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杨陵区> 杨陵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站

杨陵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站

发布时间: 2023-03-14 10:49
单位名称 杨陵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提供管理保障,土地承包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农民负担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农村财务管理,农村经济统计管理,农村合作基金会管理,农村经济体系管理,农经政策宣传。
住所 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康乐路20号
法定代表人 杨创辉
开办资金 74.1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杨陵区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74.18万元 63.92万元
网上名称 杨陵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站.公益 从业人数  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2年5月份对本单位开办资金进行了变更,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度,我单位在区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具体如下:一、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积极发挥农办牵头抓总作用,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按期完成全国农民收入固定观察点、乡村治理有效衔接考核、农业农村政策改革和农经年报统计等农办重点工作,有效融入了农业农村发展大局。(二)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根据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发展情况,重点围绕5个方面开展治理。积极开展省级和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终期评估迎验工作,创新探索出“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数治赋能”的新型乡村治理新模式。(三)积极推广农业服务社会化,促进现代农业与小农户有效衔接。组织引领和政策扶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30余家,集中连片推进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开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2万余亩,服务小农户2万余户,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四)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促进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大规范管理,建设新型合作社管理系统,实行名录管理。陕果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小麦条锈病防治等一批项目完工并通过验收。通过中央和省级新型经营主体项目培育各类主体20余个,农产品产地冷链设施项目建设冷库1000余吨。(五)巩固国家产改成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消薄行动,明确帮扶措施及时间节点。结合“五联一抓”,重点对32余个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策划包装发展项目,计划对13个集体经济组织项目进行扶持。(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不断释放资源活力。不断健全完善农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机制,加强“一庭三室”硬件维护;开展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仲裁案件1件,开展培训100余人。开展乱占耕地建房、新型经营主体自建房专项整治,全面加大违建整治执法力度。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年内开展大田粮食耕种收、果蔬喷防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2万余亩,服务小农户2万余户,推进服务带动型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通过中央和省级新型经营主体项目培育各类主体20余个,农产品产地冷链设施项目建设冷库1000余吨。年内创建区级示范家庭农场3各,示范合作社2个,龙头企业6个。开展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仲裁案件1件,开展培训100余人。成功申报区农业农村局为全省产权制度改革先进单位。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杨陵区农业农村改革等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受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农业生产利润率偏低。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支农益农效率发挥有待提高。三是现代农业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融合度不高。四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存在项目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经济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五是受疫情影响,工作人员不足,严重影响工作开展。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对标落实中、省和示范区改革新部署新要求,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线,以加快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为目标,综合运用农业农村改革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经验成果,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要素联动,着力补足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聚力打造特色现代农业高地,全面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建设融合发展、治理有效的农业农村系统集成改革示范区。一是持续巩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国家试点成果。深入开展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进一步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弘扬新风正气,革除陈规陋习,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持续巩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国家试点成果。继续开展“消薄”攻坚提升行动,全区经营性收益过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5%以上,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个。切实巩固拓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持续健全完善农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机制,开展信息登记和土地仲裁宣传,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员三权”信息数据更新。三是加大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通过项目带动提升2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稳慎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试点,探索“农户+村集体经济+租户”的模式,盘活推动崔西沟、马家底等村发展民宿、农家乐和研学旅等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2年度获得1.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2.陕西省合作经济统计先进单位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