审、施工许可证、消防备案等工作。继续推进协调展览馆展陈设计优化新馆展陈内容,完成展陈项目立项工作,项目建议书及可研立项申请批复,早日进入工程施工阶段。完善图书馆智慧系统、阅览桌椅,音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有声图书馆、第三方运营等建设设计方案,做好开馆的充分准备,推进文化馆尽早交付使用,进一步满足和丰富东沙人民群众的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生活需求。6.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全面落实免费开放政策,充分发挥收藏、陈列、宣传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利用寒暑假、节假日、重要纪念日等节点,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积极配合市旅投做好《米脂婆姨绥德汉》常态化演出工作。组织开展对讲解员、保安员、场务人员等服务人员集中培训,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