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3-13 15:48
单位名称 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种植业技术引进、种植业技术试验示范、种植业技术培训;农业植物病虫监测、农业植物检疫、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业药械管理;土肥水技术推广、土肥水资源监测、土肥水技术培训、土肥水技术开发服务。
住所 榆林市西沙文化南路56号
法定代表人 刘忠雄
开办资金 30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83.04万元 698.85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6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2年度,我单位在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重点职能工作完成情况1.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核心示范在全市共建立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核心示范基地76.3万亩,平均亩产851.47公斤,较大田亩增产178.62公斤,平均亩生产成本754.95元、较大田节本增效336元,节本增效率28.3%,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2.粮食规模化经营建立省级粮食规模化经营春玉米高产田(吨粮田)核心示范6万亩、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1051.22公斤,较大田亩增产239公斤,亩均化肥用量128公斤,较普通大田减少11公斤;亩灌水用量253方,较普通大田减少30方;平均亩生产成本910元,较普通大田节本增效290元,节本增效率达16.83%。3.市级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开展高效旱作节水试验示范共计10360.63亩,超额完成任务。其中,示范,其中漫灌改滴灌1000亩,喷灌改滴灌500亩,智能水肥一体化1045亩,四位一体集雨补灌1043.63亩,软体集雨窖补灌500亩,推广旱作集成技术6500亩。建立4个万亩、12个千亩、10个百亩集中连片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共计11.57万亩,涉及30个乡镇65个村9930户。全市农业水肥利用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明显改善。4.特色作物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一是全市中药材种植规模继续扩大,2022年播种面积达50.38万亩,相比去年提高了5.6%;产量达到3.79万吨、产值达5.87亿元,成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亮点。目前,10亩野生黄芪种质资源圃已在子洲马蹄沟建设完成,已完成对50个县区种质(鲜根或种子)的收集移栽及采样鉴定工作。酸枣品种选育以及育苗建设迈入正轨,在清涧县苏家塔、榆阳区白舍牛滩村建设酸枣育苗基地,在佳县草沟村建设野生酸枣移栽种植示范点,通过开展酸枣品种选育试验、播种试验,完成对品种进行初步筛选。二是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3万亩,幼龄果园大豆套种7.6万亩,其他套种模式0.3万亩,合计10.2万亩。在榆阳、定边、靖边、神木、清涧等县区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2100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5.植物保护方面工作全市各类病虫草鼠害总计发生面积825万亩次,防治面积531万亩次,挽回损失14.1万吨,全市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50.1%,较去年提高4个百分点;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5.25%;全市农药使用商品量较去年减少了9.4%,实现农药使用零增长和粮食作物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的目标。二是围绕科学安全用药开展80余次培训,培训人员35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三是开展草地贪夜蛾、草地螟、粘虫等病虫害的系统监测和田间普查工作,上报病虫周报信息81期,全市发布病虫情报110期,病虫警报1期,实现病虫害预测预报中长期准确率在85%以上,短期在90%以上的目标。四是积极开展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定期上报苹果蠹蛾监测结果。6.土壤肥料方面工作一是在全市108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开展定位监测,已完成全市2021年度1200多个土样的耕地地力变更评价、数据测定和数据录入工作。二是按时按点完成了对12县区的33个固定土壤监测点,160个土壤监测点/次的平均不同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数据分析工作,上报《土壤墒情简报》16期。三是继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完成施肥情况调查1480户,示范区内化肥利用率达到43%,化肥使用减量1%,配方肥到位率90%,项目区服务对象满意率也达到100%。7.种植业大数据平台项目种植业大数据平台一期建设已完成评估验收,农业四情监测设备已经接入44台,平台各基础模块已建设完成,种植业一张图、玉米决策分析、马铃薯决策分析模块可以正常运转。二、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玉米增密度提单产项目、粮食规模化经营、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推广项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特色作物试验示范、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监测与绿色防控等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市农业生产综合水平、保障了全市粮食安全、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通过项目实施增加了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面积,不仅减少了农药、化肥用量,实现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达45.25%,主要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0.1%,全市农药使用商品量较去年减少了9.4%,实现农药使用零增长和粮食作物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的目标。同时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内化肥利用率达到43%,化肥使用减量1%,配方肥到位率90%,项目区服务对象满意率也达到100%。2.经济效益: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92.9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52.47万吨、同比增长12.9%,增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产量居全省第二。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带动,全市玉米增密度提单产项目增产玉米15.73万吨,增值4.08亿元,玉米规模化吨粮田项目增产玉米4.28万吨,增值1.11亿元,全市中药材产量达到3.79万吨、产值达5.87亿元,病虫害挽回损失14.1万吨。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试验研究水平较差。主要表现为一是试验示范管理不规范,主要就是田间记录不完整、不准确;二是数据收集不全面,存在试验多、记录少,数据项目单一、结论简单缺乏系统分析。2.技术成果转化慢,辐射推广范围小。主要表现为产学研推衔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慢,集成技术示范推广方式有待改进,辐射带动作用空间较大。3.农技干部普遍不善于总结。主要表现为农技干部普遍会做不会说、会做不善写,不善于调查研究和总结分析,总结提炼不到位。4.经费没保障。市级面主要是办公经费不足。县区层面主要专项业务经费被挤占挪用,正常的试验示范工作无法开展。四、整改措施1.提高试验研究水平。对年初安排的各项试验方案进行认真研究制定,邀请专家评审方案可行性,对方案中需要的数据进行认真记载,向专家教授和有经验的前辈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学习总结经验的提炼方法。2.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建立产学研推的合作机制,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团队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推广部门的推广职能,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3.积极争取经费。多渠道、多部门争取项目经费,并单列项目工作经费,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1.着力抓好粮食产能提升继续实施玉米“增密度提单产项目”、小杂粮提质增效项目,推广今年总结出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2.着力抓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一是确保2022年高效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示范项目尾留工程在春季入种之前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是继续在每个县市区实施百千万旱作节水示范,辐射带动30万亩;三是继续大力推广“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滴灌水肥一体化、软体集雨窖、地膜覆盖、抗旱抗逆等高效节水集成技术,推广率达到60%。3.着力抓好大豆和特色作物生产一是开展菊芋、红薯、大豆、油料作物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二是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试验示范工作。4.着力抓好耕地质量提升一是持续抓好109个省级监测点建设管理,全面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二是以化肥减量项目为依托,大力推广、试验示范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持续提高农用化肥利用率;三是有序开展全国土壤第三次普查;四是继续做好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工作;五是持续推进土壤墒情监测工作。5.着力抓好病虫害检疫、测报、防治一是加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测报网络,强化防灾减灾的社会功能。二是做好重点病虫防控工作,强化应急防控物资保障;三是开展新防治药剂尤其是生物制剂的引进推广试验,加强防治技术和科学安全用药宣传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水平和农民用药意识;四是进一步完善谷瘟病和叶斑病防治项目材料,总结技术要点申报科技成果。6.着力抓好中药材试验示范工作一是持续推进酸枣品种选育以及种苗基地建设项目。二是重点部署好中药材与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工作。7.着力抓好种植业大数据平台二期建设积极争取智慧农业项目资金,不断完善市级种植业大数据平台,完成种植业大数据平台二期项目建设同时推进各县区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8.着力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一是办好试验示范点。规范试验示范管理,做到年初有方案,年终有总结,田间记录详实。二是抓好农业科技示范户。做到产前与示范户在品种、技术等方面及早筹划,产中提供技术咨询、现场指导、技术培训,产后提供收获服务,通过以点带面扩大技术辐射范围。三是开展好技术培训。利用冬闲时间,精选中心专业技术人员,采取走村入户的模式,点对点、多渠道、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培训。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2年3月被陕西省植物保护总站评为2021年度全省植保工作先进集体;2022年4月被陕西省耕地质量于环境保护工作站评为2021年度全省农业土肥和环保能源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4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两项;2022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