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榆林市信息中心、榆林市联合征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参与全市营商环境建设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开展全市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开展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系协调市内开展联合征信和信用信息应用工作。 | |
住所 | 榆林市高新区朝阳路新闻大厦西塔4层 | |
法定代表人 | 刘乐欢 | |
开办资金 | 50.2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62.34万元 | 1380.3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2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我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2022年工作总结(一)优化营商环境方面1.健全体制机制。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建立了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已形成由市发改委(市营商办)牵头抓总、各牵头单位专项推进的“1+N”工作格局,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探索运用“巡察+审计+督查”的方式强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去年以来开展“放管服”和营商环境专项巡察1次、营商环境专项审计1次,牵头部门组织开展专项督查5次。2.强化监测点评。上线运行全国第一个地级市营商环境监测平台,将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纳入平台统一调度管理,配套出台了营商环境工作综合考核办法,扎实季通报、年考核工作,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效应非常明显。年初,为了进一步增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的保障能力,聚焦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我们又专门出台了季度监测点评办法,充分应用大数据分析和颗粒化数据归集功能,推行营商环境指数智能化动态监测,突出改革的重点领域、关键举措,按季度开展监测点评,要求点评结果适时在市政府常务会议或重点项目暨营商环境季度推进会上进行通报,并实行末位表态制度。3.狠抓投诉处理。率先出台了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理办法,形成“12345”、百姓问政、营商环境平台“三位一体”的全市营商环境投诉举报联处机制,畅通了投诉渠道,强化了部门协同,规范了处办流程,提高了处办效率。组建了县市区、产业园区全覆盖,总人数达到260名的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队伍,强化了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问题征集。今年以来,已收集企业调查问卷1万余份,直接办结投诉举报案件近80起,开展暗访回访5起,协调有关方面通报损害营商环境典型案例8起。4.注重创新提升。强化典型案例复制借鉴工作,2021年度全省两批13项改革举措全面落地,2022年度改革举措已有60余项在榆落地。创新个人土地出让价款补缴纳入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和在线办理范围,将登记窗口延伸至银行、开发企业,拓展“不见面审批”服务。上线“智慧+公积金”业务系统,12项业务掌上可办,“通缴通取通还”业务实现全覆盖。县市区营商环境改革不断推陈出新,榆阳区“受、审、勘”分离推进不见面审批;神木市打造“办事不求人”营商环境;绥德、吴堡、米脂推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跨阶段同步办理,大幅压缩了项目用地、规划“双证”的办理时限;清涧推行施工许可当日办结、中介事项通过“网上中介超市”全程网办。(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1.加强信用法治建设。印发了《榆林市“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榆林市2022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榆林市2022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指标》《榆林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工作季度监测点评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同时,组织召开了两场信用警示约谈和普法宣传培训会,重点对《陕西省社会信用条例》进行解读宣传。2.提升信用平台支撑能力。持续保障“信用榆林”网站和APP稳定运行,建成榆林市合同履约监管系统和市级经济税源大数据应用平台,完成了“智慧信用”项目前期工作。3.强化网络安全运维工作。持续开展发改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运维工作,印发了《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了委内首次网络安全应急演练。4.“双公示”提升专项行动全面铺开。组织召开2022年全市社会信用重点工作推进会,建立了全市“双公示”报送实时监测和督导机制,创立数据治理“网格制”模式,组建专门队伍分片包干,持续对市县两级500多个报送端进行开展一对一辅导,实施三套台账监测督导(周监测、月通报、季点评)。5.加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治理工作。组织市委编办、民政局、司法局和市场监管局召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纠偏工作推进会,就数据纠偏、重复赋码和全量转化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时协调省代码中心协助开展历史数据清理工作。6.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印发了《榆林市行业信用建设年实施方案》,分别与住建局、能源局、教育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11个部门就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创建全国信用示范区任务分解等工作开展专题研讨。完成了一季度监测考核工作。7.加强“信易贷”融资服务工作。协助市金融局完成了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的约6370户企业的实名认证工作。完成了公共信用平台与“信易贷”平台水电气等数据共享接口开发工作。8.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信用户”“信用村镇”建设,对涉农企业和农户开展建档立卡和归集报送工作。已入库农户信用信息8895户。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社会效益1.通过“榆林营商环境平台”,丰富和畅通了营商环境投诉渠道,累计办理营商环境投诉举报40多件,下达黄牌警告1次,整改通知1次;政务服务“五减”目标成效明显,实现减材料30%、减时限52%、减环节62.5%、减人员70%、减跑动次数64%。“互联网+政务服务”稳步推进,市县两级可网办事项比例超过90%。100项“全省通办”事项全面落地,黄河流域五省十市74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2.不断完善以项目落地为核心的全流程服务机制,推行“标准地”改革、亩均效益评价,开展项目前期审批攻坚行动,建立市县两级联审联批机制,探索开展土地要素保障、项目审批等关键领域代办服务,推行“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等创新改革,全省首家实现不动产登记“零收费”。(二)经济效益1.我市按照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和《榆林市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专项行动方案》,持续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全市24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92亿元、投资完成率107%,涉及的审批事项3530项,已取得各项批复3137项、办结率89%。更大力度降低企业负担,全市累计减免税费342.96亿元,减免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11.39%。更快效能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减人员、减跑动次数“五减”平均超过50%,“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超90%。2.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25款“信易+”应用场景让超45万群众获得守信激励,“信易贷”平台为企业融资85.6亿元,与杭州等9个城市成立信用分守信激励互认联盟。推行“信用承诺书”代替投标保证金,累计2239个招标项目标段、16338家投标人享受该政策,涉及招标金额86.78亿元,有效释放社会流动资金15.18亿元。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相关机制还未理顺,营商环境突破年工作量大,人员配备不充足。2.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各部门参与度不高,特别是分级分类监管还有待加强。四、整改措施1.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联席会议制度运行效率;充实人员队伍,提升工作能力;2.紧盯信用城市示范创建指标,发挥行业部门的信用体系建设主力军作用,创新信用榆林新模式。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营商环境工作下一步,我将以“重塑榆林形象、多做榆林贡献”思想为指导,以回归全省第一方阵为目标,以创建全省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突出抓好七个方面工作:一是对照省上反馈的2021年度全省营商环境指标评价报告,全面梳理归纳相关问题,对标全省最优水平,开展专项整改提升行动。二是打响“榆快办”品牌,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升“一网通办”效能,全市公共数据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全面共享,政务服务可网办率超过90%、掌上可办事项不少于350项。三是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清单全落地,真正实现从“只进一门”到“只到一窗”的深刻转变。四是深化项目审批全周期改革,全面推开容缺受理、承诺办理、并联审批等新模式,推进“标准地”改革,项目落地难、审批慢的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五是继续推进亮点工作培育,县市区和牵头市级部门全年要至少形成1项营商环境典型做法。六是强化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置力度,对破坏营商环境行为“零容忍”。七是扎实开展营商环境季度监测点评,倒逼各级各部门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二)信用工作1.加快“智慧信用”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智慧信用”项目招投标和资金拨付等前期工作。组织完成“市经济税源大数据平台”项目财政评审和招投标工作。加快推进市县两级政务服务系统接入公共信用平台,实现行政许可信息归集和信用承诺、联合奖惩一网通办。2.强化“双公示”标准化治理。按季度开展“双公示”专项评估核查工作,持续实施三套台账监测调度和一对一辅导工作机制。做好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奖励、行政监督检查等5类行政管理信息归集上报工作。3.依法开展失信专项治理工作。开展违法违规“征信修复”乱象治理工作。按照省政务诚信评价指标体系,集中排查政府机构失信名单,定期开展本级政务诚信建成评价,做好年底的全省政务诚信评价工作。4.夯实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5.加强信用核查拓展应用场景。持续开展信用信息核查工作,加强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等行政管理事项中应用信用记录或信用报告;升级“信用榆林”APP应用功能,拓展“信用+”场景向县区、社区等方面延伸,让广大市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6.推进“信易贷”融资服务。协同金融部门优化升级“信易贷”平台,探索建立信用信息政银互信模型,提升线上获得信用贷款便利度。同时加大公共信用信息与“信易贷”平台的共享效率。7.积极创建信用示范城市。8.做好网络安全运维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