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华阴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全心全意为城乡求职者服务,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就业管理,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务派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小额担保贷款。 | |
住所 | 华阴市环城北路43号 | |
法定代表人 | 惠拥军 | |
开办资金 | 202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华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7.4万元 | 125万元 | |
网上名称 | 华阴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3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在人社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开展主要工作情况一是精准对接落实,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化。建立防返贫致贫预警机制,发现线索及时上报。安排专人对每月信息核实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制作脱贫劳动力及“三类人群”名册、转移就业名册,并按时反馈到各镇(办)、村,确保就业帮扶工作衔接一致、高效推进。定期对易地搬迁点脱贫劳动力,特别是未就业人员入户开展就业服务,推送市内用工信息,鼓励其就地就近就业,顾家的同时也能实现创收增收。安排工作人员以楼栋为单位,包联易地搬迁点脱贫劳动力,建立就业帮扶微信群,定期开展就业政策和防疫政策宣传。完成福惠家园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并逐步完善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功能。二是提升服务水平,确保就业招聘更加便捷。多渠道开展就业招聘活动。充分利用镇办集市契机,巧用各镇办“赶集日”,广泛开展以“春风送岗位、就业暖人心”为主题的“赶集式”招聘会,为广大有就业意愿群体提供就业政策和岗位信息,全年开展20场包括“赶集式招聘会”“夏季专场招聘会”和“暖心活动专场招聘会”微信招聘走基层“在内的线下招聘活动,同时为了丰富招聘载体,抵抗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展25次线上招聘活动,在华阴就业公众号上定期发布企业和岗位信息,为108家用工企业发布岗位信息累计1.5万条,达成就业意向5031人。三是优化业务流程,助推创业贷款高效化。细化创业担保贷款程序,制定流程图,“一次性”告知,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创新线上办理,通过“陕西省创业担保贷款网上经办公众号”申请,大数据自动审核,更加透明、方便、高效。推行“一站式”服务,实行资格审核、尽职调查、金融机构贷前调查“多审合一”,压缩工作程序,减少办理时限。扩大贷款担保方式,将公职人员担保扩展到第三方融资担保公司担保,更加灵活、最大限度支持创业。创新考察模式,今年以来组织工作人员对贷款申请人创业项目进行严格考察,将项目经营情况、进展情况全程录制成视频,在创业担保贷款审议会上用视频播放的形式代替文字介绍,使贷款考察过程更加透明、规范和专业。截止目前,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7笔2546万元。其中登记失业人员16笔413万元,高校毕业生2笔40万元,复转军人5笔215万元,农村富余劳动力94笔1878万元。回收到期贷款81笔1801万元,回收率达100%。四是夯实培训管理,促进就业培训精准化。夯实培训管理工作。培训前,做好采集登记人员信息、制定培训方案、电话通知参训、布置培训场地、联系授课老师、制作横幅、确认课程内容、准备教材文具、防疫物品等准备工作;培训期间,为学员每日消杀测温,做好防疫、政策宣传、建立微信工作群、考勤管理、影像资料拍摄及宣传、培训学员筛选、培训资料收集、结业考试;培训后,为合格学员办理、发放《培训合格证》。加强培训就业工作。做好培训与就业一站式服务,为家政培训学员举办技能培训就业协议签订仪式,60名学员与市内、渭南、西安三地家政及人力资源公司现场签订了就业协议,提升技能促就业。突出培训亮点工作。五是创新工作方式,促进重点群体稳岗就业。建成华阴市零工市场。在全省第一家建成120平方的华阴市零工市场,可容纳百余人临时休息待工、求职招聘洽谈,市场提供招工登记、劳务对接、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全年免费开放。开展劳动力“点对点”输送。为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积极开展节后“点对点”返岗复工,在年初输送“点对点”返岗复工人员2247人。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站。第一步在西安分别成立华阴市驻西安碑林区务工人员服务站和华阴市驻西安雁塔区务工人员服务站,服务站的成立旨在帮助在外务工的华阴同胞畅通信息渠道,协调联系用人单位做好招用人员的安置和劳动维权服务等,促进我市务工人员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二、社会效益情况2022年我市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4487人(全市脱贫劳动力共2529户4810人),就业率93%,完成上级下达任务4434人的101%,同比去年就业率高2%;“三类人员”劳动力126人,实现就业109人;易地搬迁点脱贫劳动力523户1061人,实现就业983人,就业率93%。城镇新增就业3553人,完成渭南下达我市任务2800人的126.8%;失业人员再就业1573人,完成全年任务1000人的157.3%。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88人,完成全年任务300人的12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3.8万人的139.4%,其中市内就业42023人,市外省内转移就业4240人,省外转移就业6737人。全年共开展职业培训25期857人,创业培训15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培训133人,高于上一年度。发放脱贫劳动力培训生活交通补贴133人4608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1人5000元。三、存在问题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开展初级技能培训质量不高,劳动力专业化不强,择业能力、就业竞争力较低;二是创业担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有担保意愿的人不断减少,申请人找不到担保的现象依然很突出;三是受疫情影响,脱贫劳动力工作更换频繁,就业信息更新有所滞后。整改措施一是积极与有培训意愿的企业联系对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帮助企业“稳岗”发展,促进培训工种多样化,鼓励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培训,按需施训,用技能提升支持乡村振兴,强化培训针对性,不断提升培训就业率。二是通过印发宣传手册和宣传单,全面向企业介绍创业担保贷款的贷款条件、流程、所需资料等主要内容,帮助创业者准确把握政策。三是完善防返贫致贫预警机制,发现线索及时上报。安排专人对每月信息核实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五、下一步工作计划在今后工作中,中心将继续围绕就业创业工作,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态度,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理念,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原则,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育市场需求的技能人员。二是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进行担保,目前省农担已和经办银行签订协议,可以为创业担保贷款提供担保。三是坚持就业帮扶工作不放松、不懈怠,把稳就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就业服务,落实就业政策,确保群众就业有门路,生活有技能,收入有来源。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