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铜川市分校(铜川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通过广播电视为农业成人提供中专、中专后学历教育、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农业类学科中专学历;中专后继续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及高等教育社会助学;职业农民培育 | |
住所 | 铜川市新区朝阳路铜川政务12楼 | |
法定代表人 | 王彦斌 | |
开办资金 | 4.35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预算管理) | |
举办单位 | 铜川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35万元 | 4.87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铜川市分校.公益 | 从业人数 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3月,办理开办资金变更登记,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在市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主要业务开展情况(一)承担省市考核指标和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高素质农民培训)1.开展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一是按照省厅《关于印发高素质农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的通知》(陕农办发〔2020〕127号)中“市级重点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带头人、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培训,着重提升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和创业创新能力”的要求,市校按照实际需求开设新型经营主体班和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通过发布报名通知、遴选报名条件,最终确定214名参训学员,以集中理论授课、现场实操、观摩实训、交流分享、线上平台自学、跟踪服务的方式对学员开展培训。二是跟进各区县高素质农民培训进展情况,2022年全市完成814名学员网上培训及网上录入与评价工作,其中初级600人,中级214人。截至目前,全市高素质农民共计4751人,其中初级3599人、中级1018人、高级134人。着力提升高素质农民专项技术技能,培养一支多能型农业产业技术工人队伍。2.推荐高素质农民参与“头雁”项目。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陕西省2022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市校按照个人申请、县级推荐市级甄选的方式,确定25名高素质农民为“头雁”项目培育对象,为进一步加快培育我市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二)亮点工作完成情况1.开展全市冬春农民大培训工作。一是根据省农培中心《关于做好全省2022年冬春农民大培训的通知》(陕农培发〔2022〕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农业生产特点,充分利用冬春农闲时间,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全市培训农民1.822万人次,发放资料2.38万份。二是鼓励号召农技人员开展帮扶工作,为全区聘任29名产业发展指导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中央一号文件、农业政策法规、化肥减量技术、农技安全及安全生产要点、承诺达标合格制度、禁限用农药等科普宣传活动,发放各类相关资料600余份;利用线上平台推送各类政策宣传链接50余条,三农资讯30余条。三是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之后,市校迅速行动,组织区县印制中央一号文件政策宣传读本、宣传彩页和海报,依托各单位包联镇办工作进村入户,发放宣传读本2000余本,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与干劲。四是结合农业产业特点和县主导产业以及农民需求,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及“点菜式”等培训方式进行教学,开展春季果园管理技术培训5期,培训果农200余人。2.完成第七批高素质农民及中级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市农业农村局下发《关于认定赵婷婷等为第七批高素质农民的通知》(铜农发〔2022〕187号)文件,市农广校组织专家开展认定工作,通过农民自愿申报,各区县农业农村局资格初审,推荐至市农业农村局复审并开展高素质农民资格认定考核。此次认定按照线上线下培训、结业考核认定、公示、颁发职业农民证书及高素质农民结业证书的方式对131名学员开展认定,为我市加快培养构建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提供人才支撑。3.完成高级职业农民资格复审工作。按照省培育办下发《关于开展高级职业农民资格复审工作的通知》(陕培育办〔2022〕7号)文件,市校根据文件要求组织专家通过听取汇报、审核复审证明资料、实地走访学员等方式对本市持高级职业农民证书人员进行考核,对复审合格125名学员在证书复核记录填写复核结果,加强职业农民队伍管理,确保职业农民高质量发展,提升高级职业农民示范带动能力。4.组织全市农民参与手机应用技能培训。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的部署要求,市农广校有效组织各区县开展“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为主题手机培训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与农民需求,组织各区县高素质农民参加农业农村部开展的2022年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全市参加培训人数累计1580人,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便利生活水平。5.优化师资结构。在高素质农民培训中,立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实际,积极发挥人才培育、示范引领作用,我市杨艳、陈旭、杨鹏、谭战等4名农培教师入选“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名师”。提升我市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二、取得的主要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为我市培养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劳动者。我市杨鹏获全省十佳职业农民、史军鹏、王军红获全省优秀职业农民光荣称号。涌现出了何继宏、任战利、童有明、崔战锋、雷中超等一大批优秀职业农民,他们已成为推进现代化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典型代表,促进了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三、存在的问题:1.根据省厅《关于印发高素质农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的通知》(陕农办发(〔2020〕127号)文件要求,逐步消灭高素质农民“空白组”,介于2020-2022年疫情影响及市级培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全市目前部分乡镇高素质农民“空白组”还是较多。2.过半区县的农广体系不健全,工作人员缺乏,培训任务推进缓慢。四、改进措施一是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效率,努力克服技术人员少、经费紧、业务忙等困难;二是克服困难,加强培训条件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五、2023年工作计划1、继续开展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全市新培育认定高素质农民600人,督促区县完成“空白组”覆盖工作,并在“空白组”遴选出一批产业发展好、有培训意向的农民,作为后期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优先培训对象,实现高素质农民“组组有”。2、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00名,以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服务能力为目标,开展能干、能讲、能写的“三能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培训内容突出集成技术、现代农业、信息化、物联网等,培训方式突出实训,将态度与价值、政策与案例、经验与技能等课程作为培训的必修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需求调研,创新培训模式,分级分类开展精准培训。3、优化我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分级遴选一批优质师资,纳入师资库,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吸纳产业发展好、接地气的“土专家”“田秀才”、领军人才,发挥高素质农民精英的引领带头作用,培养一批农民讲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4、做好中央一号文件的宣传工作。以宣传册、彩页、挂图等形式及时印刷中央一号文件,动员全市农技人员通过进村入户宣讲等形式进行宣传。5、增强高素质农民培训持续跟踪服务能力。加强农民训后产业发展、政策宣讲、技术指导等能力再提升工作,在疫情防控许可的情况下组织一批高素质农民前往合阳、韩城等地进行电商运营管理和种养殖产业技术培训,做好训后产业发展跟踪服务。6、开展市级田间学校认定工作。围绕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依托示范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一批农民田间学校,将培训延伸到田间地头,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