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杨陵区> 杨陵区土地勘测规划队

杨陵区土地勘测规划队

发布时间: 2023-03-15 11:00
单位名称 杨陵区土地勘测规划队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保护与利用土地提供规划勘测服务,负责滑坡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拟定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查、测绘土地登记事项等工作。
住所 杨陵区凤凰路东段
法定代表人 马文军
开办资金 0.4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杨陵区自然资源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37万元 1.17万元
网上名称 杨陵区土地勘测规划队.公益 从业人数  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耕地保护工作1.完成了耕地保护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面对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新要求,为确保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早发现、早制止落到实处,在落实动态巡查“人防”措施的基础上,探索通过耕地保护视频监控系统“技防”措施,相互衔接,建立“人防+技防”的全方位监管机制,助力耕地保护长出“数字化牙齿”。目前,已完成耕地保护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依托15个铁塔高空视频监控点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以国土“三调”成果为基础,扎实开展国土变更调查,通过锁定耕地图斑,运用卫星遥感影像等信息技术手段,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监管。2.积极推动建立“田长制”。按照“党政同责、严保严管、属地管理、科技支撑、奖惩并举”的原则,探索建立“田长制”,实行示范区、杨陵区、镇(街道)、村四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压实耕地保护属地监管责任。目前,《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和《耕地保护激励暂行办法》已制定印发。同时,按照“三区三线”划定工作要求,划定耕地保护目标面积2.74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万亩,划定成果已上报审核,待审定后根据下达任务和下发矢量数据,做好上图入库落地、任务分解、目标责任书签订等工作。(二)建设用地报批工作1.积极做好建设用地组件工作。结合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要和轻重缓急,统筹编制了2022年度建设用地报批计划,有序推进报批工作。截至目前,完成了4个批次组件,共计申请用地2174.95亩。2.完成了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工作。按照要求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为“十四五”时期全区依法依规实施土地征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统筹做好补充耕地指标落实工作。补充耕地指标是建设用地报批的前提和基础,为确保建设用地报批顺利开展,坚持申请省级统筹调剂和挖掘潜力并重,积极做好补充耕地指标落实工作。一是积极申请省级统筹调剂补充耕地指标。结合西农大未来农业研究院、杨凌现代农业职教创新园等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报批需要,申请省级统筹调剂补充耕地指标,落实数量指标1166.61亩,粮食产能指标54.5538万公斤。二是抓住新的补充耕地政策机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组织对城镇开发边界外二调、三调非耕地进行了实地调查,摸清了潜力,抓紧推动第一期项目实施,积极做好前期论证等工作。同时,扎实做好高标准新增产能认定工作。为落实省自然资源厅下达我区2022年粮食产能任务,充分挖掘存量潜力,组织对已实施的2019年和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产能进行认定,全面收集项目资料,开展耕地质量评定,目前已经示范区级审核上报省级审定,入库后将用于建设用地报批耕地占补平衡补充粮食产能。(三)全面深化改革工作1.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节奏,在总结9个试点村村庄规划编制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城镇开发边界外剩余村庄规划方案编制工作,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将根据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节奏和下达的管控指标,及时完善村庄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符合要求,按程序做好规划成果公示、审查、报批工作。同时,按照《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做好全省村庄规划编制摸底有关工作的通知》(陕自然资规发〔2022〕11号)精神,经对全区村庄规划编制情况进行摸底统计,建立了工作推进台账,计划2023年完成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规划编制。2.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一是积极申报开展试点。根据《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调研摸底名单上报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申报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二是扎实做好入市试点各项准备工作。按照国家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要求,组织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了摸底,经逐宗现场调查、核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国土三调、2020年度、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梳理出了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清单。结合村发展需要,村集体经济组织计划将2宗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编制了入市方案,完成了各部门意见建议征求、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决策等工作,待自然资源部同意开展试点后,加快启动入市工作,及时提请区政府审定方案后通过杨陵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交易。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社会效益一是面对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新要求,探索通过耕地保护视频监控系统、卫星遥感等“技防”措施,强化耕地监测监管,推动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压实耕地保护属地监管责任,确保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得到落实。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规划方案编制工作,为乡村未来发展绘就“新蓝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实施。(二)经济效益一是强化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根据项目用地需要和轻重缓急,有序推进建设用地组件报批,确保了西农大未来农业研究院、杨职院新校区等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落地实施,促进了我区经济发展。二是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为“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土地征收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存在问题1.服务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建设用地保障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面对全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用地需要,统筹推进建设用地报批还有差距,服务水平还不高。2.担当作为意识还不强。针对新形势下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报批、深化改革工作任务,勇于担当和创新意识不强,破解难题的措施还不多。(二)整改措施1.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用地保障支撑。2.勇于担当作为。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改革、守正创新,主动担当作为,积极破解难题,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四、2023年工作计划(一)高效率做好建设用地报批工作。一是积极跟踪杨凌现代农业职教创新园等已组件上报项目用地审批工作,尽快拿回省政府审批件。二是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结合2023年度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和土地供应,提前谋划编制建设用地报批计划,统筹推进征地报批前期工作,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及时组件报批。三是主动参与重点项目规划选址等用地审批前期工作,提高建设用地报批效率。(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田长制,根据省上下达任务,及时带数字、带位置、带图斑落实全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组织层层签订责任书,制定耕地保护田长制考核办法,编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图,下发镇(街道)和村(社区),明确保护范围和地块,进一步压实耕地保护属地监管责任。二是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通过争取省级统筹调剂和挖掘潜力有效落实补充耕地指标,全面稳妥推进耕地进出平衡,抓紧编制2022年度进出平衡总体方案,提前谋划2023年度方案编制,严格执行耕地“先进后出”,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三是探索建立耕地保护监管“人防+技防”机制,在强化动态巡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耕地保护视频监控系统作用,运用卫星遥感影像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业监控与外业巡查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工作机制,实现深度融合,强化耕地保护动态监测、实时监督。四是坚决止住新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结合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耕地卫片监督、季度遥感监测、耕地流出问题排查整改等工作,对发现的新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及时组织查处和整改。(三)持续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一是全面完成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任务,根据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节奏,在管控要求和指标下达后,及时完善村庄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符合要求,按程序做好规划成果公示、审查、报批工作。二是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根据省自然资源厅试点工作安排,积极争取纳入试点区,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完善入市流程、收益分配机制等。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