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编制全省农业(粮油作物)技术推广规划和计划;区域内关键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和相关服务;农业技术的宣传、培训。 | |
住所 | 西安市习武园27号 | |
法定代表人 | 赵建兴 | |
开办资金 | 1050.7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24.45万元 | 1062.5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我单位在省农业农村厅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报告如下:一、两大粮油项目推广成效显著。一是省级粮食创建项目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2022年,围绕小麦水稻、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聚焦节本增效和集成技术推广应用,狠抓技术攻关、模式展示、示范带动同步推进,全力确保技术支撑到位,关键技术措施落地见效,为全力应对近60年来最强秋淋天气影响,实现晚播小麦促弱转壮,夺取全省夏粮十九连丰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全年建设粮食规模化经营吨粮田和旱作粮食高产田核心示范区40万亩、辐射带动区147万亩,建设粮食单产提升技术综合示范区128万亩、辐射带动区438万亩,建设粮油作物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区7.8万亩、辐射带动区7万亩。据统计,项目核心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小麦平均单产分别达到506.11公斤和458.94公斤,油菜平均单产分别达到159.8公斤和158.7公斤;全省夏粮单产287.1公斤/亩,较上年增加3.1公斤/亩,增长1.09%。其中小麦单产299.1公斤/亩,较上年增加2.7公斤/亩,增长0.91%;二是部级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进展顺利。在全省24个县区,建设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区347.5万亩。项目区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重点,大力示范推广节种、减肥、省工绿色高效技术,重点加强节水、节肥、节药、机械化等生产环节支持力度,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筑牢农业绿色发展底色。据统计,示范区单产平均水平高于周边区域10%以上、节本增效10%以上,水分生产力提高5%;项目区玉米平均亩产742.1公斤,较普通大田亩均增产134公斤;小麦平均亩产542公斤,较普通大田亩均增产120公斤。二、三项重点技术推广有力推进。一是扎实开展小麦抗灾强管百日行动。面对近60年来最强秋淋天气导致的小麦苗情复杂不利因素影响,按照省厅小麦抗灾强管活动总体部署,我站积极入位,编制小麦抗灾强管技术挂图、手册,组织全站技术人员及时深入小麦主产区,普及应对措施,督导技术落实,全力保障行动成效。督促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紧盯关键农时,下沉一线、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分块指导,努力实现晚播、飞播小麦促弱转壮,逆转了小麦苗期群体不足、苗情偏弱的被动局面,夏粮生产再获丰收。据省调查总队数据,今年全省小麦单产299.1公斤,较上年增加2.7公斤/亩,增长0.91%;小麦总产429.8万吨,较上年增加5.2万吨,增长1.22%,创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二是全力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立足大全省不同区域生态特性,确定播种量、品种、带宽等重点技术指标,指导9市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研究制定市级技术方案。组织技术人员在关键农时季节或技术环节,深入生产一线查看苗情、草情、病虫情,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围绕适宜品种筛选、农机改造研制、农机农艺融合、高效打药除草等关键环节,组织开展技术攻关,进行本土化技术改进研究,完善和丰富我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9月上旬对全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和工作展开情况、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情况和应用效果展开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为下年度工作安排提供参考和支撑;三是大力推广粮食单产提升技术。立足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小麦播种质量提升和玉米增密度提单产为抓手,大力推广小麦宽幅沟播技术和玉米“5335”技术,提升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去年秋播建设小麦播种质量提升核心示范区74.35万亩、辐射带动区209.45万亩,小麦平均单产分别达到506.11公斤、458.94公斤,分别较对照大田分别增产85.58公斤/亩、38.41公斤/亩,增幅达到20.35%、9.13%;今年夏播共建设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核心示范区60万亩、辐射带动区253万亩;今年秋播期间,全省建设小麦播种质量提升核心示范区67.24万亩、辐射带动区182.1万亩,项目区全面应用小麦宽幅沟播、机械深松镇压、药剂拌种等技术,目前长势良好良好。三、技术指导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增强科技支撑完善集成技术。围绕主要粮油作物生产瓶颈,制定试验示范实施方案,引进新品种18个,组织开展小麦宽幅播种、玉米品种密度配置、水稻机插秧、油菜直播、谷子覆膜穴播、马铃薯旱作高产、鲜食玉米优良品种筛选等试验示范34项103点次,进行集成创新,进一步完善熟化我省粮油作物高产节本增效技术,筛选出适宜不同区域的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支撑粮食单产提升项目,指导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二是立足主责主业做好技术指导。围绕全省主要粮油作物,分区域、分作物制定发布技术指导意见,先后印发了《2022年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2022年玉米抗旱保收技术指导意见》、《油菜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马铃薯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等,着力强化小麦春季田间管理、玉米密植增产关键技术、油菜机械收获和马铃薯田间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指导。受去年秋霖影响,我省晚播小麦面积352万亩,弱苗比例大,个体质量差,苗情复杂,我站紧盯晚播小麦促弱转壮,紧抓返青、拔节两个关键时期,印发冬小麦“返青拔节两水两肥两连促技术”明白纸,指导农民群众进行肥水调控,促进小麦长势持续向好,充分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保障了小麦稳产增产。围绕玉米抗旱救灾,出台玉米抗旱保收技术指导意见,组织开展抗旱保秋粮工作,为保秋粮稳产搭好架子。针对陕南油菜苗情复杂,底肥和追肥施用不足,部分田块草害重的生产实际,提出油菜冬春田间管理意见,制定油菜当前管理技术措施,指导群众抓住降雨适时追肥,保障油菜促弱转壮;三是开展技术培训增强服务水平。坚持培训先行,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确保技术落地、任务到田。春季伊始,组织召开水稻硬地育秧和机插秧关键技术培训会,讲解水稻“硬地平畦、恒温催芽、暗化处理、机械摆盘、控水补肥、防病防虫”硬地旱育秧技术,有效节约劳动投入、提高秧苗素质。春播前,积极组织7市500余人参加全省玉米“5335”密植关键技术培训会,加快玉米增密度技术模式推广步伐。水稻播种前期,组织召开水稻直播栽培关键技术及水稻试验示范工作培训会,培训水稻直播绿色高效配套技术,促进水稻直播技术推广。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通过建立线上工作群、电话联系、田间检查等方式,指导基层做好品种选择、带型配置、肥水管理、病虫草防控、抗旱防涝等方面技术落实。期间,先后组织全省各级农技干部参加全国小麦、玉米、油菜、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等网络培训班,配合厅种植业处召开全省夏、秋粮、小麦苗情3场现场观摩会。组织12市(区)74县(区)200名农技人员,开展农技骨干培养活动,利用知网研学平台阅读论文26582篇、收藏文献9522篇、学习笔记5001条,累计开展线上培训4期,培训900多人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的水稻高产竞技活动,实测亩产最高达到766.43公斤,推动了技术应用,提升了种植效益,提高了生产水平,增强了农技人员的指导能力。立足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组织开展星级服务创建工作,我省6个单位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认定为全国五星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配合厅信息处开展“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临潼区王勋昌代表陕西种植能手参加大赛,荣获全国首届“大国农匠”20强,取得了排名第十七的好成绩;四是发布技术信息指导大田生产。健全苗情监测体系,合理规划苗情监测点,做好苗情的采集,发布《苗情信息快报》,先后发布小麦苗情8期、玉米苗情2期、夏粮秋粮形式分析2期,为生产指导提供依据。围绕粮油作物生产现状和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先后在陕西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新闻连线》等栏目播发信息16条,指导农户准确落实技术措施,科学进行抗灾救灾。发挥公益职能,先后在《陕西农业农村厅》网站农技推广栏目发布指导信息216篇,指导大田生产。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