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发布时间: 2023-03-17 09:54
单位名称 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控制农业植物病虫害提供检测防治保障。农业植物病虫监测;农业植物检疫;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农用药械管理。
住所 西安市习武园27号
法定代表人 冯小军
开办资金 86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998万元 1986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 从业人数  3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2年主要工作成效2022年,按照全省农业农村工作部署,围绕省厅重点工作任务,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督导、技术支撑”的工作机制,扎实推动农作物病虫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立足“虫口夺粮”目标,重大病虫草害防控有力有效。突出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黏虫、马铃薯晚疫病等突发性、流行性、迁飞性粮食作物病虫害,制定技术方案,召开麦田化除、“一喷三防”、玉米病虫防控现场推进会,开展包抓指导,组织动员实施防控,有效控制了病虫危害,实现了“两增两减”目标,达到了虫口夺粮预期效果,为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做出了贡献。2022年,全省粮食作物主要病虫草害发生1.08亿亩次,实施防控1.10亿亩次,防控处置率达91.9%,防控效果达95%,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0%,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总体挽回粮食作物产量103.45万吨,植保贡献率达23.5%。二是聚焦苹果产业安全,苹果蠹蛾阻截措施有效。针对苹果蠹蛾疫情发生的严峻形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督导、行业监管、企业主责”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严密监测”的策略,加密布设监测点,时刻掌握疫情动态;依规进行检疫检查,对染疫果品依法销毁,不留隐患,做到外防输入;按照一厂一策指导意见,采取精准、有效、简便的防控措施,实施果汁企业加工高风险点环节改造,切断人为传播链,把疫情传入风险控制在果汁加工厂内。2022年,全省设立苹果蠹蛾监测点443个,悬挂诱捕器2339个;对疫点发生区,新增诱捕器13977个;果汁加工企业及周边1公里半径范围,全面实施消杀,重点区域剖果检查,未发现苹果蠹蛾幼虫。全站16名技术干部驻厂包抓,检查果汁加工企业原料果来源,指导加工风险点改造,及时反馈和通报存在问题。检疫检查果品运输车辆1.9万多辆50.82万吨,查处违法案件6起,有效遏制了苹果蠹蛾传入。三是紧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减量增效持续深化。突出作物种类,紧盯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分区施策,按照选优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的思路,积极推行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在临渭区、洛川等10个县区,以粮食和果树为主,综合作物增产、病虫害防治以及农药减量,筛选新型高效药剂,优化减施技术,实现果树、小麦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15%、10%以上,为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依据。以粮果菜茶等作物为主,建立农药使用减施增效示范18个,示范面积40多万亩;联合厅果业处、果业中心,建设高质高效果园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示范园2个,全国和省级果树、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9个,带动各级建立果茶绿色防控示范区340多个,示范面积91.5多万亩,绿色防控面积763万亩。眉县、合阳县等6县获农业农村部第三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示范县,洛川绿佳塬、白水仙果等5家合作组织,被全国农技中心评为首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基地。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农药实际用量预估4950吨(折百量)左右,比去年下降0.8%,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3333.23万亩,覆盖率达51.71%。四是强化监测预警能力,病虫灾害防控科学精准。围绕一二类病虫害,按作物、分区域确定主攻对象,立足“强监测、补短板、提水平”,强化病虫监测预警;组织制定二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方法,扎实推进植保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人工调查与智能监测协同的局面,在农作物病虫科学精准防控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22年,建设完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调度管理系统,在榆阳区等8个县区新建病虫害田间监测点32个,配备物联网监测设备242台套;省站年发布病虫预报信息39期,依托国家和省级系统,省级上报信息138期,市级上报911期,县级上报15273期,市县线上报送1055期信息,监测预警准确率大幅提升。五是统筹农业重点活动,专项工作推进初显成效。按照厅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的总体安排,抽调专人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方案,选点试验,强化指导,取得了初步成效。在陕南浅山丘陵区、陕北风沙草滩区、陕北川道区、渭北台塬区确定20个县,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化除试验,研究除草剂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组织专家编制了59种农作物病虫害识别调查技术手册,采取线上线下、田间现场演示等方式,分批分区域开展技术培训,定期调度各地工作进展,推进了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同宜川县秋林镇秋林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先后5次组织党员干部17人次深入秋林村调研,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苹果、连翘种植专家现场讲解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争取项目资金95万元发展了550亩连翘特色产业在秋林村落地生根,站上克服困难统筹自有资金物资15万元,支持苹果绿色防控工作,建设防野猪围栏8000多米,解决了群众当下急难愁盼问题。六是聚力党建业务融合,推动植保事业有序发展。围绕“建队伍、抓服务、促业务”,转变思路,创新方式,找准党建业务融合发展的切合点,以党建带动业务开展,以业务检验党建成效,推动党建业务互融共进,实现党建工作和植保服务能力“双提升”。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了理论学习和主题党日活动计划,突出专题研讨、学习交流、红色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方面,逐月细化内容,落实负责人、承办人和配合人,确定了参与、分享、宣传的工作方式,确保活动有组织、有落实、有成效。特别是5月份的“下基层、搞调研、抓防治、促丰收”指导服务交流、6月份的“传承红色基因、争当时代先锋”赴米脂县杨家沟参观、9月份纪律教育学习宣传月赴黄陵县实地参观小石崖革命旧址等主题党日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激发了工作动能,增强了单位凝聚力。二、工作亮点一是坚持科学施策,有力打赢了小麦条锈病防控攻坚战。按照“压西控东防流行”总体思路,坚持“治早、治小、治了”的防控原则,系统总结前两年防控经验,以防病虫、防早衰为重点,前移病虫防治关口,调整优化防控策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团队会商研判,制定分区分级防控技术方案,主抓“秋播药剂拌种、早春应急防控、拔节后带药排查、中后期‘一喷三防’”四道关口,有效控制条锈病流行危害。据统计,2022年,秋播期间全省共实施药剂拌种1260万亩,拌种率达87.5%;关中中西部20个县区开展应急防控面积45万亩,条锈病发生区防控处置率100%,危害损失率由2021年的3.9%降到了0.3%以内,危害大幅度减轻,全面打赢了条锈病攻坚战。二是鼓励统防统治,有效发挥了专业化防治的引领作用。按照《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坚持“优技术、建示范、抓统防”三大环节,依托项目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采用现代植保高效器械,鼓励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积极实施防控。2022年,选择41个县开展不同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试验11项,初步掌握药剂效果,明确了防控技术细节。组织各市开展全省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能力统计调查工作,摸清了组织数量和作业服务能力。在防控关键时期,采取现场会、视频会等方式强化培训指导,宣传防控技术,推广规范作业。编制出台了陕西省地方标准—《小麦病虫草害专业化防治组织作业规范》,指导防治组织规范服务。全省有专业化服务组织500多支,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渭南绿盛等11家组织被评为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具备“装备精良、技术过硬、服务规范”标准、日作业能力500亩以上的198家,拥有大中型高效器械987台,植保无人机1984台套(作业面积1800多万亩次),累计日作业能力达到94.3万亩。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200多万亩,覆盖率达50%,有效保障了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三是突出高质高效,探明了果园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效果。坚持绿色、简单、实用的原则,联合中捷四方等有关企业,在洛川、白水县,开展土壤改良、免疫诱抗健身栽培、理化诱控、生物药剂组合等绿色防控技术为一体的苹果园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主要病虫害整体防效90%以上,保叶效果显著。果树农艺性状改善,树势明显增强。示范区果实横径、纵径增加5.7%和7.2%,百叶鲜重、百叶厚度增加13.4%和13.2%。示范区化学农药亩使用量(折百)减少30.5%~35.3%,草蛉、瓢虫、食蚜蝇等天敌种群增加3-8倍。商品果率提高,示范区早中熟品种平均优果率92.6%,较常规防治区提高了11.1~23.5个百分点,平均单果重增加4.66%~23.3%。果品品质提升,示范区果品11种常用农药均未检出,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总糖等均较有所上升,提质增效有保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