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发展。农作物及蔬菜栽培技术推广和良种选育、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土壤农化等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 |
住所 | 榆林市上郡南路14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杨辉 | |
开办资金 | 17424.3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5233.05万元 | 15027.4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公益 | 从业人数 9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我院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党建工作引领农业科研工作,大力开展农作物品种选育、繁殖,种植技术研发,进一步发挥示范推广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引领和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向好向前发展。现将全年工作总结报告如下:一、主要工作1、引进马铃薯、玉米、杂粮、蔬菜等作物新品种207个,较任务指标141个超额46%,筛选出高产、抗逆、优质且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51个;2、开展绿豆品种联合鉴定37个、小豆品种联合鉴定30个、大豆品种联合鉴定23个、芸豆品种联合鉴定16个、豇豆品种联合鉴定14个,育成的谷子品种K281-2H参加了全国跨生态区及西北春谷早熟区联合鉴定试验;完成玉米自交系生物学特征特性鉴定129个,美国玉米自交系深度解析试验101个,新组合的西北区联合初级组合测试试验320个以上任务完成对标率100%。20个品种参加了国家西北区联合体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较任务指标15个超额33%;3、完成了马铃薯、玉米、谷子等作物的杂交育种工作任务。其中马铃薯种植实生薯1.7万个株系,较任务指标0.7万个超额140%;4、种质资源繁育工作指标超额完成。生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40万株,微型薯40万粒;除完成指标外,与北大荒薯业集团合作另生产试管苗330万株,微型薯450万粒,容器薯500万粒;繁殖小杂粮资源1000余份,其中绿豆品种4个,大豆品种2个;5、在全市9个县市区建立马铃薯、甘薯、谷子、绿豆、玉米、瓜菜等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25个,较任务指标5个超额400%;累计示范面积2.88万亩,较任务指标1.85万亩超额55%。其中建立马铃薯及甘薯抗旱品种、宽垄双带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示范基地2590亩,优质高产抗逆小杂粮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700亩,山药栽培技术及种薯繁育技术生产示范基地1500亩。6、疫情防控、文明创建工作、平安榆林建设、安全生产按要求开展7、党建工作(1)加强学习教育。(2)举办专题研讨。(3)落实党建责任制。(4)常态化推进党史学习教育。(5)加强意识形态工作。(6)积极组织换届和发展党员工作。(7)开展好“一支部一品牌”党建品牌创建活动。(8)严格组织生活,规范党员管理。(9)开展“五个过硬”模范单位创建活动。(10)树标杆,引领党员队伍持续向好。(11)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12)做好党员服务工作。(13)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和考核制度。(14)加强单位文化建设。8、2021年完成了张胜利市长布置的“现代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课题,调研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形成的结论被写入2022年市委一号文件,市政府以此为依据,出台了《榆林市旱作节水五年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2022年我院通过政府采购,进一步开展了《榆林农业耕地与水资源耦合研究》课题,以期为榆林“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区域布局优化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处于结题收尾阶段。9、承担了全省农业农村局长座谈会“种业创新示范基地”现场观摩布展,基地观摩成功展示了我市种业创新风貌和研发水平,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认可和兄弟市农业局长的赞赏。10.先后接待了孙矿玲厅长、谢杉部长、赵勇副市长、沈效功副市长、许君局长、孟春伟局长等省市和部门领导的专项调研,就榆林农业科研发展成就与现状、人才引进与使用等相关情况做了详细的汇报,为省市领导进一步深入了解榆林农业科研、宣介榆林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11、《榆林农业志》编撰工作。我院承担的工作包括薯类、小杂粮产业发展和农业科学研究方面的资料收集和整理。院内成立专班,由两位副院长牵头负责,组织专人,先后查阅档案资料2000余份,收集了约6万字原始材料,经整理形成3万字文稿。12、持续用力推进乡村振兴。选派6名品质优秀、能力突出、敬业爱岗的年轻党员干部组成两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分别入驻佳县朱官寨乡刘崖窑村和木头峪镇木头峪村,开展驻村帮扶。院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定期进村入户开展走访。全年累计提供脱毒马铃薯、玉米、谷子良种1.2万斤,组织专场技术培训4次。二、取得的主要效益1、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全年实施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6项,市级10项,自选项目5项。新申报202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建设项目1项,目前通过省发改委和农业农村厅审批,纳入农业部储备项目;获批2023年省农业农村厅现代种业发展项目1项、省科技厅项目2项、省联盟推广项目1项,市科技项目1项;2、科研成果取得新成效。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完成“榆林农业耕地与水资源耦合”课题研究1项,出版《陕北薯类作物栽培》专著1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1篇,参加省创新与推广联盟第六届学术交流的2篇论文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3、品种选育取得新进展。自主选育的榆玉16通过了省级品种审定,选育的榆谷8号、榆谷9号、陕谷1号、榆谷11谷子品种,榆薯3号、榆薯4号马铃薯品种和榆农10号西瓜品种申请了品种登记,其中榆薯3号、榆农10号西瓜和榆谷11品种登记已公示;4、专利标准取得新贡献。申报发明专利2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报并立项陕西省地方标准4项、已颁布2项,申报并立项榆林市地方标准6项;5、人才队伍不断厚积。推荐15名科技人员为市级科技团队特派员,市科技局依托农科院成立了马铃薯、蔬菜、小杂粮、中药材4个产业团队,团长均由我院相关领域专家担任。5名科技人员入选陕西省果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3名科技人员入选陕西农业节水专家;6、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方玉川同志获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和榆林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马翎等3名同志被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评为先进个人,马翎同志被市联防联控办评为优秀;张春燕同志被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井苗等4名同志被评为榆林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职称岗位紧张、晋升不畅;2、农业科研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科研项目持续开展;3、人才使用评价体系不完善,影响了技术干部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四、整改措施1、我们将按照“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农业科研战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我们农科人将以二十大报告为指引,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农业高质高效,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坚持实事求是,着眼解决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瓶颈问题,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做出符合榆林农业实际和需求的正确回答,形成与时俱进的农业科研成果,更好指导榆林农业高质量发展;3、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才培养和科技人才梯队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引导全院科研工作者,增强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凝心聚力,为榆林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可持续内生动力;4、我们将立足岗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科研质量,注重成果转化提升科研效能,大力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优质高效的技术,推进榆林现代特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5、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依托目前已形成的“433221”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在跟进前沿、把握动态、提升科研能力的同时,突出成果导向,强化平台支撑和交流合作。重点围绕“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这一宗旨,实施好种业技术攻关,为全市农作物品种的升级换代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1、紧扣品种“引、育、繁”三大环节,助力榆林现代种业振兴2、紧盯农业生产瓶颈问题,强化关键技术攻关3、聚焦农业提质增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4、着力科研平台建设,“内引外联”助推科研综合实力提升5、紧守廉政风险底线,加强单位内控机制建设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