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杨陵区> 杨陵区救助管理站

杨陵区救助管理站

发布时间: 2023-03-15 08:59
单位名称 杨陵区救助管理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提供基本生活权益保障,弘扬救助精神。为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和管理。
住所 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农科路南段
法定代表人 符育朋
开办资金 28.0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杨陵区民政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7.21万元 45.08万元
网上名称 杨陵区救助管理站.公益 从业人数  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我单位在民政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具体如下: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扎实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救助站按照民政局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中、省两级的决策部署和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要求,采取积极措施,一手抓救助、一手抓防控,做到疫情防控和救助管理工作“两不误”。在今年德尔塔变异病株发生后救助站第一时间设立站外临时隔离点,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生命健康安全免受侵害。(二)、持续强化源头治理行动。全年共接待和劝导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32人。建立健全了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和易走失人员信息台账。截至目前,共收集返乡人员和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9条,回访已返家或易走失人员12人次,同时督促辖区镇办、社区(村)两委切实加强源头管控,针对返乡人员、易流浪走失人员不同情况,积极推进属地帮扶救助政策落实,有效避免本地人员反复流浪现象发生。(三)、以“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为主题集中开展救助寻亲专项行动。2022年救助管理机构“6.19”开放日活动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开展的,区救助管理站在老火站广场、新时代广场等人群流动频繁的区域,设立了宣传点,悬挂横幅,向环卫工、出租车司机、过往行人和居民散发宣传册、宣传彩页和救助联系卡等,解答群众关心关注的救助政策。通过开展现场咨询,互动交流、救助工作程序讲解,提高社会公众对救助政策知晓度。在做好户籍查寻、人像比对、DNA比对、全国救助寻亲网寻亲、“头条寻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作用,2022年通过“头条”“微信”寻亲成功11起。(四)、全面提升救助管理干部队伍素质。坚持每周两次业务学习制度,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站方式,集中开展救助管理政策法规、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维护操作、管理站内照料服务常识、医疗防护常识等学习交流活动,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五)、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活动。制定杨陵区2022年“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工作方案,在极端天气加大巡查频率和范围落实工作职责,确保流落街头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不发生冻、饿、死、伤等极端事件。二、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经过社会热心人士与工作人员通力协作,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明显减少,跑站、缠站、闹站人员也逐年递减,街面文明程度也得到了改观,所有滞留人员都得到了妥善安置,辖区内未发生冻、饿、死、伤等极端事件,受到了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及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是救助管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今后要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救助信息系统操作管理能力。二是源头预防工作仍需加强,全力推进反复流浪人员源头治理行动。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根据国办发39号文《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未成年救助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实行亲情化、关爱型服务,切实做好未成年权益保护、心理疏导、教育矫治、技能培训、家庭指导、跟踪回访等延伸救助服务,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安定。2、加大街面救助,努力做好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大街面主动救助力度,安排站内职工加强对车站、繁华闹市、商业区等流浪乞讨人员流动的区域进行流动救助、现场救助和重点救助,对有救助需要的流浪乞讨人员按需施救。对强讨恶要的职业乞丐进行打击,一旦发现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和精神病人,马上将危重病人或精神病人送到相关的定点医院,由定点医院先行救治,同时由工作人员进行甄别。3、进一步落实四级救助管理服务网络。进一步落实从区到基层社区(村)四级救助网络,建立了以区救助管理机构为平台,以管理区为依托,以社区(村)为基础的城乡全覆盖救助网络,在全区5个镇办、公布救助电话和联系方法,通过整合城乡一体化救助网络资源,使社会化救助实现了全覆盖。4、进一步加强救助管理队伍建设。建好队伍,规范管理是做好救助管理工作的基础。进一步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救助有登记,受助有记录,救济有手段,处理有结果,查询有档案,必须锤炼一只文明服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工队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救助服务水平。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