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3-03-17 15:13
单位名称 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气象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气象科技情报收集交流和服务;《陕西气象》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
住所 西安市北关正街36号
法定代表人 王楠
开办资金 2307.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023.6万元 196.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3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2年8月事业单位法人由王建鹏变更为王楠。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着力抓好党的政治建设,增强党对气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政治领导力一是以加强理论武装和组织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党对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和组织力。坚持不懈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开好“三会一课”,支部集体学习5次,学习研讨6次,召开组织生活会2次。二是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召开党风廉政专题组织生活会,制定班子和班子成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抓实抓细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台账,引导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优化政治生态。二、全面贯彻落实《纲要》,围绕科研重点任务,不断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一)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成效良好1.数值模式开展多项同化技术与试验,预报性能显著提高。一是优化新一代静止卫星FY4AAGRI资料同化方案,开展闪电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等新型探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和同化试验评估研究,模式初值准确率提升、预报性能显著提高。二是开展区域数值模式3KM区域积云参数化方案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比试验,模式本地化适用性能得到改进。三是丰富数值模式系统二级计算产品种类,新增云宏观场、云微观场、云垂直结构场等预报产品,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2.大气环境研究取得新进展,环境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增强。一是分析陕西臭氧污染空间分布特征,改进臭氧统计预报模型,开发潜势预报软件,已实现在西安市局业务运行。二是分析我省硫酸盐、沙尘和有机碳等重要气溶胶组分含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和西安近地面大气气溶胶散射特征,加深对本地气溶胶物化特性认识。三是PM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对关中不同城市能见度影响研究,为开展能见度的预报奠定基础。3.云降水和卫星反演研发持续推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支撑力。建立完善过冷云水卫星识别方法,有效提高人影作业精准性;建立冰雹云早期识别定量指标,将卫星反演技术应用于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基于我国最新研制的再分析资料,开展空中云水资源评估及特殊地形的影响分析,为增雨作业评估提供新技术手段。4.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成效良好。获批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各2项、厅局级项目8项,发明专利3项、软著2项、专著和地方标准各1项、投稿论文11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省部级科技成果登记2项、获省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二等奖、省气象学会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一等奖各1项,科研成果丰厚。(二)抓住发展机遇,发挥区域优势,做大做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1.获批中国局培育类重点开放实验室。集聚全所力量,凝练整合研究方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集思广益反复打磨,顺利通过申报、答辩、现场考察三大环节,获得中国局考察组的充分肯定,被确定为培育类部级重点实验室。依托重点实验室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获批面上基金2项;征集开放课题182项,揭榜挂帅立项6项,其他70项;联合申报“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1项。2.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数据平台作用加强。优化野外观测布局和对外合作,完成新型观测仪器的安装调试;开展3项野外科学试验、5项科学攻关,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秦岭气候生态保障决策和新型装备推广做好科技支撑。3.全力参与西安国家气象基地建设。多次参加基地建设方案讨论,明确陕西区域数值模式技术发展思路。积极融入国家局数值模式建设统筹发展,引进CMA-MESO模式系统、开展本地化关键技术研发。4.积极助推“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陕西分中心”建设。对标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国局科技创新思路,深入调研了解山西、广东、浙江等多个分中心工作情况,初步开展陕西CO2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评估研究,起草陕西分中心建设方案并参加修改研讨。(三)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开展高质量合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是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组织“翠微讲坛”学术交流6场次,举办院士高水平学术年会,与陕西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与北京大学开展联合野外观测试验,有效提升陕西气象科技学术影响力。二是改进培养机制助推人才队伍建设。量身定制新进人员培训计划,通过学术讨论、编程练习、组织年会等实操性较强的工作开展“传帮带”,交流互鉴促提升;1人晋升研究员,1人入选中国局首席气象专家、2人被评为全省副首席科学技术专家、1人为气象优秀青年人才、1人被聘为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人才培养效果逐渐显现。三是多渠道推进科技成果供需深入对接。依托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优势,先后走访西安市局、商洛市局等多家地市局,主动承接宝鸡市局“揭榜挂帅”项目,与陕西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探索“高校+”、“业务+”模式,拓宽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四)气象科普助力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成绩卓然,《陕西气象》办刊稳步推进一是组织各类学术交流40余次,推荐各类高水平人才评选活动10次。线上线下开展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等活动。获省第三十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先进单位、省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二是获省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2名、优秀奖1名、优秀组织奖,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优秀奖1名;获中国气象学会2021年度“先进气象学会秘书处工作奖”。三是获批省科协重点项目3个。四是5支队伍获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知识竞答活动奖项;2个气象科普基地活动获批全国科普日活动支持,4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气象科技辅导员”。《陕西气象》不断规范期刊管理机制与流程,通过新媒体扩大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组织开展线上全省气象科技论文写作辅导,助推基层业务人员科研能力提升。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