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咸阳市渭城区文化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组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普及科学知识,辅导乡镇文化站和辖区基层业余文化组织开展文艺创作和业余文化活动;搜集、整理、研究当地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 |
住所 | 咸阳市金旭路79号 | |
法定代表人 | 刘国荣 | |
开办资金 | 99.1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咸阳市渭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99.16万元 | 88.03万元 | |
网上名称 | 咸阳市渭城区文化馆.公益 | 从业人数 1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涉及开办资金的变更,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我馆在区委区政府和主管局的领导下,在市群艺馆的指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开展的工作(一)、突显传统节日文化魅力,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利用传统节假日,持续开展受群众欢迎的主题文化活动。今年春节期间,组织动员我市成中艾、邓宇春、唐永平、杨志敏、尹军、梁镛等20多名知名书画家,在疫情期间居家为抗疫志愿者及辖区群众撰写春联及“福”字5000余幅。随后组织成立了义写春联服务小分队,深入社区广场,开展了“渭城区2022年‘文化惠民生书香新渭城’春联义写活动”,为辖区居民义写和赠送春联及“福”字3000余幅。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配合全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渭城区2022年元宵节文化惠民系列活动”的统一安排,在钟楼广场西侧组织举办元宵灯谜有奖竞猜和非遗展示活动。800多条灯谜和10个非遗展示项目精彩纷呈,现场免费为参与活动群众发放灯谜奖品及非遗礼品1000多个,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赞誉和好评。端午节期间,深入昌源社区举办“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文化活动,为辖区群众准备了一个个精彩的文艺节目和节日礼品,陪辖区老干部、老党员渡过了一个幸福而快乐的端午节;随后又组织辖区书法爱好者,举办了“2022年我们的节日端午·笔会暨基层文化培训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感知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7月份,在我馆组织举办了文化馆2022年“百姓课堂”剪纸公益培训班,活动持续2个多月,共60多个课时,参与学习的群众三十余人。培训课从剪纸艺术的起源、用途、材料等基本理论知识到临摹领会剪纸语言到创作的构思、绘图、最终完成,系统全面的讲解,让学员对剪纸艺术有了深入的了解。(二)、突出中心重点工作,创新谋划精品文化活动。结合政府重点工作需要,积极举办立意深远、层次水平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6月份我馆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为营造喜庆祥和的文化氛围,精心组织承办了“花开渭城清风徐来”喜迎二十大渭城廉洁文化主题书画作品展,共征集到各类书画作品150余副,展出120余副。活动持续20余天先后接等单位团体20余个,接待参观干部群众千余人,赢得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围绕今年喜迎“二十大”宣传主题和全市“高质量发展”主题,组织举办“喜迎二十大,铸就新辉煌”主题征文活动,目前征集文章100余篇,已发布系列征文60余期。联合图书馆举办“书香粽情传承文化”作家签名赠书活动。联合辖区清渭楼美术馆共同举办专业性强,带动性大、关注度高的公益文化大讲堂,特邀渭城书协主席梁镛开展《中国书法的审美元素及传统哲学的体悟》专题讲座。随后邀请到西安国画院院长王犇举办“‘云横秦岭放笔向前’秦岭创作谈——艺术公益讲座”,积极打造高起点示范和引领性强的文化课堂。(三)、努务提升开放功能,持续完善公益服务职能。为进一步增强场馆阵地服务职能建设,今年我馆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20万元,启动实施馆内8楼多功能厅提升改造和7楼非遗展室改造建设,优化非遗展厅设施设备,拓展多功能厅文艺演出功能;新建成馆内智慧教室、智慧图书管理系统,添置专业教学讲座设备和图书借阅设备。在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上,我馆新购置残疾人专用轮椅、医疗急救箱等便民设施,修缮了残疾人专用通道,划设残疾人专用车位。进一步丰富馆内培训服务项目,灵活群众服务形式,截止目前实现经常化免费服务项目包含有:民族舞、拉丁舞、瑜伽、时装走秀、秦腔戏曲等项目,使服务内容更加趋于完善。(四)、精心谋划非遗保护思路,提升非遗传承保护水平。在新年期间,利用“渭城发展”抖音平台,开展“逛渭城美景吃渭城美食”文化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视频直播活动,连续开展非遗宣传推介直播3期,直播流量达3000余人,在丰富新年节日文化氛围的同时,有力的强化了渭城优秀非遗项目的宣传推介;在全国非遗宣传日当天,我馆结合全区非遗项目发展实际,围绕五陵原黑陶、乞丐酱驴、木轮大车、秦剑制作技艺等项目,举办“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风采”渭城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暨非遗文创产品研讨会,特邀省群艺馆非遗中心副主任李鸿军,咸阳师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岳瑾开展专题讲座,深挖我区非遗项目所蕴含文化内涵,在推动渭城非遗项目加快优秀文创产品转化上,起到了很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为我区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渭城文创产品奠定了基础。为持续加强辖区优秀文化资源保护,挖掘渭城地域文化内涵,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8月份,组织召开渭城区第六批非遗项目评审会,组织省市区三级专家,对辖区本年度新申报非遗项目进行实地走访,对项目内容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师承脉络及申报文本等几个方面进行逐一讨论分析,成功完成我区第六批非遗项目评审工作,为我区下一步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南和基本遵循。9月份,联合区文保中心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组织民间手工艺项目剪纸、桃木雕刻、皮艺、骨雕、鎏金银等非遗项目走进渭阳办滨河社区。我馆围绕区上关于清渭楼文创产业园包装建设思路,筹备建设展示渭城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渭城区非遗陈列展馆,宣传推介渭城非遗文化魅力和历史文化内涵。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初设方案,正在争取中省项目资金,筹备建设准备工作。(五)、持续落实意识形态管理制度,引导群文领域意识形态健康发展。持续抓好馆办刊物《渭城文化》质量,确保杂志每年编辑4期高质量完成。筹划电子杂志的推广建设,抓好单位抖音、微信公众号管理运营。在疫情防控常态形势下,积极开展了“抗疫情迎新年”线上书画展、喜迎二十大渭城区廉洁文化主题书画作品展书画系列、篆刻系列、秦腔系列、歌曲系列等作品展播8期;开展“福虎迎新春乐享幸福年”咸阳市2022年春节文化云展演展示宣传14期;围绕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节假日开展各类艺术作品展6期。(六)、切实推进文化馆分馆制建设,努力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我馆与辖区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达成合作意向,为清渭楼负一层加挂“渭城区文化馆清渭楼分馆”实现文化馆文化资源与基层单位共建共享,整合有效资源实现发展共赢,进一步推进文化馆资源下沉服务基层社区。(七)、强化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建设,促进文化工作效能大提升。为了进一步推进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今年4月份开始在馆内实行考勤双签制,推行奖励性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并推行《渭城区文化馆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渭城区文化馆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试行)》制度。围绕今年‘“艺”路共享’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各类党建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了区文化馆团队建设训练及党员主题活动。通过开展一起唱红歌,向党旗宣誓等主题活动,激发同心向党的凝聚力,以“风雨人生路”“冰海沉船”等游戏活动,凝聚团队协作精神和拼搏精神,为推进群文服务提供动力保障。开展了单位文档资料梳理整理工作,对单位历年来的文书档案、人事档案、非遗及工程项目资料进行了逐一整理建档,完成文书档案98卷、人事档案27卷,进一步促进了单位的规范化管理。二、取得的社会效益文化馆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本单位通过举办健康的,积极的,有导向性作用的群众活动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意识品味,从而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文化馆通过举办群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拥有了良好的信誉,并在文化娱乐方面吸引群众参与,在艺术培训方面拥有更多的学员。文化馆坚持免费对外开放、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的素质,对社会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三、存在问题本单位中,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的仅占15.79%,84.21%的平均年龄在36岁以上,年龄结构老龄化程度明显过高。事业单位员工年龄偏大,是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一个缩影,同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紧缺,也是影响了人才引进和健康的人才梯队搭建的重要原因。事业单位中年长员工占比高,势必会造成“官多兵少”的情况,从而导致组织活力、工作执行力的下降。四、改进措施当前,本单位中相当一部分“老员工”距退休还有相当长的时间,正是年富力强,资历和工作经验积累丰富的时段。单位如能创新管理方式,引导年长员工转变工作理念,加强学习、提高工作热情和履职能力,将可以扭转员工结构老化的劣势,唤醒本单位的活力。对于本单位人员老龄化,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招收新人,进行人员换血更新。五、2023年工作计划及努力方向2023年我馆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贯彻区委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相关会议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全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2023年工作计划如下:(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品牌文化效应。开展立意高、受众广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活动品牌,提升档次、提高水平。(二)凝炼节庆文化内涵,突出节庆文化特色。利用“五一”“七一”“十一”等节庆日,力争举办主题鲜明的书画、摄影、剪纸等展示展览活动,使节庆文化更具特色、更有亮点。(三)打磨辅导培训形式,扩大艺术普及规模。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辅导培训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举办各类培训班,聘请专家教授举办专题培训。(四)精谋非遗保护思路,注重创新非遗传承。重视民间文化,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进一步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五)细抓免费开放环节,发挥公益服务职能。用心做好开放服务,让文化馆切实成为群众丰富文化生活的场所。强化数字文化建设,切实打造数字阅读服务平台,提高阅读服务效益。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