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旬邑县> 旬邑县中学

旬邑县中学

发布时间: 2023-03-20 15:06
单位名称 旬邑县中学
宗旨和业务范围 立足山区,着眼未来,服务当地,面向大众。实施高中/初中基础教育,高中学历教育、初中学历教育,举办培训班、开展勤工俭学。
住所 旬邑县城迎宾大道
法定代表人 秦秀丽
开办资金 1825.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旬邑县教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3840.4万元 43840.4万元
网上名称 旬邑县中学.公益 从业人数  30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度,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教育局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及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以高质量党建领航学校发展一是坚持学习强根固本。学习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党史、讲党史,用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力量。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省市县各级党代会精神,用人民心声武装思想。二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教育扶贫、疫情防控、安全稳定等“党建+十位一体”工作模式相互融合、纵深实施,支部书记讲党课、党员示范课、三红工程等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各类主题教育、作风整顿、教育帮扶活动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有机结合。二、高标准推动智慧校园建设一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校园网由400兆升级至1000兆,安装52台千兆路由器和25台千兆交换机,无线网络覆盖办公教学区域,为教职工更换高配置的联想品牌办公电脑,更新网上阅卷系统。二是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教师全员参与信息技术2.0省级网络研修,圆满完成了各项研修任务,创下100%的过关率。三是深化实施“双师教学”。举办双师课堂180节,融合落实“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三个课堂”,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5月份,智慧教育环境下“双师教学”研讨会在校召开,省市县多名领导专家观摩。三、全面实施新课程新高考综合改革一是新课程、新高考教师培训多点开花。联系省内外专家分科目进行远程培训10余次,组织10个科目教师线上集体培训4次,组织全体新高一教师分三个批次赴咸阳参加线下新教材培训。二是基础设施改造到位。打造了理、化、生三科虚拟实验室,装配了历史、地理教室,对游泳馆、篮球场进行改造,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场地基础。三是体、音、美三科选课走班教学成功试水。课程门类丰富多元,选课指导、课堂管理评价体系健全,教学行进有序,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踏出一条可资借鉴的成熟路径。四是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常态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导师队伍进一步扩大,主题班会、学科课程、社会实践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常态,“生涯规划大讲堂”活动针对性强,让高中生提前了解了高校专业设置、就业、产业行业发展情况。加强与高校联动,加强家校合作,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解决“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如何去?”的问题。五是学生社团结构优化。对原来的20多个学生社团重新整合,形成18个学生社团,涵盖文化、科技、艺术、体育四大类,每周三下午两节社团活动丰富多元,学生参与率高。四、多措并举持续加强教学管理一是系统落实“五项管理”。对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及课后服务综合施策、系统落实。作业坚持控量提质,设计出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等不同类型的作业,根据学生差异分层、弹性、精准布置。二是持续推进课堂革命。继续加强常态课听评与研究,让课堂教学能够紧密对接高考改革和人才培养要求,成为学习、体悟、思维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线上教学,努力打造思政金课,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三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学科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三大工程”,强化学科组建设,举办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学科节”活动。严格落实学校名师发展规划要求,让领导和名师带头上公开课、示范课,发挥示范指导、引领带动作用。年内有22名省市级名师、学带、能手做了专题报告、示范课展示,11名青年教师参加了青蓝工程汇报课、赛教课活动,2名教师被市教育局评为教学能手。四是彰显学科组基础单元作用。坚持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大教研活动。五、以“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五育”课程更加精彩纷呈。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使全体教师以课堂为基本途径立德树人。系列主题教育与“三礼(入学礼、成人礼、毕业礼)三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等节庆活动课程相互交融的模式更加成熟,节日、艺术、“五育”、社会实践跨界融合。二是科技教育成果丰硕。以第七届校园科技节为依托,连续3个月,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运动会、科技讲座和科技展示等活动形式,开展“致敬科学·致敬科学家”主题教育活动,收集科技小制作217件,掀起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高潮。三是法制教育针对性强。针对目前电信诈骗侵害师生利益的突出问题,3次邀请专业人员专题讲座,组织15名师生在县人民检察院参加“模拟检察官联席会议”,对提高师生法律意识大有裨益。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规范。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防控体系,打造心理咨询室,开通周六心理咨询热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班级心理委员,保证所有学生能得到心理援助。六、紧盯重点区域维护校园稳定做好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全面精准落实好学生各类资助政策,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捐助,扩大助学资金总量。拓宽帮扶路径,从扶志扶智入手,对特殊学生从物质与精神、学习与生活等层面进行引导关爱。持续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通过适时安全警示、专题安全培训、印发安全提示等诸多方式持之以恒加强安全教育。严格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制度,重点突出了门禁管理、校外住宿、食堂管理、交通安全、寝室管理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加大常态化疫情防控力度,做到预防教育、信息报送、门禁管理、场地消杀、餐饮健康等关键环节专人负责,多方联动。七、取得的主要效益一是高考成绩稳步攀升。今年高考整体成绩居北五县前列,600分以上4人,较上学年增加1人;一批本科上线281人,上线率31.82%,与上学年基本持平;二批本科上线778人,上线率88.11%,较上学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二是师生素质明显提升。校党总支被县教育局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五晶晶、邢鹏飞、郭建锋等3名同志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张辉同志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燕茂龙同志被市县两级评为师德先进个人。李小鹏、肖静静等2名教师被市教育局评为教学能手。原高一1班学生郭雨莺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张芯钰荣获陕西省“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八、目前学校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方式还有待改进。部分教师课堂教学重视结果告知,学生探究不足,缺少思维碰撞。二是学生教育管理还有许多进步空间。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刻苦意识较弱,各种习惯养成教育还有待加强。三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过程记载系列化、连续化不够,多元评价机制需健全完善。九、整改措施(一)转变教师教育理念。组织教职工学习各类规范准则和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名师教学方法,更新转变教育观念。(二)强化“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融合发展。(三)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多元化评价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十、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把读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让教育关注“人”,关注人的“素养”,关注人的“精神发育”,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一是营造氛围,常态化举办读书推介会、读书心得交流、时评比赛等活动。二是领导教师率先读书,成为“读书人”,让学校有一位喜欢读书的校长带领一批喜欢读书的老师陪着一群孩子们一起读书。(二)把备课质量提升作为夯实课堂的根基。切实解决当前质量管理的“堵点”“痛点”,提升课堂效能,提升备课质量。一是明大思路、大方向,对传统经验型备课改造,让课堂看见学生,把前置性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把突出学生的“学”作为重要目标,把“目标教学”“大单元教学”尝试作为重要内容,把“基础类-提升类-拓展类”分层作业体系建立起来。明确一节课四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在哪里?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学生到了吗?学生怎么到的?二是做好主题分解,围绕“制度、团队、活动”三大基本要素,把教研写在备课上、写在课堂上、写在学生发展上、写在提升质量上。(三)精心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制定学校2023-2027五年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是:到2027年,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跃居全市前列。规划工作策略全面覆盖管理机制创新、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装备信息化等八个方面。(四)认真备战高考。2023年我们将高考目标确定为:一本上线有提升,名校升学有突破。600分以上学生5名以上,一本上线超过300人。备考承传历年成功做法,积极创新策略,注重名校合作,抓实备考过程,精准补强扶弱,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分类要求,因材施教。(五)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继续探求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促进“五育并举”。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融通,与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使学生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中有长足发展。促使“五育”在内容上互动关联,以美融通五育,形成“以美立德、内化价值,以美启智、激趣促创,以美健体、形神兼美,以美促劳、创造美好,以美益美、大美育人”的新范例。(六)把教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好大教研组会,持续发挥名师、管理干部示范课引领作用。开设“大讲堂”“学术年会”“课堂微创新沙龙”等活动,营造更加浓郁的教研氛围。(七)强化体育艺术类教学工作。重视体育艺术类教学,加强课堂设计与管理,做好运动会、大课间等活动,引导学生练就强健体魄,提升精气神,铸就英气。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