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华阴市档案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保存档案,提供利用档案资料,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全市所有立档单位的监督、检查业务指导培训,保管提供利用。 | |
住所 | 华阴市东岳路政府院4号楼 | |
法定代表人 | 何元 | |
开办资金 | 166.97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中国共产党华阴市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3.09万元 | 63.19万元 | |
网上名称 | 华阴市档案馆.公益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一、开展主要工作情况(一)坚持基础业务为要,督促指导步伐加快。一是今年3月份,以市委办、政府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开展2022年归档月活动的通知(阴办函〔2022〕15号)》,明确要求全市各立档单位集中3个月时间开展归档月活动,聚焦五个方面14项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档案业务工作,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立档单位档案意识、积压档案整理、档案室规范化建设等各项工作有了新提升。二是扎实开展“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热烈庆祝第十五个“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这次活动,以“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为主题,同步举行现场主题展览,为市民群众面对面宣传讲解档案知识。此外紧盯新修订的《档案法》《档案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创新宣传方式,采取LED屏幕、华阴微媒等手段,扩大宣传覆盖面,全社会档案意识显著增强。三是紧盯疫情防控档案和党史学习教育档案整理归集工作,积极沟通联系,主动服务作为,确保文件材料应收尽收、应归尽归、齐全完整,达到进馆标准和要求,接收2022年党史学习教育档案100余盒300余件,派员整理了近几年的疫情档案,丰富了馆藏,增强了档案服务大局功能。(二)坚持管库安全为重,安防设施更加稳固。一是制定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档案安全检查,配备专业安保人员,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库房更换防虫药物2次,定期开展安全排查,组织户外消防演练1次。二是在档案馆整栋楼新安装烟雾报警器30余个,遍布楼梯过道、三间库房;新安装视频监控20余个,基本上达到了全覆盖、无盲点。三是配备便携式干粉灭火器30余个、消防桶20余个等;新建设微型消防站1处,存放有防毒面具、安全帽、铁锹等。四是及时对库房及档案开展除尘、放药及定期检查馆库线路安全等,确保档案保管“十一防”措施落实到位。(三)坚持建言资政为新,编研编纂效果突出。一是积极参加渭南市档案馆组织的“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主题征文活动,报送《从智取华山中挖掘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不屈不挠探求真理为努力实现民族独立而顽强斗争》文章2篇。二是完成编研文章《华阴市“三次建党”历史矗立在弘农故郡上一座不朽革命精神丰碑》《县长书信见证巍巍华岳风云史智取华山精神代代传承红色魂》《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调研工作报告》3篇,为充分发挥档案资政参考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完成内部编研书籍《档案管理知识汇编》,为精准指导各立档单位开展档案工作提供行动指南和重要遵循。(四)坚持服务人民为本,保护利用、归集接收顺利推进。一是以市委办名义,印发《关于认真做好规范移交接收档案工作的通知》(阴办函〔2022〕53号),全市档案工作得到全面规范和加强,共计接收3家国有企业退休人员档案11盒;接收社会保障中心等16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2082卷盒。其中重点民生(婚姻档案)790余卷盒。二是开辟专门“查档室”,新增添了桌椅板凳,饮水机等服务设施,配备了珍贵档案特藏柜、除湿机,更换了库房窗帘等。三是采取登门来访、电话、手机微信等方式接待查档利用者1000余人次,调阅档案1400余卷(盒)。四是完成革命历史档案文件级目录103条、革命历史资料(照片)全引目录33条报送工作;将《劝降书》申报为陕西省档案文献遗产。五是征集到建国前后任职的华阴县(市)委书记照片,并制册归档。六是完成“中华版本”资源书籍资料309件(其中内部文献9本、书籍资料291本、碑帖拓片9件)征集、报送工作。七是新购置珍贵档案特藏柜,将《劝降书》连同其他档案资料存放保存。(五)坚持数字化为辅,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争取市财政档案信息化、红色档案保护专项资金30万元;二是加强与东软集团公司合作,引进先进SEAS7.5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初步建立完善档案“双套制”,有效提升了查档效率。三是建成了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和脱贫攻坚档案专题数据库。二、社会效益情况坚持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开通了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绿色通道,在节假日和班外提供突发应急事件查档服务,对外地查档人员开展电话、信函查询预约服务,对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送档上门,践行群众路线,全力打造群众满意的服务窗口受到了广泛好评。全年共接待查档900余人次,微信、异地电话查档100人次,调阅档案1400余卷(盒);接收3家国有企业退休人员档案11盒;接收社会保障中心等16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2082卷盒。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问题:一是因疫情和资金影响,新馆项目建设工程总体进展缓慢;由于新馆项目一直由市文化旅游局具体组织实施,目前还没有达到省、渭南市对县级新馆项目建设的时限要求。二是部分单位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档案整理移交接收不及时。三是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档案“双套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四是机构改革后,档案工作经费仍然短缺,仍不能完全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事业发展。整改措施:一是积极协调,持续加强与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沟通联系,督促加快“五馆一中心”档案馆建设步伐,争取明年年初搬入新馆。二是加大档案管理宣传力度。三是争取争项要资,加快信息化步伐。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继续加强政治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档案干部队伍。二是积极协调,持续加强与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沟通联系,督促加快“五馆一中心”档案馆建设步伐,争取明年年初搬入新馆。三是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的整合力度,做好各类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丰富馆藏,做到应归档尽归档,应接收尽接收。四是积极争取财政经费支持,加快推进我市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步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服务利用的需求。五是全力做好渭南及市委市政府各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