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大数据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建设“智慧社会、数字榆林”,开展数据开放和共享工作。保障大数据中心的日常运行,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推进市级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促进网络社会工作和网络文化、网络文明建设。 | |
住所 | 榆林市开发区明珠大道新闻大厦西楼5楼 | |
法定代表人 | 云波 | |
开办资金 | 1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榆林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榆林市智慧社会建设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234万元 | 302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大数据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在市委网信办市智慧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主要工作(一)强化数字政府顶层设计和项目管理1.突出规划引领。编制完成了《榆林市数字政府和智慧社会建设“十四五”规划》和《榆林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2.注重统筹管理。修改完善《榆林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信息化项目前期方案审核、过程管理、项目验收和评估等全生命周期管理。3.加强技术把关。开展信息化项目评审工作,组织专家对市级部门拟建系统(平台)建设方案进行审核。2022年完成了应急指挥平台、智慧交管等34个项目的设计方案评审。(二)筑牢数字政府基础底座1.整合扩容全市政务一张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省电子政务外网的两网融合。2.集约建设全市政务一朵云。榆林市政务云依托新闻大厦和航宇路移动公司机房,支撑服务38家部门单位的139个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3.基本建成时空信息“一张图”。可以为各部门提供核心城区单体化精细三维模型,城市周边区域实景三维模型,外扩区域地形三维模型基础地理信息服务。4.狠抓政务云安全保障。开展安全自查、应急演练、攻防演习等一系列措施对政务云安全进行全方位立体化防护加固和整改提升,圆满完成了政务云安全保障任务。(三)强化数据资源管理1.强化政策保障。先后出台《榆林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部门数据共享责任清单》等政策文件。2.构建技术平台。建设了市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在首届数字陕西建设高峰论坛上,平台被评为“数字陕西建设优秀成果和最佳实践案例”。3.做好数据应用。先后为民政低保、保障性住房、公积金、不动产确权登记、疫情防控等提供数据比对核验服务,累计数据交换量达9000余万条次。(四)打造智慧应用统筹数字政府项目建设,为相关部门各类应用做好技术咨询、方案评审、测试部署和运行保障等服务支撑工作。1.智慧政务不断优化。榆林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市县统一部署,可提供市县乡三级政务大厅相关业务办理。同时配套建设“12345便民服务热线”、“电子监察平台”。2.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增效。完成了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政务服务网、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等相关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网上申报、并联审批。3.推进“智慧+公积金”建设。不断升级业务系统功能,扩展业务办理渠道,实现离退休提取、灵活就业人员缴存、公积金代扣协议签订解除、现金提前还款等业务。4.提升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实施了榆林市消防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实现消防救援实时统一指挥调度,全面提升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和队伍管理水平。5.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新建高清监控、人脸识别、高点鹰眼等智能前端感知设备,整合接入各类视频资源,全市重要场所、要害部位视频监控实现了全覆盖。6.建成“数字城管”平台,实现了城市事件的可视化展示、事件检索与管理等,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7.启动智慧交管建设。以“保安全、促畅通”为目标,推进“交通治理现代化、交管服务便利化、交警队伍高效化”。8.启动智慧医保。建成后将覆盖全市380万参保人、3000余家参保单位、30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取得的主要效益一年来,我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按照市局工作安排,着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开展了大量创新性实践探索,亮点纷呈、成效显著。一是进一步规范信息化项目前期方案审核、过程管理、项目验收和评估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技术把关,2022年完成了应急指挥平台、智慧交管等34个项目的设计方案评审。二是整合扩容全市政务一张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省电子政务外网的两网融合。三是集约建设全市政务一朵云。榆林市政务云依托新闻大厦和航宇路移动公司机房,支撑服务38家部门单位的139个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四是基本建成时空信息“一张图”。可以为各部门提供核心城区单体化精细三维模型,城市周边区域实景三维模型,外扩区域地形三维模型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五是狠抓政务云安全保障。六是强化数据资源管理。先后出台《榆林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部门数据共享责任清单》等政策文件。建设了市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在首届数字陕西建设高峰论坛上,平台被评为“数字陕西建设优秀成果和最佳实践案例”。七是统筹数字政府项目建设,为相关部门各类应用做好技术咨询、方案评审、测试部署和运行保障等服务支撑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一)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和网络安全防护不足随着政务网络升级、政务系统上云和业务应用需求不断增加,政务网、政务云满负荷运行,目前急需持续优化扩容;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但我们的政务云网络安全总体防护水平不高。(二)数据资源治理和共享应用不够数据资源共享需求不明确、机制不完善,各部门行业专网与政务外网间物理隔离,成为相互数据共享交换的屏障,全市线上服务载体和渠道尚停留在“物理聚合”阶段。(三)信息化项目推进不快主要体现在信息化项目储备不够、建设单位需求梳理不清、方案编制缓慢、质量不高;专业方案评审技术力量不足、各节点时限没有明确、评审流程有待优化;统筹调度项目进展不够、部门间沟通对接不足;信息化资金申请、拨付等环节缺乏明确的流程规范。(四)信息化人才力量不强信息化建设涉及的面比较广,既有宏观层面的方针、策略,又有具体工作的方法、标准,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尤其缺少网络安全和数据治理领域的高级人才以及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整改措施(一)强化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和网络安全防护一是优化电子政务外网。启动电子政务外网升级项目,努力提升政务网承载服务能力。二是升级扩容政务云。实施政务云平台扩容升级项目,扩展政务云资源,有效弥补当前政务云资源匮乏。三是建设智慧运维平台,基于数字孪生实现对数据中心基础环境、网络安全、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全方位可视化运维管理。四是打造网络安全监管平台,全面提升网络、云平台、系统、终端、数据等安全防御能力。五做好政务云安全保障。坚持“124576”工作方针,全面开展榆林政务云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年行动。(二)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一是启动建设大数据平台。充分整合我市现有政务数据资源和平台系统,推进全市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打造榆林市大数据平台。二是升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升级平台功能模块,完善数据资源共享审批流程,推动各部门政务数据按标准规范接入共享交换平台。(三)强化信息化项目管理一是加强部门沟通协调。与市财政局共同做好数字政府专项资金的统筹管理。二是加快项目评审。优化和规范评审流程,制定项目评审流程图和项目方案编制指南,进一步提升评审效率。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调度各单位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展,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和部署上线工作。(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外,尝试通过购买专业人才服务、企业选派挂职等多种渠道,引进数据治理以及网络安全和网络链路方面的人才。对内,从现有技术队伍挑选合适苗子进行专门培养。比如全程深入参与本单位项目方案编制和组织实施,选派到企业项目现场跟班锻炼、到高水平培训机构脱产学习培训。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一)加强数字政府体系建设1.注重规划统领。做好《榆林市数字政府和智慧社会建设“十四五”规划》《榆林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的编制出台和宣贯工作。2.强化项目管理。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加快项目评审,加强统筹协调,保证项目推进有力有效。3.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调度各单位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展,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和部署上线工作。(二)推进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1.优化电子政务外网。启动电子政务外网升级项目,以“一网双平面”网络架构和IPV6改造、核心设备备份和网络环路完善为重点,努力提升政务网承载服务能力。2.升级扩容政务云。实施政务云平台扩容升级项目,扩展政务云资源。建设智慧运维平台,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对数据中心基础环境、网络安全、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全方位可视化运维管理。3.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启动建设大数据平台,升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培育和引进数据人才。4.做好政务云安全保障。开展季度安全大检查、应急演练等活动。5.统筹业务中台发展。以物联网基础平台建设和雪亮工程总平台运营为重点,打造数字政府业务能力中台。(三)统筹重点领域平台建设1.建设榆林市应急指挥平台。打造一个集应急指挥调度和安全生产监管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2.建设智慧社区平台。依托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等多部门数据,打造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3.建设榆林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依托新型信息技术,打造一个集城市管理和群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4.升级榆林市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5.建设生态环保监管平台。依托物联网、传感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一个对空气、地表水、污染源等进行全覆盖监测的一体化管理系统。6.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运用“企业上云”、“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工具和手段,打造一个信息通信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互联网平台。7.建设榆林市道路交通安全联合监管平台。打造一个横跨应急、交通、公安、交警多个监管部门,纵跨市、县、乡三级的道路交通安全联合监管平台。8.推进智慧安环体系。打造涵盖安全生产监管、环境监测监管、应急救援指挥三大版块的智慧安环管理平台。9.推进数字政府移动端统一服务平台建设。整合优化更多服务资源,实现各类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掌上办”、“一码通办”。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