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佳县> 佳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

佳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3-15 15:43
单位名称 佳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群防群治、应急救援技术支撑等工作;负责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协助局机关进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等工作。
住所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佳州街道人民路18号(邮政二楼211室)
法定代表人 高汉军
开办资金 4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0.71万元 0.33万元
网上名称 佳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局的正确领导下,市局相关业务科室指导和支持下,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减灾责任制度,不断完善防治措施,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预警信息发布,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今年的工作作如下汇报如下:一、2022年开展的主要工作组织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工作人员对全县现有140个隐患点进行经常性全面排查,制作、填写、核对并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避险卡》,明确镇(行政服务中心)、落实村级责任人和隐患点监测人,3月21日开始至6月10日积极协助市、县局开展地质灾害大核查项目,依据地质灾害大核查风险点真实数据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充分利用地质灾害大核查回头看为契机,确保地质灾害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地质灾防治中心提请“佳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给全县1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8个行政服务中心下达了《地质灾害防治目标任务书》,明确了各乡镇、行政服务中心任务和职责,落实了责任人。地质灾害防治中心编制,并提请县政府印发《佳县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佳县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二、2022年取得的主要成效1、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未雨绸缪,努力把各类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5月10日和6月25日分两次在人民影剧院和佳粮小区组织开展以“全国第14个安全日为主题的“5.10”防灾减灾周宣传活动”。通过现场讲解和发放防灾避险宣传册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地质灾害知识,提升自救能力。现场人数达330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我中心联合中化地质矿山总局陕西地质勘查院对官庄便民服务中心、大佛寺镇、通镇、康家港等乡镇和村组开展了148场地灾业务知识培训,参与人数1633人次,通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极大提高基层地灾防治能力。2、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立微信信息发布平台,为我县14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和县级管理人员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同时,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全年共计开展142次,参与人数2933人次。通过应急避险演练,进一步健全了整体联动机制,积累了实战经验,增强了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了群众自救互救技能。3、积极协助局完成了2022年综防体系建设项目朱家坬村崩塌治理工程。三、存在的问题1、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新的隐患又不断增加,特别是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人为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难以全面开展、巡排查工作难以全面到位。2、治理资金不足,在全县众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有相当部分的地灾隐患点规模虽未达到立项申报条件,但险情却十分严重。3、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心存侥幸,防灾避灾宣传工作有待加强。四、整改措施1、加强监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的作用,对重要隐患点,明确专人加强、加密监测,走群专结合的路子,提高防灾的科学性,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2、积极向上申报地灾治理项目,争取地灾防治经费,结合省级文明城市建设、危房改造等工程对地灾隐患点进行综合治理。3、加大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次数,使人人知道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五、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1、合理安排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业务的学习培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2、积极协调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有效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会,提高监测防治业务水平。3、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的评估鉴定工作;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申报工作,配合县局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治理项目工程相关工作;积极开展和全力配合有关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工作。4、充分发挥平战结合技术专家作用,完善监测预警系统漏洞。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