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杨陵区文化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化宣传、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培训,文学、艺术创作、图书借阅,村级文化室业务指导。群众文艺理论研究、文化交流、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收集整理与保护。 | |
住所 | 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公园路中段 | |
法定代表人 | 张明周 | |
开办资金 | 229.59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杨陵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65.2万元 | 448.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杨陵区文化馆.公益 | 从业人数 1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节日文体活动精彩纷呈。春节期间,组织举办了“翰墨迎新春·祝福送万家”—名家新春楹联进万家、“网络戏曲进乡村”、“同心抗疫共迎新春”优秀文艺作品展、“云上全民学艺术”文体培训、“非遗过大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秦声秦韵”线上秦腔大赛、“闹元宵·猜灯谜”等线上线下活动100余场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二、全民阅读活动有声有色。扎实推进全国第七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迎检工作,力保三级公共图书馆,读者满意率测评达到了99.05%。全民阅读日期间组织开展了“阅读与人生”朗诵比赛、“读书伴我成长”征文比赛、“我读你听”有声阅读欣赏等线上线下活动,先后接待读者403182余人次,图书外借8491余人次,借还册次36065余册,办理读者借阅证790余个,新增图书约4千册,移动图书馆点击量超8000余次,营造“全民阅读书香杨凌”的良好氛围。三、文化志愿者送戏下乡活动蓬勃开展。为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开展送戏下乡演出、送文化下乡等各类服务活动,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村就可领略文化盛宴。今年以来,受多轮疫情影响,组织秦腔戏曲文艺骨干开展文化志愿者送戏下乡活动,在42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举办戏曲进乡村活动42场,线下参与群众2万余人。四、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利用传统节日、民间节庆,大力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集中宣传展示活动、庆祝杨凌示范区成立25周年广场舞大赛、2022年“舞动乡村情·共筑振兴路”广场舞大赛活动、“劳动蕴诗情·奋斗最美丽”庆五一诗词作品展、“翰墨颂中华喜迎二十大”书画联展、“致敬劳动者·共筑中国梦”线上书画作品展、“讴歌劳动美·唱响中国梦”秦腔展演、“喜迎二十大欢乐送万家”杨陵区端午节文化惠民活动、“喜迎二十大非遗进万家”第八批区级非遗项目线上展、“献礼二十大·百花绽芳华”优秀文艺作品展等线上线下文化活动50余场次,努力推动全区文艺事业繁荣兴盛。五、夯实基础工作,做好非遗保护传承。起草印发了《杨陵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启动了杨陵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单位申报工作。重新编制出版了《杨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它具有一般行业的特点,又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它的职能是承担政府公共文化事业,繁荣群众文化。它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社会审美教育,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2022年杨陵区文化馆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要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加强和推进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在我区践行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以各种文化文艺形式不断满足我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我区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繁荣,为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三、存在的问题及改正措施认真思考我们的工作,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办馆水平还不高。(二)群众文艺创作不够。(三)非遗宣传、非遗保护工作做得不够好。(四)干部职工的继续教育工作抓得不够。(五)下乡培训辅导不够。没有把下乡指导培训纳入工作管理机制,没有下乡指导辅导的有关制度。新的一年,我们将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把文化惠民落到实处,非遗宣传、下乡培训辅导这些工作也要坚持常抓不懈。四、2023年的工作计划(一)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按照文化服务群众的要求,巩固已经形成的品牌文化建设成果,将文化志愿者送戏下乡品牌文化作为群众文化活动载体,使其常态化、规模化,把文化志愿者送戏下乡等品牌文化活动做精做细、做实、做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提升文化供给能力和创新能力,送文艺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下乡演出80场次。(二)策划好主题鲜明的展览展示活动,提升宣传教育效应利用节庆、重大活动,配合区级各有关部门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精心策划主题鲜明的书画、摄影、剪纸、民间艺术等展览展示活动6场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开展文化队伍培训指导,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的整体水平加强对自乐班、广场舞、锣鼓队、秧歌队等群众文体队伍的培训和引导。对基层各类文化队伍,分层次、分类别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提升文化队伍的艺术素质和表演水平,充实文化惠民活动的骨干力量。组织文化志愿者利用晚上时间,对村(社区)的舞蹈队教练、骨干队员及广大爱好者进行免费培训,充分发挥基层文艺骨干队伍力量。组织对各文化站专兼职文化干事业务技能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加强书香杨凌建设探索与学校、街道、乡镇等单位联合举办读书活动,形成全民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经常性地开展读书活动,倡导全民阅读,引导广大民众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形成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建设书香杨凌。加强业务建设,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一是不断补充馆藏,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主要加强青少年读物、经典读物的补充。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服务及讲座和培训。(六)加强非遗保护力度,着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配合区级有关部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开展“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增加群众对非遗的知晓度。通过对区级非遗项目锣鼓、秦腔、五泉曲子、石家村木偶戏进行展演展示,提升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通过向群众派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方式,宣传非遗保护,加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广大群众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参与和支持非遗保护,形成“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良好氛围。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